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离谱的放虎归山:拥有百万雄兵,却弄丢了皇位

耀世娱乐介绍 2025-08-19 10:25:38 98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定为大明,并将都城定于南京。

同年八月,明军挥师北上,一举攻克大都,由此宣告了元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声明终结。

继此,徐达战胜王保保,陆续平定了山西与陕西两地。自唐朝覆灭以来,长达数百年的耻辱在这一刻得以洗刷。

雪耻背后藏危机。

宋末元初,全国已存在人口南重北轻的问题。

步入元末明初之际,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事不断,人口大量南迁,致使南方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地域辽阔的北方人口稀少,而残余的元朝势力仍怀有野心。一旦蒙古骑兵发起反攻,宽阔的华北平原将如何抵御?

基于此,朱元璋萌生一念,迁都。

不消片刻,西安、洛阳、开封三地均纳入了他的考察视野之中。

然而,迁都一事涉及众多利益关系,并非一蹴而就所能轻易实现。

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唯有倚重那些功勋卓著、经验丰富的老将,以巩固北方的边疆防线。

自首次洪武北伐落幕之际,徐达便在北平(今北京)与山西两地潜心练兵,筹备边防,历时逾十余年。

然而,功勋卓著的宿将终究为外人,朱元璋心中难免存疑。他更倾向于信赖自家的血脉,尤其是自己的子嗣。

在此前,元朝实行过“宗王出镇”制度。

亦即忽必烈为巩固皇权,分封其子嗣为王爵,担任地方军事要职,以保卫皇室安全。

这些元朝的宗室王公,“封藩而不治藩”,其领地依旧沿用行省之名,而非以国号称呼。

宗王在地方上只拥有军事权,无行政、财政、司法权。

身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先辈,朱元璋深信这套制度之优越,遂毫不犹豫地予以全盘采纳。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一次性册封了十位王爷,他们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吴王朱橚(后改封为周王)、楚王朱桢、齐王朱槫,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还有靖江王朱守谦。

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的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册封朱椿为蜀王。朱柏为湘王,朱桂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朱楧封汉王(后改肃王),朱植为卫王(后改封为辽王)。

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再度册封十位亲王,其中包括庆王朱栴、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诸王名号依次列陈。

经过三轮分封,昔日功勋卓著的宿将们,纷纷被召回南京安度晚年,而各路藩王则相继登台,取而代之。北方边境形成“九大塞王”体系。

秦岭淮河以北的周、齐等藩王,则为。起到层层迟滞,拱卫中央的作用。

很多人批判朱元璋,说他小农心态,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这有失偏颇。

将儿子们留在身边享受富贵,难道不是更彰显了父爱吗?

实际上,老朱将除太子朱标以外的子嗣视作工具,一切皆以利用为目的,服务朱家巩固统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朱植为辽王,封地定在广宁。

因藩地设立匆忙,王府尚未及修缮,朱植受封藩地后,藩国官民只得共聚于帐篷之中。

直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辽王府终告落成,朱植方才结束了他的野外生涯,迁移至崭新的府邸中安顿下来。

遵照朱元璋规划,分封非地方分权。而是将地方军事权力集中交给诸王之后,继而逐步收归中央,最终达成中央集权的目标。

自然,朱老先生年事已高,无力再削藩。此重任唯有朱标继承。

朱元璋未料朱标早逝。

朱标逝后,须重新选举话事人。

皇位传给儿子还是孙子?

儿子不行。

秦王朱樉恶行累累,若其得以登基称帝,大明江山恐怕将陷入危局。

晋王朱㭎虽然情况略有好转,然而才智却颇为欠缺。若将帝位传于他,恐怕大明王朝的末日亦将不远矣。

与这群平庸之辈相较,燕王朱棣堪称贤能之君。或许可以考虑将皇位传位于他。

在朱樉、朱㭎尚在人世之际,竟将皇位传于朱棣,此举显然有悖于“有嫡子则立嫡,无嫡子则立长”的传位原则。

朱樉与朱㭎固然难以接受,其他兄弟亦难免心生不快。若此情势继续发展,恐怕将引发一场天下大乱。

鉴于传承给儿子不可行,唯有将帝位传于孙辈。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九月,明太祖朱标之子朱允炆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孙。

