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战国策》引发的杀局,湘军哨长刚露头角,曾国藩为何非要办他不可?
咸丰八年,湘军大营里出了件奇事。
一个叫林风的士兵,靠着识文断字,入伍才三个月就升了哨长。
他还特别会“体恤”下属,冬天发棉衣,100件棉衣他扣下50件最好的,全给了自己手下30个同乡。
别人问起来,他就说是军需处克扣,自己也没办法。
这小子拿公家资源收买人心,把湘军当成他自己家开的了。
他以为曾国藩不知道,还在那儿偷着乐呢。
可他不知道,他那点小九九,早就被曾国藩看穿了。
01
咸丰八年,也就是1858年,这一年大清朝的日子很难过。北边,英法联军刚打完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的事儿不远了。南边,太平天国闹了快十年,半壁江山都快没了。
曾国藩的日子更难过。
他搞的湘军,说白了就是个“民营武装”,朝廷不给足额军饷,全靠自己到处“拉赞助”。这支12万人的大军,是堵住太平军的最后一道墙。
墙要是塌了,大清也就差不多凉了。
所以曾国藩的压力有多大?他自己形容是“焦头烂额,寝食难安”。
他有个习惯,越是焦虑,越是睡不着。睡不着咋办?他就喜欢半夜三更,披着衣服,在军营里溜达。不带亲兵,就他一个人。
02
这天晚上,大概凌晨一两点钟,曾国藩又在安庆前线的大营里溜达。月光很冷,营地里一片死寂,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
突然,他瞅见远处一个士兵的帐篷里,还透出一点微弱的灯光。这么晚了,谁还没睡?
曾国藩心里有点好奇。他背着手,悄没声地摸了过去。
按军纪,这么晚点灯,那是违规的。但曾国藩也想看看,这兵在干啥呢。是在赌钱?还是在写家书?
03
他站帐篷外面,透过缝隙往里瞧。帐篷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兵,正盘腿坐在铺上,聚精会神地看书。看得很入迷。
曾国藩一看,心里先是“咦”了一声。
这年头,兵痞里能识字的都不多,肯半夜苦读的,那更
是宝贝啊。湘军里多少将领,比如鲍超、塔齐布,那都是从大头兵里提拔上来的。
曾国藩就喜欢这种肯下“笨功夫”的。
他站在寒风里,足足看了半个时辰,也就是30分钟。那士兵看得很投入,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好像想通了什么,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04
曾国藩越看,心里越凉。他终于看清了那本书的封面,不是兵法,不是圣贤书,而是《战国策》。
《战国策》是啥书?
这不是教你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的书。这书里,全是苏秦、张仪那些纵横家玩的“骚操作”。
教你啥叫“利益至上”,啥叫“背信弃义”。教你怎么用三寸不烂之舌,把盟友卖个好价钱,怎么把上司玩弄于股掌。
说白了,这是一本“古代版厚黑学”。
一个在前线拼命的大头兵,他不研究怎么打仗,不研究怎么服从命令,他半夜偷摸研究这个?他想干啥?
如果只是看书,曾国藩可能还会再观察观察。
更要命的是,那士兵的枕头边,还压着几张写了一半的信纸。曾国藩眼尖,他看清了那信的抬头。
写的不是他爹妈,而是安庆周边好几个地方乡绅的名字。
这小子在干嘛?他在私下联络地方势力!
一个刚入伍三个月的小小哨长,读着《战国策》,背着
统帅,给地方乡绅写私信。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曾国藩这种“老狐狸”还能看不明白?
这小子野心太大了。他不是想当个好兵,他是想当第二个石达开,想拉着队伍自立门户啊!
这不叫有才,这叫反骨,这小子把湘军当成他往上爬的跳板了。
05
曾国藩没吭声,悄悄退了回去。一晚上,他都没合眼。
他想的不是太平军,也不是朝廷的猜忌,而是这个叫林风的士兵。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曾国藩立马升帐,召集所有高级将领开会。彭玉麟、李续宾这些悍将都来了。
大家一看曾国藩的脸色,就知道出大事了。
曾国藩也不废话,拿起桌上的令箭,直接扔地上,下达了一个命令:将哨长林风,就地处置。
06
这话一出,满帐篷的人都傻了。
林风是谁?哦,大家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刚提拔的“读书人”,挺机灵个小伙子。
为啥要办他?他临阵脱逃了?还是通敌了?
