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出租车真要来了!低空经济将改变生活,现在入局正当时
早高峰时段的高架之上,你望着前方静止不动的车龙,手机导航突然提示“预计还要40分钟才能抵达公司”。楼下便利店的生鲜配送人员,骑着电动车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可依旧难以跟上顾客催单的节奏。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地面的空间愈发拥挤,我们的生活仿佛被紧紧禁锢在了“二维平面”之中,连呼吸都带着一丝逼仄。
实际上,掌控着资本的玩家早就不再关注地面了,他们的视线早已偷偷转移到了头顶,也就是垂直三千米之下的低空区域。
曾经仅有无人机偶尔掠过、直升机稀落飞过的这片“空白区域”,如今正转变为新的“资本战场”。
有人称其可缔造万亿规模的市场,也有人言这是普通大众实现逆袭的全新契机,然而这片领域究竟能开展哪些业务呢?
从“堵在路上”到“飞在天上”
当谈及低空经济时,很多人首先的想法便是“这和我没什么关系”,认为它不过是些“能飞的玩意儿”,要不就是“有钱人专用的出行工具”。
然而你或许未曾注意到,身边的改变其实早已拉开帷幕。在小区楼下,载着快递的无人机平稳地降落在取件柜附近,无需再苦苦等待快递员逐户派送。
在故乡的农田中,植保无人机仅用1小时便能完成50亩土地的农药喷洒工作,相较于以往雇人背着药桶作业,速度提升了10倍不止。
在景区中,小型飞行器搭载着游客飞过山谷,原本需要步行2小时才能走完的观景路线,几分钟就游览完毕。这并非科幻电影里的画面,而是当下随处可见的平常景象。
实际上,在这些场景的背后,隐匿着低空经济的关键逻辑,即借助“空中空间”来化解地面难以攻克的“效率难题”。
曾经,3000米以下的低空领域不受关注,并非是没有需求,而是技术发展滞后。一方面,飞行器成本高昂,普通民众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操作流程复杂,缺乏专业技能根本无法驾驭。更为关键的是,相关的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全缺失,即便有飞行需求,也找不到合适的降落地点和充电设施。
这如同20年前的电动汽车,并非没人有制造的想法,而是当时电池技术不过关,充电桩也未广泛普及,所以难以发展起来。
如今情况大不相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一经问世,便将“空中通勤”从幻想变为了现实。
被称作“会飞的电动汽车”的这一事物,无需像常规飞机那般依赖长长的跑道,楼下的一小片停机坪便能够实现起降。
今后从郊区前往市中心,仅需15分钟便可抵达,无需再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体验那种令人崩溃的拥堵。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够带动一连串的“优质业务”。新能源电池关乎它的飞行续航距离,轻量化复合材料影响它的载人数量,AI飞控系统保障它飞行时是否稳定。甚至机身的降噪技术,都能独立发展成一项细分业务。在整个产业链中,可供切入的点有很多。
曾有人专门做过一项计算,倘若一座城市投入1000架eVTOL用于运营,那么每天地面通勤车辆能减少20%,人们的通勤时间也可节省近30%。
这并非空想,当下全球有上百间企业正在开展eVTOL的研发工作,部分机型已然完成载人试飞,距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的时间日益临近。
然而,这不过是低空经济领域中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罢了。
不止是“会飞的机器”
不少人认为开展低空经济,只要能够制造出“能飞行的器械”就可以了,实际上绝非如此。
如同地面交通需要马路、红绿灯和加油站一样,空中交通也需具备一整套完善的“配套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正常运行。
首先来谈谈“空中的路”。
倘若未来无人机配送成为普遍现象,成百架无人机一同在空中飞行,总不能如同“没头苍蝇”般四处乱撞吧?