翌年(1393年),为巩固朱允炆即位之基,朱元璋发动了蓝玉案,对一公、十三侯、二伯实施满门抄斩,屠杀人数高达一万五千余众,致使“元勋宿将,相继凋零”。

清洗了半个朝堂后,朱元璋命人撰写《昭鉴录》给诸王,里面记载了汉、唐以来藩王做的善事恶事,告诫儿子们要安于本分,不得觊觎皇位。

与此同时,朱元璋着手对分封制度进行革新,通过对《皇明祖训》的修订,逐步将各诸侯王在王府内部的行政、司法等权力集中至中央,仅保留其军事指挥权。

完成这一切后,朱元璋带着几分得意地对朱允炆说道:“朝中该杀的人,我都替你办了。边疆有叔叔们镇守。我对他们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你不必担心。”

朱允炆闻言沉默。

他迟疑地问道:“如果叔叔们执意不听劝告,不安宁,意图造反,我又该如何处置?”

老朱被孙子质疑,一时无言以对。

亲情至上,岂能因疼爱孙子而将儿子一并牺牲?

面对这一难题,朱元璋无言以对,只得将球踢回给朱允炆,反问道:若叔叔们发动叛乱,你打算如何处置此事?

此刻,朱允炆仿佛早已胸有成竹,流畅地给出了一个近乎无懈可击的回答:“叔叔们若有所图,我自当先以德服人以礼制之;如若不行,则削减他们的封地;仍然行不通,我就更改他们的封地,要是这样还不行,我只能出兵讨伐了。”

闻朱允炆之答,朱元璋心中喜悦,赞道:“是也,无以易此矣。”

显而易见,大孙子已能独力担当重任,吾心方得安矣。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

六日后,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

朱棣远在北平得知噩耗。

尽管朱元璋在临终之际留下了严令,禁止诸王参与其“入临”或“会葬”的仪式,朱棣却仍旧径直奔赴南京。

朱允炆听闻此事后,即刻派遣使者携带圣旨,命令朱棣原路返回。

朱棣对此感到极度不悦。何来道理,竟有父丧而不准子嗣守孝之举!

毕竟,那是朱元璋的遗诏,朱棣亦不敢违抗,唯有怏怏离开。

事后,朱允炆心中泛起疑云:方才登基未久,朱棣便敢公然挑战。若叔叔们齐心协力发动政变,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朱允炆决意削藩。

朱元璋临终,命兵部左侍郎齐泰为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

然而,齐泰一人显然难以独力应对错综复杂的朝政,朱允炆遂迅速提拔了自己的恩师黄子澄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共参国政。

后来经齐泰推荐,方孝孺纳入辅政圈。

至此,被戏称为“熊孩子+2.5傻子削藩团队已组建完成。

某日早朝,朱允炆对黄子澄巧妙地暗示,应将削弱藩镇权力的议题正式纳入朝议日程。

黄子澄深谙其意,遂上书朝廷,直言诸王势力过于膨胀,恐怕难以控制,进而建议采取严厉手段削藩。

显而易见,这正与朱允炆昔日对朱元璋的立场截然相反。

黄子澄话音刚落,朝堂顿时闹腾起来。

御史郁新直言不讳地表达反对意见,指出先帝尚未安葬,而你黄子澄却急于怂恿皇帝对叔父施以手段。如此违背孝道的行为,难道不担心会令世人寒心吗?

