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点赞引热议,横滨赛场彩灯成背景,网友感叹超亲切
横滨冠军赛前夕国乒合影亮相,孙颖莎点赞手势成焦点,场边花絮频出
队伍到达时,顶着一股湿热的海风。球员们扛着大背包,站在会场外临时搭建的接待台旁,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不太一样。孙颖莎边走边抬头,像在数头顶天花板上的小灯泡。她穿着那件白色外套,左手捏着手机,比了个很随意的点赞手势。有人在旁边拉着行李箱小声说话,莎莎这手势给人种莫名熟悉的亲切感,说是专门送给粉丝的也不奇怪。其实,有几年球迷说孙颖莎遇到大场面先做手势找状态,不知是不是哪年山东的教练带出来的小习惯——具体是青岛、济南还是哪地的馆里,现在都说不清楚了。
到了球员欢迎派对,主办方专门安排摄影师站了三层台阶的高位。王曼昱换了一副黑框眼镜,头发梳得极利索,就站在最前一排。她刚一转身,被抓拍到打招呼的动作——手掌微张,像隔空跟谁说“哎,来了啊?”许多人不止一次说,从王曼昱拍照的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来,她有种天然和场面之间自由切换的主场气质。队里去年在成都集训,有个小队员说过:“王曼昱在休息区要是招手,大家都默契笑了,不管她打没打招呼。”跟张本美和的再一次同区对决,多少让人有些期待那个旧账,今年算不算真能一笔勾销?
王楚钦的黑外套上绣着一行小字,具体啥意思有球迷偷拍了半天都没整明白。链子亮闪闪的,场内灯光下反射一道银,走起路来肩膀带点北京青年的那股劲儿。“他只要站那儿,我就觉得决赛会有戏。”现场有粉丝说,去年香港巡回赛,王楚钦场外一个回头,好像全场气氛就跟着他上了个调。阴天的地铁口,有人讨论他跨步挥拍那动作,汗都能甩出彩虹——到底花了多少小时在体能房里磨出来的,真不好说。
林诗栋,这趟日本行的少年招牌。说起来他年纪小,积分榜世界第一,不少海外华裔球探在社交网上转发他的训练片段,有人说像极了十年前的张继科——只不过多了点冷静。朋友圈里流传,林诗栋爱喝柠檬味运动饮料,赛前都自己泡。广东老家的亲戚调侃:小时候打比赛,赢了就回村里吃肠粉,输了也一样,每次都要加点辣椒酱。
蒯曼这次穿着新设计的队服,据说面料是耐水快干,为防主场汗大。她拍照时笑特别自然,台湾摄影师感叹说:看到她就像在基隆的渔市场遇见早市卖鱼的女孩——开朗直接。蒯曼打球一向低调,坊间有段子:她赛后收拾球拍速度堪比发球。前两年全锦赛外头,有球迷送了只旺仔牛奶,她说“喝了更哇塞”,用的就是武汉腔,有意思得很。
派对里除了正式合影,其间不时插入些小花絮。比如,外交部驻日使馆的工作人员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孙颖莎:“比赛有没有压力啊?”莎莎眨眼,“还行吧,就是想睡懒觉。”一旁日本志愿者在小餐台上插着旗子摆寿司,林诗栋捡了一只,说比家乡的肉夹馍差远了,边吃边看手机刷弹幕评论,嘴上还咕哝:“这鱼生好麻烦。”有人传说去年横滨站王楚钦找不到赛场入口,被安保拉着转了两圈才进门,这次没再走丢,队医还开玩笑问他要不要发个定位。
半夜球迷群炸开锅,前方记者偷拍了大巴车窗下的自拍合集。王曼昱和队友对着窗户画雾气,“MANYU”几个歪字母挂满玻璃,车头贴着小鲤鱼的吉祥物贴纸。看得出心情轻松,和正式比赛时完全不是一种氛围。
场地后台有段广播播报,主持人用嘶哑嗓音拉长“china team”读法,忍不住让人想起日本昭和年代的老港片。孙颖莎练发球时,台子边一个老太太拉着她要签名,说自己专门从大阪赶来,“看你,像我孙女。”后台手胶散乱堆着,王楚钦顺手递了一卷给林诗栋,“别忘裹拍手柄,小心打滑哟。”林诗栋扭头丢一句:“知道啦,哥。”台下队友纷纷唱和,像极了某年深圳集训宿舍深夜打牙祭那阵。
有的网友揶揄,这帮青壮年“赶大集”,穿衣打扮越来越接地气。主教练陈玘低声问身边技术分析员:“这帮孩子,今年能顶得住不?”分析员脱口说:“只要别犯困,比谁都飒。”球馆外头有看热闹的关西大学生,举手机怼脸直拍,喊着日语单词里夹两句“牛哇”,王曼昱就回手打个三纸风车扇牌的小动作,直接被发到推特成了热帖。
临近午夜,球员们陆续回房准备赛前训练。有个人突然发现鞋带断了,楼下小店老板慢吞吞找出一把备用鞋带,顺带扔来几颗梅干糖。孙颖莎边系鞋带边和隔壁房的领队聊着什么,走廊口传来广东话插科打诨,蒯曼在门后交叉手指念叨着“明天好运”。整个酒店楼道弥漫着某种松弛和紧张杂糅的味道,偶有清洁阿姨擦肩路过,瞄一眼说句“快休息啦,别惹事!”
大厅窗外小雨淅沥,保安抱着个空调遥控器找不到电池。球迷蹲守在门口,有人举着写得歪歪斜斜的应援牌,有人吹着南京话哼着歌。最后遇到那只橘猫,绕着行李箱打转,好像也是来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