这便需要构建“低空物流网络”,如同地面的高速公路网络一样,在空中也需有清晰的“航线规划”。必须制定好相关规则,明确哪些区域可以飞行、哪些区域禁止飞行,规定飞行速度以及与其他飞行器应保持的安全距离。
背后的“智能调度中心”为这套规则提供支撑,它可以实时监测每一架无人机的位置,运用大数据规划耗时最短的航线。即便遭遇突发状况,也能够自动指挥飞行器进行避让,防止相互碰撞。
除了“路”之外,“停靠站”和“加油站”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无人机飞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充电,eVTOL运送乘客后需要检修,此时就需要“低空起降场”。它可以是小区楼下的小型平台,也能是商场楼顶的停机坪,哪怕在郊区临时搭建一个也能够使用。
这些起降场地不仅要能够保障飞行器安全降落,还需配备“空中充电设施”,如同地面的加油站,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完成电量补充,不会影响后续的作业。
目前,已有企业对“模块化起降场”展开尝试。这种起降场无需进行大规模施工,仅需几周时间便可搭建完成。与传统机场相比,其成本大幅降低,尤其适宜在社区、商圈、景区等区域推广应用。
更为关键的是“天空中的交通信号灯”,也就是智慧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倘若将eVTOL视作“汽车”,把低空物流网络当作“公路”,那么这套系统便如同“交通警察”。
它需要将5G、AI、大数据等技术融合起来,不仅要实时关注空域状况,还需具备预测“空中交通流量”的能力。
举例来说,提前规划飞行器的起飞时间,以避开早晚高峰易拥堵的航线;当遭遇如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时,要思考如何迅速引导飞行器安全降落。
要是没有这套系统,即便飞行器再先进,也不敢随意升空,毕竟安全始终是首要考量。
曾经有一座城市开展了无人机配送生鲜的试点项目。起初,投放的无人机数量仅为20架,依靠人工调度还可以应对。然而,随着投放数量增加到100架,问题立刻显现出来。有两架无人机险些在小区上空发生碰撞,还有一些无人机由于未能及时充电,被迫降落在公园的草坪上。
在安装智能调度系统之后,这些麻烦才得以解决。该系统会为每架无人机规划专属飞行路线,还会依据电量自动发出“该返回充电”的提醒。如今,每天都能稳稳当当地完成上千单配送,几乎未曾出现过事故。
这体现了配套体系的关键意义,硬件如同骨架,配套好似血脉,倘若没有血脉,即便再出色的骨架也无法活动。
从农田到矿区
低空经济所蕴含的价值,绝非仅仅局限于“空中通勤”与“无人机配送”。
一旦与传统行业相互融合,它便能够释放出极为巨大的能量,甚至能够改变某些行业的既定规则。
先来瞧瞧农业方面。过去,农民给庄稼打药的时候,得扛着三十多斤重的药桶在田地里来回走动。忙活一整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而且,打药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漏喷或者重复喷洒的状况,这样既造成了农药的浪费,又有可能对庄稼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如今使用植保无人机可大不相同,一个人操纵一台设备,1个小时就能够对50亩地进行喷洒作业。并且,无人机能够借助雷达定位,精确把控喷药的剂量,让每一株农作物都能沾上农药。如此一来,效率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许多。
更为智能的是,部分无人机能够配备传感器,在喷洒农药的同时监测庄稼的生长状况,比如叶子是否缺水、有无病虫害以及土壤肥力是否充足。
实时传输的数据会呈现在农民的手机应用程序中,农民通过查看数据,就能清晰知晓何时需要浇水、何时需要施肥,无需再凭借“经验”盲目判断。
在河南,有一位种粮大户。过去,打理100亩地需要5名工人;如今,借助2架无人机,仅1人便可完成,每年能节省超十万元的人工开支。
他告诉我:“过去得看老天爷的脸色来决定收成,如今依靠数据便能保障生产。不仅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粮食的质量也更有保障,收购粮食的人给出的价格要比其他人高出几毛钱呢。”
低空技术为农业带来的变革便是如此,使传统农业从“凭经验行事”转变为“依数据决策”,变得更为精准、高效。
再瞧瞧工业范畴,电力线路巡检可是出了名的累活。以往,工人们得背着装满工具的包裹,攀爬电线杆、翻山越岭去开展工作。一天下来,最多也就只能巡检5公里。要是碰上雷雨或者大风天气,还得暂停工作。如此一来,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十分危险。
如今采用无人机开展巡线工作,安全系数大幅提升。高清摄像头能够精准捕捉到线路上的细微裂纹,红外传感器还具备测量线路温度的功能,线路有无故障一目了然。无人机半天时间就能完成20公里的巡线任务,无需工人再去冒风险。
如今,除了电力巡线,像桥梁检测、矿区勘探这类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也能够让无人机替代人力去完成。无人机可以飞到桥梁底部、矿区深处,拍摄高清晰度的照片,甚至还能搭载小型探测设备来收集地质数据。这样做,既保障了工人的安全,又提升了检测的精准度。
一家电力企业统计显示,采用无人机开展巡线工作后,线路故障的发现概率提升了八成,维修所需时间缩短了一半,每年可减少近百万元的损失。