户部侍郎卓敬接着发言。

他是温和削藩派,认为朱允炆新君登基,根基还不稳,不宜强力削藩。因此,卓敬提出了一项大胆建议,即对南北藩王进行互换,来个釜底抽薪。待朱允炆的统治根基扎实稳固之后,届时再行削藩,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站在上帝视角看,朱允炆这会儿就不该削藩。

即便必须削藩,卓敬的主张也更稳妥。

毕竟如果只是移藩,诸王不可能造反。

至于移藩的原因,随手即可列举:毕竟边关叔叔们守卫边疆,劳苦功高,不如让他们来南方,享受一份宁静与安逸。

随后,朱允炆召唤辽王朱植进京,朱植虽深知此行可能导致被软禁,但还是去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戍边确实辛苦。

朱允炆耐不住等待,似乎也无意延宕,于是便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执行。

此时朱樉与朱㭎均已离世,朱棣遂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年长之人。

于是,智囊团三巨头之一的齐泰建议捏造罪名,逮捕朱棣,震慑其他藩王。

齐泰的提议确实没毛病,所谓“敲山震虎”,这道理就连孩童也能轻易领会。

然而,黄子澄读书读傻了,还不如小孩。

他言燕王功勋卓著,毫无过错,若随意编造罪名,恐将使圣上陷入不公的嫌疑之中。

黄子澄提出,应当优先针对那些存在问题的亲王采取措施,比如常有违法之举的周王朱橚。先平定其他藩王,再削弱燕藩。

齐泰力主反对,强调朱棣并非愚笨之辈。若朝廷对其他藩王下手,朱棣一旦被逼急了,发起反叛,那将如何是好?

黄子澄也很倔,称朱棣造反便杀他。

削藩之举尚未启动,智囊团内部却已先起纷争。

或许是出于维护颜面的考虑,不愿让自己显得过于狼狈,朱允炆终决意采纳了黄子澄的提议。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月,朱橚被其子所告发。朱允炆闻讯后,即刻派遣曹国公李景隆前往处理此事。周王被押回南京,降为庶民。

建文元年四月,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违法,被弹劾。湘王朱柏则被人指责他暗中勾结朱棣,意图谋反。朱允炆立即派遣军队将三位叔叔拘捕。

朱榑、朱桂被捕,罪有应得。

但朱柏有点冤,身为朱元璋之子,他却是在众多藩王中罕见的善行之人。平时除了读书,就是潜心修道。

最关键的一点,朱柏没有孩子,起码当时无嗣。

朱柏深感无辜。我连个孩子都未曾拥有,为何要卷入这场造反的风波呢?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朱柏放了一把火,举家自焚。

朱柏自杀,藩王皆慌。

大家的道德高地都能被逼死,咱们这群无恶不作的道德洼地,还有活路吗?

岷王朱楩不久被废为庶人。

这一下,诸王彻底坐不住了。而事态也已明朗,接下来倒霉的必定是朱棣。

此刻的朱棣烦恼至极。他的王府护卫被大幅削减。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不得不装疯卖傻。

他的三位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此刻亦在南京充当人质。

若他反叛,三兄弟命悬一线。

既然双方都已坦诚相见,齐泰力主朱允炆立即拘捕三人,进而直面朱棣,公开摊牌!

黄子澄再度献“神助攻”。

黄子澄言道:“万万不可如此,一旦拘捕燕王之子,朱棣便会察觉朝廷意图对付他。不如将三子放归,此举足以迷惑朱棣。”

齐泰听了黄子澄的迂腐之言,气得破口大骂,说有你这样麻痹对手的吗?你这是放虎归山啊!

结果,朱允炆因为朱柏自杀,备受非议,不敢再对朱棣动粗,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六月的尾声,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三人重返北平。

与诸子团聚,朱棣心无挂碍,随即与姚广孝等密谋起兵造反之事。

七月之初,燕王府的长史葛诚突然背叛,秘密向朝廷上奏,指责“燕王装病”。

朱允炆迅速下达密令,派遣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领军,将燕王府团团围住,并对王府官员进行逮捕。

