51.12万亿定期存款到期在即,即将流向何方?

产品展示 2025-07-10 15:56:09 140

国有大行年报数据令人瞩目——未来一年内到期的定期存款规模高达51.12万亿!近年来,居民存款热情持续攀升,自2022年房价下行起,人民币存款余额从2021年末的232万亿一路跃升至如今的316万亿。截至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且定期存款规模已达活期存款的三倍之多。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体量,一个关键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这笔50万亿量级的到期存款,未来将流向何方?是继续存入银行,还是另寻出路?事实上,不少人已对银行存款产生疑虑,根源在于当前存款利率持续走低。

2025年5月20日,以六大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再度下调存款利率,最新数据显示,1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5年期仅为1.3%。以500万存款为例,存满一年利息不足5万元,甚至难以覆盖日常开销,着实有种“坐拥财富却难享收益”的无奈。

身边真实案例颇具代表性。一位朋友曾在房价高点抛售北京海淀房产,手握700多万资金,本想依靠存款利息实现“躺平”生活,却因利率不断下调,最终被迫重返职场。

近期,他甚至开始热衷于拉人加入股票群,轻信群主所谓的“优质股票推荐”,让人不禁担忧其投资风险。另一位在广东经营餐馆且收益不错的朋友,同样面临资产配置难题,以往习惯将资金存入银行的他,如今也开始咨询股票投资事宜。

这两个案例折射出当下普遍存在的困境——资产荒,大量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出口。从金融数据来看,5月份非银行存款增加约1.2万亿。所谓非银存款,即保险、信托、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然而,这些渠道的投资回报同样不容乐观:国内保险产品最高回报率限制在2.5%,且需长期缴存;标品信托排名前十的机构平均收益率仅为1.3%,部分产品甚至亏损超10%。可见,存款向这些机构转移,更多是利率下调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曾几何时,房地产是居民投资的热门之选,但如今这一渠道也逐渐遇冷。5月份房地产市场数据尽显低迷,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从2025年1月的1.1万亿元大幅跌至2700亿元,清晰反映出民众购房意愿的显著下降。

当前房地产市场已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持有者更关注如何抛售房产,而非购置新资产。那么黄金投资是否可行?过去一年金价持续上涨,但目前已处于高位,并进入剧烈震荡阶段,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此外,黄金作为投资标的存在一大缺陷——不生息,投资者只能通过买卖价差获利。优质资产通常需具备高流动性和生息两大特性,而房产流动性欠佳,黄金又缺乏生息属性,二者均存在一定局限性。相较之下,股票在资产类别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尽管其表现常令人失望。数据显示,2024年股票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占比约为10%,远低于2010年的20%。若这一比例能回升至20%,50万亿到期存款或将找到新的投资方向。当前,A股相对港股的溢价水平已创下5年来新低,每当AH股溢价跌至130附近,往往会出现回调;同时,居民存款与沪深股票市值的比值也处于高位,这些信号都暗示股市未来或有可观表现。不过,A股市场目前仍面临优质上市公司不足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6月10日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未来回流的中概股也有望借此快速重返A股,这无疑为50万亿到期存款开辟了新的潜在投资路径。在经济放缓周期,“资产荒”现象屡见不鲜,毕竟资产表现与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涌现出一批热衷海外金融投资的“渡边太太”。

如今,类似现象也在中国内地出现,不过能够参与海外投资的仅是少数群体,绝大多数居民家庭仍在为存款寻找理想的投资渠道。事实上,无论是股票、黄金、房产还是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高低更多取决于投资者自身。过去“闭眼买房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然终结,如今的投资理财更考验专业素养与认知水平。往往在市场看似缺乏投资机会时,风险反而更低;在资金价值凸显的时期,实现“钱生钱”无疑更具挑战性。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