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马赫导弹撕裂以色列防空网,胡塞武装让中东军事平衡正在被重新定义?
2025年9月13日清晨,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向以色列特拉维夫发射了“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 这是该组织自2025年3月以来第70次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中东局势再度紧张。
尽管以色列军方声称成功拦截了导弹,现场证据显示,导弹残片坠入本-古里安机场附近居民区,导致机场紧急停运两小时,12架次航班取消。
01 胡塞武装的导弹突防
胡塞武装此次使用的“巴勒斯坦-2”型导弹令人震惊。 这款导弹末端速度高达16马赫(约5.4公里/秒),仅需11分钟就能跨越2000余公里从也门飞抵以色列腹地。
导弹采用“乘波体”滑翔技术,能在大气层边缘多次变轨,使以色列耗资数十亿美元构建的“箭-3”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这种技术特点让传统反导系统难以预测和拦截。
这已经不是胡塞武装第一次展示这种能力。 回顾2025年5月4日,胡塞武装的高超音速导弹就曾穿透以色列的“箭”式反导系统及美军“萨德”系统,精准命中本-古里安国际机场。
02 技术来源之谜
一支被戏称为“拖鞋军”的地方武装如何掌握高超音速导弹技术? 多方证据指向伊朗的“友情帮助”。
胡塞武装的“巴勒斯坦-2”型导弹与伊朗的“海巴尔舍坎-2”或“法塔赫”系列导弹高度相似。伊朗自2019年起就开始研发高超音速导弹,很可能将技术转移给了胡塞武装。
导弹残骸中发现的俄文零部件,揭示了一条由伊朗主导、俄罗斯协作的跨国武器供应链。 伊朗将高超音速部件拆解为“民用物资”输入也门,在当地组装后就成了战略杀器。
03 以色列的防空困境
胡塞武装的导弹袭击对以色列的多层次防空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 以色列长期依赖“铁穹”、“大卫投石索”和“箭”系列反导系统,这些系统在面对高超音速导弹时显得力不从心。
“箭-3”高空拦截系统存在先天性缺陷: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高度恰处于大气层附近的反导盲区,留给以军的反应时间仅60秒,远超其雷达系统5秒的弹道测算极限。
胡塞武装的单发导弹成本不足百万美元,而以军拦截一枚需耗费300万美元。 这种“三倍成本差”使以色列在饱和攻击中陷入被动。
04 袭击造成的实际影响
虽然以色列军方总是宣称成功拦截,现场证据往往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在8月22日的袭击中,导弹残片坠入本-古里安机场附近集体农庄的民居屋顶,导致机场紧急停运两小时,12架次航班取消。
5月4日的袭击更是在机场跑道上炸出25米宽的弹坑,虽然只造成8人受伤,迫使机场停运、航班取消,打击了以色列的民众信心与国际形象。
这些袭击造成物质损失,对以色列民众形成了心理威慑。 特拉维夫股市军工板块曾应声暴跌12%,显示出市场对以色列防空能力的信心动摇。
05 地区局势升级
胡塞武装的导弹袭击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本-古里安机场是以色列的交通命脉,其正常运转关乎着以色列的经济命脉与军事部署。
选择在以色列内阁安全会议召开前发动攻击,这时的机把握尽显胡塞武装的意图,就是要给以色列政府制造巨大压力,表明他们有着坚定的行动决心与强大的作战能力。
这场冲突已经超越了以色列与胡塞武装的双边对抗。黎巴嫩真主党与胡塞武装关系紧密,双方在军事技术、战术经验上频繁交流,形成了针对以色列的“抵抗轴心”。
06 国际社会的反应
面对高超音速导弹带来的新威胁,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撕裂状态。 联合国安理会计划召开紧急会议,但美俄在制裁胡塞武装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决议通过前景黯淡。
美国作为以色列的核心盟友,五角大楼曾宣布将航母战斗群调往红海,并部署无人机执行侦察任务。 美军中央司令部承认,现有舰载“标准-6”导弹对高超音速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
欧盟虽谴责袭击,受制于能源依赖,对伊朗的制裁力度有限。 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意见不一,沙特担忧冲突外溢威胁自身安全,埃及则试图重启停火谈判。
2025年5月4日胡塞武装对本-古里安机场的成功袭击3,2025年8月22日导弹残片坠入居民区1,这些画面已经深深烙在中东地区的集体记忆中。
胡塞武装从发射简易火箭弹的非正规军,到拥有高超音速导弹的准军事力量,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伊朗提供的技术、俄罗斯的零部件、也门北部的洞穴工厂,共同改写了中东军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