朱棣提前收到消息,府中设伏八百精兵。

待张昺与谢贵抵达,朱棣佯装将王府的属官悉数捆绑,随即邀请他们入府进行审验。

张昺与谢贵踏入府邸,却不幸遭遇预先埋伏的八百勇士,随即被他们擒获。

两人不明所以便丧命。

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城。

之后,朱棣再遣精兵对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等地区发动攻势,收编了数万兵马

如前所述,徐达戍守边疆长达十余载,于北平及山西两地负责修缮城池,并操练士兵。

朱棣正妻徐皇后,是徐达长女。

将这两条线索串连起来,不难猜测,朱棣所收编的军队,十有八九是徐达所遗留的精锐之师。

这些精兵因为朱棣与徐达的关系,对朱棣绝对忠诚。

手握反叛的资本,朱棣毅然对朱允炆发起了宣战。

朱允炆任命老将耿炳文大将军统帅十三万精锐之师,挥师讨伐朱棣。自此,历时四载的“靖难之役”正式拉开序幕。

在出征大军之际,朱允炆亲自召见耿炳文,郑重其事地叮嘱道:“切莫让朕背上杀害叔父的恶名。”

其实也这是朱柏自杀影响。

朱允炆难以承受连续杀害两位王的舆论重压,唯有转向下方寻求矛盾转移的出路,施展这种既扮演又维持自身形象的伎俩。

耿炳文在踏上征程之后,反复思量,最终决意不再充当背锅侠

八月中旬,燕军和南军在真定附近对峙。

鉴于燕军粮食短缺,耿炳文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待朱棣陷入绝境,不论其是选择自尽还是投降,这一切均与我耿炳文无关。

朱棣究竟是谁?岂能被耿炳文轻易左右。

八月十五日,正值南军欢度中秋佳节之际,朱棣巧妙地率军发动突袭,最终大获全胜。

之后,燕军途中伏击南军。

得知这一消息后,耿炳文心急如焚,无法坐视不管,随即与朱棣在真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耿炳文终因不敌,遭受重创,被迫退守至真定城。

耿炳文防守还是专业的。

朱棣攻真定不下,退回北平。

八月底,朱允炆换将。

他采纳黄子澄建议,任命为大将军。

李景隆迅速领军五十万雄师北上,接替耿炳文,与燕军展开激战。

获悉耿炳文遭受撤职之命,李景隆将要前来,朱棣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他曾一度质疑朱允炆是否失了理智,竟敢派遣这样一个纨绔子弟担任统帅?

鉴于南军兵力骤然增长,朱棣不敢有所懈怠,遂决定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

初秋十月,朱棣派遣朱高炽留守北平,而自己则亲率军队奔赴大宁,成功夺取了宁王朱权的兵马。

朱棣不在,李景隆趁机攻北平。

朱高炽面对五十万南军,临危不惧。

李景隆原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摘得胜利的果实,却未料北平守备森严,难以寻觅破绽,不禁心灰意冷,遂下令将大军撤退十里,就地安营扎寨。

主帅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南军诸将也只能自己想办法破城了。

不久,南军都督瞿能率领千余骑兵,悄然偷袭了张掖门(或称彰义门,亦即广安门)。

瞿能曾领军攀登险峻的高良公山,成功擒获缅甸酋长刀名孟,是一员猛将!

张掖门守军惊慌四散。

瞿能趁机掌控城门,随即派遣使者火速回营传信,恳请大军火速增援。

然而,得知此事后,李景隆出于争夺首功的急切心理,竟然下令瞿能退至城外。

闻悉张掖门失守的消息,朱高炽不禁大感惊愕,连夜组织士卒汲水浇灌城墙。

翌日,李景隆率领数万精兵抵达张掖城下,目睹城墙上覆盖了一层厚实的冰层,既坚硬又滑腻,难以攀爬,因此无奈之下只得撤军。

主帅既无能又贪功。

关键是功劳也没抢到,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摊上这么个上司,南军能打胜仗就是见了鬼。

至十一月初,朱棣亲自领军回师支援,于北平西南二十里处的郑村坝,一举大败南军。

李景隆惊恐,夜逃德州。

问如何安置数十万部队与物资?

