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谣言再起,中国稀土集团火速澄清
事实就是:网络上流传的所谓“蚂蚁集团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稀土集团共建全球首个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蚂蚁集团和中国稀土集团已连夜辟谣,斩钉截铁地否认了这一荒谬的“合作计划”。这种高效、果断的回应,并非偶然,而是数字时代企业面对谣言狂潮的生存法则。京东等巨头也曾深陷“稳定币”骗局的泥沼,被迫挥舞辟谣大旗。那么,在这场信息爆炸、谣言横行的数字生态中,企业究竟该如何构建一套快速反应、精准打击的防御体系?这不仅仅是风险控制的战术问题,更是维护市场信任、守护品牌声誉的核心战略命题。
最近,一则关于“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的惊天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在中文互联网上“炸”开了锅,迅速冲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榜。这标题,乍一看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甚至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感觉“赢麻了”?“稀土”、“人民币”、“稳定币”、“全球首个”、“央行”、“蚂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这些自带光环的关键词被不法分子巧妙地捆绑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宏大、实则荒诞的“财富神话”。然而,还没等吃瓜群众细品这“高大上”的概念,当事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假”:2025年8月11日,蚂蚁集团官方微博率先发声,明确表示“从未与相关机构有此类计划”,并提醒公众谨防上当受骗。同日晚间,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更是连夜发布严正声明,直指网络流传的信息系不法分子恶意编造,强调公司从未与任何机构就所谓“稀土人民币稳定币”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磋商或计划,并霸气喊话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波“光速辟谣”,堪称企业危机公关的教科书式操作,其效率之高、态度之坚决,足以让那些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传统企业公关部门汗颜。
那么,为什么这类谣言总能精准“收割”关注,甚至让国字号巨头也“躺枪”?这背后,是不法分子对“稳定币”概念的恶意包装和对公众认知盲区的精准拿捏。稳定币,本是区块链世界里一种旨在提供稳定价值的加密货币,通常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人民币)或实物资产(如黄金)。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使其能更好地作为支付和结算工具。但在骗子眼里,它却成了“割韭菜”的“金字招牌”。他们熟练运用“标签捆绑”策略,将“稀土”、“央行”、“巨头”这些自带光环的关键词与“全球首个”、“高收益”、“国家背书”等诱惑性术语“一锅乱炖”,炮制出“稳赚不赔”的财富幻觉,利用公众对新金融概念的好奇、对权威的盲从以及对暴富的渴望,引诱投资者上钩。
这并非孤例。此前,京东也曾发布过有关稳定币的辟谣声明,警示市场上的不实合作信息和“荐股”骗局。而更令人警醒的是,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已多次发布风险提示,直指这类以“金融创新”为名义的非法集资活动。例如,臭名昭著的“DGCX鑫慷嘉”平台,曾承诺日收益1%(换算成年化收益率高达3678%),最终卷走130亿元人民币,其创始人甚至嚣张地留下“只是拿走了不匹配你们智商的财富”的嘲讽。还有吸收巨额泰达币的“WO token”骗局,这些案件都精准利用了稳定币的“跨境流通性”和“匿名性”来规避传统监管。不法分子通过“混币器”(Coin Mixer)和“跨链桥”(Cross-chain Bridge)等技术手段,让资金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跨境转移,将资金流向切割成“数据孤岛”,大大增加了司法机关的侦查难度。更有甚者,一些犯罪团伙开始利用“诈骗即服务”(Scam-as-a-Service)模式和AI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让骗局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使得传统执法体系面临管辖权冲突、数据孤岛与执行时效差的“三维困境”。可以说,每一次谣言的背后,都藏着不法分子的贪婪、对监管漏洞的钻营,以及对人性弱点的精准狙击。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谣言横飞的数字生态中,企业声誉管理已不再是“亡羊补牢”式的“事后补救”,而是“未雨绸缪”的“前置防御”与“雷霆万钧”的“快速反击”的必修课。此次中国稀土集团和蚂蚁集团的迅速辟谣,以及京东的多次警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官方声明必须“快、准、狠”。谣言传播速度以秒计,企业的回应也必须争分夺秒,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如官微、官网)发布权威信息,明确立场,粉碎谣言。犹豫不决或语焉不详,只会给谣言留下发酵的空间。
其次,法律维权是“硬核保障”。对于恶意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企业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法律武器,向有关部门反映,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这不仅能震慑不法分子,更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坚定守护。例如,通过区块链存证(如“法信公证处”等平台)固定电子证据,确保其不可篡改性;利用舆情监测工具追踪传播路径,锁定关键传播节点;并量化谣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商誉影响,为司法维权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公众沟通是“长线投资”,且必须创新求变。除了传统的风险提示,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进行金融科普,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辟谣,用“大白话”拆解复杂概念,揭露骗局套路;开展线上互动问答,及时回应公众疑问;甚至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举报、辟谣机制,与平台协同作战,共同构建防御体系,从源头上减少谣言滋生的土壤。这些创新策略,正在重塑传统的声誉管理模式,使其从被动的“灭火”转变为主动的“防火”和“育苗”,从单向的信息发布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与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教育公众、提升品牌信任度。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声誉管理已从传统的“危机公关”演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信任保卫战”。企业不仅要学会“防守反击”,更要具备“主动出击”的能力,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透明的信息披露和负责任的公众教育,筑牢信任的基石。毕竟,品牌声誉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它如同企业的“生命线”,需要我们共同守护。面对未来更多变数,以及那些不断升级的“诈骗即服务”和AI深伪技术,企业能否在这场“辟谣战”中持续升级,成为数字时代“信任”的灯塔?这不仅是对企业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终极拷问。毕竟,当骗子都能“拿走不匹配智商的财富”时,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自己的“智商防火墙”是否足够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