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来首次飞天!印度航天员再立新里程,未来首飞将比中美俄

新闻动态 2025-07-10 17:07:32 65

印度式的航天逆袭,终于又上演了一次。凌晨时分,美国“猎鹰9”轰隆升空,把印度航天员舒班舒·舒克拉送上了空间站。距离上次印度人徜徉太空,已经整整过去41年。

这次印度全国欢腾,庆祝的不光是航天员飞天,更是“终于轮到我了”的情绪大爆发。

看着直播,莫迪下场祝贺,还在社交媒体发文,好似下一秒印度就将创造一个世界纪录。他给全国打了强心针,说这次任务会让印度航天再次提速,还放出狠话:首飞要剑指中美俄,创下世界奇迹。

印度的雄心,不用怀疑。但这回到底能不能成?这才是最大悬念。

历史要翻到1984年,那会还叫冷战,印度与苏联手拉手劲往一处使。拉克什·夏尔玛搭着苏联的飞船,把印度国旗带进了太空。彼时全国沸腾,只可惜好戏到此为止——此后印度的载人航天,竟然一晃拖了41年。

多少次热闹开场,最后却是草草收场。说好的航天大国,载人航天项目一会儿搁浅,一会儿跳票。等技术攒得差不多,才发现全世界已经变了个模样。

没关系,这次印度干脆玩得更“高效”些。既然自己试飞进度遥遥无期,不如老办法再来一遍——斥巨资买个席位,让自己的航天员搭上别人的“顺风船”。谁说不能复制当年拉苏联的路子?只要最终画面漂亮,脸面上就过得去。

这一次,印度不是独自飞升,而是和美国、匈牙利、波兰三国同行一趟。四个国家,四名航天员,进空间站完成60项任务,然后两周后安全回来。印度航天员舒克拉分配到7项任务,还有大概率要和总理、学生隔空互动。

全程直播,举国庆祝,一场现代航天版“印度春晚”,场面气氛拉满。但欢呼声背后,现实一点也不浪漫。印度为这一趟太空之旅买了席位,花出50亿卢比,只为让自家航天员进空间站,顺便沾点国际“科技圈”的流量。

印度为何如此着急?原因不复杂。时代变了,别人的技术都在升级,印度却总是晚了一步,“航天大国”的盛名听着热闹,关键时刻却少了点硬实力。

过去这几十年,印度航天确实不是“混日子”。1969年成立空间研究组织,经过50多年的折腾,干成了不少大事。什么通信卫星、气象监测、地质勘察,甚至月球、火星探测,都做过。但说到载人航天——那就是另一番景象。美国早有人上天,俄罗斯经验丰富,中国更是后来居上,印度自己却一直在打草稿。

计划总是写了一版又一版。2006年说2014年要发射,没成。后来又改口,2024年要搞两次无人试飞,然后2025年绝不拖拉,第一次发射三名航天员。日子到了,又推后一年。

这还不算完。印度载人航天,现在又说“2027年第一季度”,此前要有三次无人试飞。你细品,这时间表像不像家里装修,今天说下周完工,下周悄悄延期,下下周还是没扫尾。技术难题没彻底攻克,票子也不够多,最难的其实不是“理念”,而是“落地”。

眼下,好歹人选定下了,四名航天员已集结待命。对印度来说,现在就差自己的飞船、火箭能撑得住,剩下的就是勇气+运气还能不能再等等看。

说到底,印度这轮载人航天计划最大的看点,就是赌性十足。看看美俄中“老三家”第一次载人时咋操作:苏联加加林一人,谢泼德独自飞天,杨利伟也是孤胆英雄。首战总是慎之又慎,毕竟人命和面子全系其一。

印度却是横刀立马,一上来就喊着“两人同时发射”,之后还想加码,干脆三人一口气进太空。这就是印度版的“淌水摸石子”,石子扔得多,万一都掉进水里呢?可只要成功,不光圆梦,还能直接刷新历史纪录,顺带把一票老对手都比下去。

所以说,印度现在不满足于“追赶”,他们渴望“超车”。这背后的逻辑也简单,大国梦不能一拖再拖,总要有个能全球瞩目的爆点。为了准备这场“豪赌”,舒克拉成了最佳典型。他进空间站学经验,学怎么跟猎鹰9掰手腕,甚至学怎么和总理连线。这些都比41年前的“外包飞天”要实在多了。

今后,印度还定下了更激进的目标。2035年建空间站,2040年载人登月。目的很简单,要让全世界看到,印度不只是“数学天才”,也能做“太空赢家”。

可现实是,载人航天最怕拉胯。技术准备、资金来源、培训流程,哪一项掉链子,就得全部重来一遍。印度的技术迭代固然努力,但距离独立撑起一整个载人航天周期,还有不少障碍。不是不能突破,而是不容易一步到位。

印度下了大赌注,全球盯着看,但谁都清楚,这条路选得辛苦而孤独。稍有不慎,不只丢面子,更会重创信心。更不用说计划年年变,信口开诺言,越往后群众兴奋劲越淡。

不少人早在明里暗里打量:印度这次,究竟是刮了一阵东风,还是吹出来的泡沫?会不会像历任航天大国那样,用汗水甚至赔上命搭建第一步?还是用金钱买经验,跳了基础就能上台阶?

对比中国、美国,这三国早已用无数技术难题、事故代价换来今天的顺利。而印度只能用更慢、更谨慎甚至“搭车取经”的办法,弥补四十一年的技术空缺。

可不可否认的是,印度的航天野心是动真的。他们算准了,只要能有一次出彩,不光国内自信心暴涨,国际地位也能水涨船高。

最终,这一场赛跑不是只靠激情和资金。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技术创新和自主突破。谁能将梦想变成现实,谁才是真的赢家。

印度能不能和中美俄平起平坐,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两位航天员搭乘别人的飞船就能盖章的事。最后,还是得用实力说话。

等到那一天,莫迪或许又该发表什么新声明了。但在此之前,印度只能一边羡慕,一边努力。航天的征途,注定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