人长了腿,跟着跑就行。

辎重不要了!保命要紧。

朱棣攻辽东都司,未占优势。

朱棣派人散布谣言,称辽东守将吴高有意投降燕军。

听闻此事后,朱允炆未进行任何调查,便将吴高贬谪至广西之地。

吴高心思缜密,擅长搞偷袭。有他镇守辽东,朱棣不敢远离北平。

吴高被贬,朱棣无后顾之忧。

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四月,六十万南军集结于真定,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阵容。

不得不说,朱元璋留下的家底丰厚。

前一年,李景隆丧师十余万人,五十万人的辎重丢了个精光。转过年来,朱允炆又能整出六十万大军。

四月下旬,南燕两军在白沟河激战。

在这场战斗中,朱棣身先士卒,奋勇冲锋。南军忌惮于他的威名,不敢轻易对他下手,只能将攻击目标转向他的坐骑。

在激战中,朱棣的坐骑连连中箭倒地,手中的宝剑亦告断裂,险些被敌军生擒。

在关键时刻,一阵北风猛然肆虐,瞬间将李景隆的帅旗折断。南军随即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就在这时,朱高煦拍马赶到,阵斩瞿能父子。

朱棣抓住机会,绕到南军后方放火。

李景隆依旧保持着那副习性,一旦遭遇挫折,便毫不犹豫地抛弃所有重装备,慌忙撤离战场。

南军群龙无首,十万余人投降。

白沟河战后,朱棣追击李景隆。

李景隆率领的六十万雄师终成泡影,灰飞烟灭。洪武年间辛勤积攒的物资,亦被他挥霍一空。

洪武年间后期,北平布政司的人口数量尚不足两百万,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仅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仅凭燕军控制区内的人力与物资,朱棣难以与朱允炆进行全面的冲突。

得益于“运输大队长”李景隆的鼎力相助,朱棣不仅腰杆挺直,而且钱包也日渐丰盈。

李景隆犯下如此重大过失,理应受到极刑,以儆效尤。

黄子澄为卸责之嫌(其曾力荐),遂向朱允炆上书,恳请即刻处决李景隆。

此番,朱允炆罕见地未接纳黄子澄的建言,对李景隆实施了赦免。

赦免李景隆,后果更甚!

当年魏徵给李世民上《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条就是“赏罚必须公正,莫让喜恶扰天平”。

试想,导致百万大军及物资损失的主犯,竟然毫发无损。此后,又有谁还愿为国家效命疆场?

自那以后,尽管战事持续不断,南军将领们却多敷衍了事,战场上的表现远逊往昔。

加之朱允炆废黜周、齐二藩,自毁第二道屏障,朱棣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想打哪打哪。朱允炆只能被动挨打。

南军连败,需找人背锅

随之,齐泰与黄子澄遭受贬谪,而方孝孺则成为了智囊团中是独苗。

在方孝孺的建议下,朱允炆搞了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改革。

比如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

此举虽佳,却不合时宜。当前北方战事正酣,你若减轻江南税负,财政赤字该如何解决?

还有取消南北榜政策。

起初,为了调和南北之间的势力对比,朱元璋推行了南北分卷选拔士人的政策。

朱允炆登基伊始,便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招生制度,并随即废止了北方各省的官学教育。

北地才俊若求官无路,其心向谁倾斜,不言而喻。

总之,朱允炆是越打越弱。越改革,越是人心涣散。

永乐三年(1401年)的十二月,朱棣汲取前车之鉴,摒弃了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策略,转而采取了一举直捣南京的果断行动。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率大军抵达徐州城下。

朱允炆紧急派遣河北、山东等地的南军前来勤王。与此同时,他还下令驸马都尉梅殷镇守淮安。

这明显又是一步臭棋。

朱棣孤军深入敌境,河北与山东的驻军理应趁机夺取北平,而非盲目追击朱棣。

结果灵璧一战,追击朱棣的南军精锐尽失,三十多员大将全被俘。

梅殷坐镇淮安,朱棣派人去劝降,梅殷拒绝归顺,并割掉了使者的耳鼻。

梅殷看似忠臣。

当朱棣选择绕行扬州之际,梅殷并未对其行程进行干预。

很明显,此刻的朱允炆,早已失去人心。众人对他的忠诚已所剩无几。只要朱棣不主动挑衅,他们便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永乐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挥师饮马长江,朱允炆懵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手握百万大军削藩,削到最后,连皇位都保不住了。

朱允炆六神无主,遂与方孝孺商讨对策。

方孝孺提出两方案。

一,与朱棣谈判,可割地。

二,派人在皖南、浙东招募水师。燕军不善水战,待援兵赶到,决战于江上,胜负尤为可分!