这些并非“对未来的构想”,而是当下已然实现的事情。
低空技术如同为传统行业安上了“羽翼”,使原本危险且低效的工作,变得既安全又高效。
在这背后,隐匿着数不清可开展的业务,并非仅仅是售卖无人机,还有后续的维护运营服务、数据解析、设备更新,每个环节都能够发展成一项可靠的业务。
巨头抢“蛋糕”
提及低空经济,不少人会认为“这是大企业的领域”,研发eVTOL需要数十亿的资金投入,搭建调度系统需要顶级的技术团队,我们这些中小创业者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极为庞大,并非大型企业能够独占。
三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散”“小”“高”,存在于传统低空经济当中。
“散”指的是业务点较为分散,并非在某个区域存在一个能集中开展业务的大型场景,而是零零散散分布各处。
举例来说,有的景区需要开展低空观光服务,有的农场需要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有的小区需要无人机来完成配送任务。所谓“小”,指的是每个业务点的规模均较小。就好比黄山的一家酒店,需要从山脚下运送床单、被套以及水泥沙子。
由于仅为这一家酒店提供服务,规模难以扩大。所谓“高”,指的是市场集中度高,约5%的企业能够占据50%的市场份额,而剩余95%的小企业,在各自所在的区域市场中,也能够获取相当可观的利润。
恰恰是“散小高”的这一特性,为我们普通大众创造了契机。
不必和行业巨头争夺“制造eVTOL”“搭建全国调度系统”这类大型业务,从“区域细分业务”切入即可。
以旅游城市为例,可开展景区低空观光业务。购置几架小型观光飞行器,与景区达成合作,按游客人次收取费用。此项业务投入成本不高,资金回笼速度较快。
于农业县镇开展无人机植保的本地服务,无需自行研发无人机,可与无人机厂商携手合作,为农民提供喷药以及作物监测服务,以此赚取服务费用。
有一位创业者来自浙江,他正是瞅准了“区域低空物流”所蕴含的机遇。
他于当地的几个小区与商场之间搭建起一个小型的低空物流网络,利用无人机为居民配送生鲜和快递,为商场运送补货商品。
由于仅针对这一区域提供服务,既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大型起降场地,也不用配备复杂的调度体系。前期投入还不到100万,运营半年便实现了盈利。
他表示:“大企业想拓展全国市场,那我就专注于‘本地业务’,把服务做到精细、做到深入,同样可以盈利。”
毋庸置疑,若要在低空经济领域取得成果,必然会遭遇诸多难题。
以技术层面为例,无人机的持续飞行能力仍有待提升,eVTOL的安全性也需要开展更多测试。从运营角度来看,要考虑如何与当地的场地所有者以及合作方洽谈合作事宜,同时还要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在认知方面,许多人对低空飞行器存在担忧,市场培育需要循序渐进。
然而,这些麻烦实际上是创业者的机遇。倘若一切都已发展成熟,哪还有咱们普通人的机会呢?
低空经济最具吸引力之处在于,它仍处于“初始阶段”,既无既定规则,也无绝对的行业巨头,每个人都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
倘若你技术精湛,那就去研发更为轻巧、更为安全的飞行器;要是你善于运营,那就将区域低空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即便你毫无技术,也能够充当“连接纽带”,助力无人机制造商与农场对接,协助景区和观光服务提供商牵线搭桥。
倘若能够化解某一细分场景的难题,便能够在这领域中寻得自身的立足之地。
3000米以下的天空,藏着未来十年的机会
当我们探讨低空经济时,所涉及的并非仅仅是“能飞的器械”,而是一场“空间变革”。这场变革引领我们从“地面二维空间”迈向“空中三维空间”,对出行、物流、农业和工业的形态进行了重新塑造。
以往无人关注,宛如空白画卷般的三千米以下天空,如今正被资本、技术和创业者逐步填充,化作一片蕴含无限机遇的“新战场”。
或许当下仍有人认为低空经济与自己相距甚远,然而回顾20年前的互联网、10年前的新能源,那些能够把握机遇的人,皆是在他人尚未理解之时便已付诸行动。
如今的低空经济,恰似昔日的淘宝,起初无人相信“网络可以售卖商品”,然而首批开设网店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亦如当年的新能源汽车,起初有人认为“充电极为麻烦”,但首批投身充电桩建设、开展新能源服务的人,早已抢占了市场的先发优势。
谁都无法确切知晓,未来十年低空经济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或许eVTOL会成为日常通勤的主要工具,或许无人机配送会遍及各个小区,或许低空旅游会成为每个景区的必备项目。
不过能够确定的是,这片天空下的机遇,并非仅归属于行业巨头,更会眷顾那些勇于探索、善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精于细分领域的普通大众。
倘若你同样对“受困于地面”的生活感到厌烦,倘若你也期望寻觅一个可长期投身的领域,不妨举目仰望头顶的苍穹,兴许那里就隐匿着你未来十年的机遇。
毕竟,在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于地面时,唯有敢于抬头仰望之人,方可邂逅别样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