彭玉麟第一个反应过来。
彭玉麟是湘军水师的扛把子,脾气火爆,但出了名的爱才。他觉的林风这小伙子不错,将来能成大事。
他一听“处置”俩字,当场就懵了,扑通一声跪下,死
死抱住曾国藩的腿。
彭玉麟跟了曾国藩这么多年,头回见他这么不讲道理。他急了,说林风那是个好苗子,读过书,肯上进,将来是栋梁,怎么能因为看错一本书就办他。
07
曾国藩低头看着彭玉麟,眼神里一点温度都没有。
他慢慢把彭玉麟扶起来,指着林风营帐的方向,告诉彭玉麟,他只看到林风读书,没看到他读的是什么书。
那不是求上进,那是想学怎么造反。
彭玉麟还是不服,辩解说读什么书是个人喜好,也许就是看个热闹,《战国策》又不是禁书,不能凭这个就处置一个有功之臣。
曾国藩摇了摇头,告诉彭玉麟,他太小看这个人了。
曾国藩接下来说出的实情,差点把彭玉麟吓懵了......
08
曾国藩的声音很低,但每个字都像锤子。他说林风昨晚不光在读《战国策》,他还在给地方乡绅写私信。
彭玉麟愣住了。在军队里,私通地方是大忌。
曾国藩接着加码,表示这还不算完。他反问彭玉麟,还当真以为那是个“好苗子”?
他回头让后勤官,把上个月分发冬衣的事,再跟彭大人说说。
09
后勤官赶紧站出来,哆哆嗦嗦地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
上个月天冷,朝廷拨下来一批冬衣,大概1000件。林风主动请缨,说他识字、会算术,去当分发员。
结果呢?他利用这个机会,把里面最好的50件加厚棉衣,全都扣下了。
转头,这50件棉衣,一件不落,全分给了他自己手下那30多个湖南同乡。
其他营的士兵来领,他两手一摊,说军需处就给这么多,物资紧张,大家克服一下。
10
后勤官说完,彭玉麟的脸都白了。
这事儿可大可小。往小了说,这是个贪污腐败,以权谋私。
往大了说,这叫啥?这叫培植私党,结党营私!
他拿朝廷的军饷,拿湘军的物资,去收买人心,让那些士兵感恩戴德。感谢谁?感谢大清?感谢曾国藩?
不,他们只感谢林风。这30多个同乡,以后就是他林风的私人卫队。
曾国藩看着彭玉麟,问他现在还觉不觉得,那是个“好苗子”?
彭玉麟张了张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现在全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看错一本书”的事。这个林风,从入伍第一天起,脑子就没用在打仗上。
他所有的“上进”,所有的“机灵”,都是在为自己铺路。
这小子根本不是湘军的兵,他是潜伏在湘军里的一个“创业者”啊。
11
曾国藩叹了口气。他把彭玉麟拉到一边,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他问彭玉麟,知不知道自己治军,最怕什么人?
他怕的,就是这种“有才无德”的聪明人。
曾国藩的用人哲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选将,要的是“猛将”、“智将”。曾国藩选将,第一条是“德”。
啥叫德?说白了,就是听话、老实、肯下“笨功夫”。
湘军里猛将如云,但曾国藩最信任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笨笨”的人。
比如他的亲弟弟曾国荃。曾国荃打仗,就一招:挖沟。
不管打哪儿,先挖沟,挖长壕,把城围死,活活困死你。
这招笨不笨?太笨了。但有用吗?太有用了。安庆、九江、天京,全是这么啃下来的。
曾国藩管这叫“尚拙”,崇尚笨拙。他觉的,打仗这事,比的不是谁更聪明,比的是谁更扎实,谁犯的错更少。
12
那些太“聪明”的人,脑子活,想法多。
今天看你势头好,他跟你干。明天看太平军势头好,他立马就能投了太平军,反过来捅你一刀。
《战国策》里,这种人还少吗?苏秦前脚佩六国相印,
后脚就被车裂。
这种“聪明人”,你敢用吗?
曾国藩自己就是玩权谋的祖师爷,他还能看不透这点小九九?
他需要的是忠诚的狗,不是精明的狼,林风这小子,明显是头狼崽子。
曾国藩的语气不容置疑,他做了总结:这种人,才华越大,将来为祸越烈。今天敢贪50件棉衣,明天就敢吞一个营的军饷。
等他翅膀硬了,连他都敢反。与其等将来尾大不掉,不如趁现在羽翼未丰,一刀斩了,以绝后患。
这番话,说得彭玉麟冷汗直流。他这才明白曾国藩的狠。这不是冲动,这是“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清除。
13
彭玉麟刚要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突然,大帐的帘子被一把掀开。
一个亲兵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脸上全是血,嘴里喊着:大帅!不好了!林风……林风他反了!