方案只是空谈。

朱棣胜利在望,岂能仅仅以割地就能轻易平息?

征兵之事实在不切实际,现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时间紧迫,难道还来得及吗?

六月初八,燕军抵达龙潭,该地与南京相距仅六十里之遥。

闻讯后,朱允炆在宫殿中踱步沉思,随即召集方孝孺商讨对策。

方孝孺虽才干平平,却颇有豪杰之气。

他安慰朱允炆道:“京城尚存二十万精锐之师,务必坚守城池,静待援军到来;纵然战事不利,君王为国捐躯,亦乃天经地义之举!”

然而,方孝孺这类人物,终究是寥寥无几。此刻的南京城内,多数人如同墙头之草,摇摆不定,如李景隆之流。

在济南战败之后,李景隆被召回南京,受命镇守金川门。

朱允炆的优待无效。

李景隆看来,无论是谁担任皇帝,与我有何干系?

眼见大势已去,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密谋,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

朱棣没有急于进城,而是派出四队人马:

一队负责镇压南京城中的抵抗武装;

一队前去解救囚禁中的朱橚等藩王;

一队负责包围皇宫;

一队做预备队使用。

做完这一切,朱棣觉得没什么问题了,这才下令进城。

但他还是百密一疏,忘了先去拜谒明孝陵。

时任翰林编修的杨荣及时拦住了朱棣,当众问道:“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

杨荣此言,表面上是疑问,实则是对朱棣的警示——你可要想清楚了,到南京没有第一时间给老爷子上香,届时天下人会怎么评价你?

朱棣是聪明人,在与杨荣简单寒暄了几句后,立即去拜谒明孝陵。

等办完谒陵事宜,朱棣突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一个错误——皇宫不能围!

若朱允炆不幸丧命于燕军手中,他将无法向世人作出交代。

随即,朱棣传令暂停行动,全军即刻撤至龙江驿,严禁任何人擅自踏入皇城!

不久后,有人急匆匆地前来禀报,称皇宫内突发大火,而朱允炆却下落不明。

得知消息,朱棣惊愕不已,即刻亲临皇宫,下令士兵扑灭火势,同时紧急搜寻皇帝的下落。

如果找到了,一定要“保护”起来。

火势迅速被扑灭,士兵们从燃烧的余烬中救出了两具遇难者的遗体。

经太监的辨认,确认两具遗体分别是朱允炆及其皇后马氏。

朱棣听后,第一反应是不信。当老子是三岁小孩呢?随便拿两具尸体就想糊弄过去。

然而转念之间,朱棣深知登基称帝才是当务之急,此刻无暇顾及朱允炆。于是他下令宣布皇帝与皇后均遭遇不幸,以身殉国的消息。

靖难之役以燕王胜结束。

在六月十七日,朱棣再次虔诚地拜谒了孝陵,并于当天称帝。

朱棣深知自己是造反者,为了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披上合法外衣,他找来方孝孺,希望由方孝孺起草诏书。

方孝孺不写,表示“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怒,杀方孝孺,灭其族。

方孝孺离世之后,朱棣便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凡是跟他有仇的,他一个都没放过。

齐泰、黄子澄被凌迟,三族尽灭。

朱棣清洗这些人无可厚非。

他是来“清君侧”的,如今靖难成功,不杀几个“奸臣”,怎么向世人交代?

另外,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几次遇险。要不是命硬,早就去见地府找阎王报道了。

他心中戾气横生,若不惩治几名“奸臣”,那股难以言喻的怒火便无法平息。

回头看,朱棣上位充满变数。

朱允炆曾至少十次有机会将朱棣以物理手段终结其生命,然而,他既要又要,最终却一无所获。

若《明史纪事本末》所载朱允炆之事是真实的,即朱允炆逊国为僧,云游四方,那就有意思了。

朱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起初仅凭一空碗起家;而他的孙子朱允炆,最终也以一空碗结束其一生。这对爷孙俩的命运,竟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对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