满帐篷的将领瞬间全都站了起来,刷地一下按住了刀柄。曾国藩大喝一声,让他稳住,仔细说。
那亲兵喘着粗气,指着外面报告。原来,他们去传令带林风,林风一听就变了脸,问是不是大帅要动他。
传令兵没回答,林风突然就动手了。他夺了刀,砍翻两个弟兄,大喊一声,说曾大帅不给活路,让弟兄们跟他反了。
亲兵接着说,林风那30多个同乡,就是上次领了厚棉衣的那些人,早就准备好了!他一喊,那30多个人抄起家伙就冲了出来。
他们抢了马厩的马,正往西大营冲,看样子是想冲出营地,投奔城里的太平军!
曾国藩猛地回头,喊了一声彭玉麟。
彭玉麟的脸,已经从白变成了青。他啥也没说,对着曾国藩“咚”地磕了个响头,抓起自己的刀就冲了出去。
14
他真是又愧又怕。愧的是,自己刚才还为这种人求情,差点坏了大事。
怕的是,曾国藩的预判,也太准了。简直准到有点不可思议!
大帅刚说这小子要反,话音还没落,这小子真就反了。这哪是看书看出来的,这简直是开了天眼啊。
其实,这哪是开天眼。这是曾国藩几十年宦海沉浮,识人无数,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
他这一辈子,见过的“聪明人”太多了。当年在京城当官,那些八面玲珑、能言善道的同僚,哪个不是人精?
结果呢?国家一有难,跑得比谁都快。真正办事的,反而是他这种“笨人”。
15
曾国藩自己就总结过,看一个人,不看他说什么,不看他多聪明,就看四点:
一看“德”,品行端不端。二看“才”,本事有没有。
三看“识”,眼界高不高。四看“体”,身体好不好。
这四条里,“德”是排第一的。
一个人,本事再大,学问再高,品行不行,那就是个定时炸弹。林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他有“才”吗?有。识文断字,会算计,懂权谋。他有“识”吗?有。他知道湘军是跳板,知道拉拢乡绅。
但他没有“德”。他的才华和见识,没有用在正道上。
他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钻空子、拉帮派、谋私利上。
这样的人,你把他提拔上来。他不会感谢你,他只会觉得你“好骗”。
他会利用你给的权力,去谋求更大的私利。
等有一天,你没法满足他了,或者别人开出了更高的价码(比如太平军封他个王)。
他会毫不犹豫地背叛你,甚至反过来要你的命。
这种人,留在军中,不是栋梁,是白蚁,是专门啃大堤的。
16
再说说湘军。湘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它跟朝廷的八旗、绿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八旗、绿营是“国有企业”,吃皇粮的。湘军是“民营企业”,曾国藩自己拉起来的队伍。
这支部队的士兵,不是为大清卖命,他们是为曾国藩、为他们的直属长官卖命的。他们入伍,靠的是同乡、同学、师生这种私人关系。
这种部队,战斗力极强。因为大家都是老乡,低头不见
抬头见,你临阵脱逃,你爹妈在老家都抬不起头。
但也正因为如此,湘军的“忠诚”非常脆弱。它不是靠“主义”和“信仰”,它是靠“乡情”和“人情”在维持。
曾国藩作为CEO,必须保证所有的“人情”都归他自己所有。他最怕的,就是下面出现“分公司经理”,搞自己的小山头,挖总公司的墙角。
林风在干啥?他就在干这个。
他贪污棉衣,收买同乡,这是在建立自己的“嫡系”。他私通乡绅,这是在寻找自己的“天使投资人”。
他苦读《战国策》,这是在学习“企业管理和恶意并购”的理论知识。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等他手底下有了几百号人,再有地方乡绅的钱粮支持。他随时可以宣布“独立”,从湘军“分拆上市”。
到时候,曾国藩怎么办?
是出兵打他?那叫“内乱”,太平军在旁边看笑话。是不管他?那明天李风、张风,全都学他,湘军当场就得解体。
所以,曾国藩在凌晨看到灯光下的那一幕时,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上进青年”。
他看到的是湘军这个“民营企业”最大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失效。他必须在A轮融资之前,就把这个“刺头项目”给砍掉。
17
彭玉麟带着水师的亲兵,气得哇哇大叫,冲向了西大营。场面其实没多乱。
林风那30多个人,虽然都是亡命徒,但毕竟人少。他们刚冲到马厩,就被巡逻队给堵住了。
双方一交手,那30多个“嫡系”瞬间就懵了。他们以为自己挺能打,结果在湘军老兵面前,跟纸糊的没两样。
彭玉麟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了。
林风被五花大绑,押了过来。他身上全是土,头发乱糟糟的,但眼神还挺凶。
他死死盯着随后赶来的曾国藩,一脸的不服气。
彭玉麟一肚子火,上去“啪”就是一巴掌,骂他狼心狗肺,大帅哪点对不起他,他要造反。
18
林风“呸”了一口血沫,冷笑。他没看彭玉麟,只看曾国藩。他知道,这里只有曾国藩懂他。
曾国藩也看着他,很平静。两人对视了足足一分钟。
曾国藩挥了挥手,示意彭玉麟退下。他走到林风面前,问了第一句话:你入伍才三个月,为何如此娴熟?
他问的是拉帮结派、私通乡绅这些事。
林风昂着头,说他爹就是师爷,他10岁就帮人写状纸,15岁就读遍了《战国策》、《韩非子》,官场那套,他比谁都懂。
曾国藩又问,既然知道这些,为何还要行险,难道不知道营中耳目众多?
林风笑了,说成王败寇而已。他以为自己藏得够深,没想到还是被曾国藩看穿了。
他一点都不后悔。他后悔的,只是自己“A轮融资”得太慢了。
曾国藩点了点头,再也不多问一句话。
他转过身,对所有将领说,都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他们要保的“栋梁”,这就是“有才无德”的下场。
他一挥手,下令按军法,临阵哗变,图谋不轨,斩。
19
彭玉麟站在一边,手还在抖。他想起自己刚才下跪求情的傻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终于彻底明白了曾国藩的用人观。在乱世,一个团队的老大,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攻城略地。而是“鉴人”。
你得能一眼看出来,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是人才,谁是祸害。
用对了人,一群“笨蛋”也能打下天京。用错了人,一个“天才”就能让你满盘皆输。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崩?还不是因为出了个韦昌辉。
韦昌辉聪明不聪明?太聪明了。结果呢?“天京事变”,他一天杀了2万多“自己人”,把太平天国最精锐的部队杀了个精光。
洪秀全要是早有曾国藩这眼力,先把韦昌辉这个“有才无德”的给办了,那太平天国的天,恐怕就不是那个天了。
20
林风这事,在湘军大营里震动了很久。从那以后,湘军上下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你可以“笨”,但不能“奸”。你可以没才华,但不能没品行。
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里,也反复强调:“今日之祸,不在敌寇,而在人心。”他把“修身”、“养德”放在了所有事情的第一位。
林风以为自己读懂了《战国策》,就懂了天下。他觉得曾国藩那套“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
他想学苏秦张仪,靠着权谋和算计,在乱世里杀出一条血路。
结果呢?他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苏秦张仪能玩得转,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君主,也都是玩权谋的。大家都在一个“规则”里玩。
可他面对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是谁?
一个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刻在骨子里的“理学大师”。一个靠“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笨办法”硬刚太平军的“战略家”。
你跟一个“理学大师”玩“厚黑学”?你跟一个“战略家”玩“小聪明”?
这不叫降维打击,这叫关公面前耍大刀,而且耍的还是把塑料刀。
林风的下场,给湘军所有“聪明人”都提了个醒。在曾国藩这儿,想往上爬,只有一条路:老老实实做人,踏
踏S实做事。
别玩虚的。你所有的“小聪明”,在大智慧面前,都一钱不值。
那30多个跟着林风造反的同乡,也没落着好。他们以为跟着“聪明”大哥有肉吃,能领到厚棉衣,能受照顾。
结果呢?林风一倒,他们全成了“叛党”。哗变是重罪,按律当斩。
他们哭着喊着说自己是被林风骗了。
曾国藩连审都懒得审。他反问,骗了?给他们厚棉衣的时候,他们怎么不说被骗了?让他们拉帮结派的时候,他们怎么不说被骗了?
贪小便宜,占小团体,就要有承担后果的觉悟。最后,这30多个人,全部处决。
林风想学《战国策》,给自己谋个“王侯将相”。他机关算尽,又是拉拢同乡,又是私信乡绅,以为自己是下一个大人物。
结果东窗事发。他想拉着那30多个“嫡系”翻本,可那30多人连正规军的一波冲锋都扛不住。
他想当别人的主子,结果连自己的命都没保住。
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本《战国策》,最后被彭玉麟一把火烧了。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关于曾国藩“相人术”的民间轶闻与相关笔记,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
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