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多忙?凌晨3点上班,半夜12点下班,一天都在干啥
咱们今天聊个有意思的话题。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上班辛苦,什么“996”、“007”挂在嘴边,觉得自己的工作时间已经到了极限。
但要是跟古代的一位皇帝比起来,咱们现在这点工作强度,可能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乾隆爷。
一说起乾隆,大家脑子里可能浮现的是电视剧里风流倜傥、到处游山玩水的形象。
但真实历史里的他,可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他的作息时间表要是放到今天,绝对能让所有公司的老板都自愧不如。
他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上班,一直要忙到半夜十二点才能休息,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节假日。
很多人可能就纳闷了,当皇帝不是天底下最爽的差事吗?
要啥有啥,怎么会把自己搞得这么累?
他这一天十五六个小时,到底都在忙些什么呢?
这背后,究竟是个人极度的自律,还是身处最高权力位置上的一种身不由己?
咱们就顺着时间线,看看乾隆皇帝这忙碌又枯燥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每天凌晨三点,当整个北京城还是一片漆黑,绝大多数人还在梦乡里的时候,紫禁城养心殿的灯火就已经准时亮起来了。
这不是乾隆自己想早起,而是清朝皇室从康熙皇帝那时候就定下来的规矩,叫作“祖宗家法”。
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后代的皇帝们,不能忘了祖先打江山时的勤勉和艰辛,要时刻保持警惕。
宫里的规矩非常严格,就算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最多也只能晚起半个小时,三点半之前必须离开龙床。
起床之后,就是一套快速的流程:洗漱、换衣服。
然后吃早饭,但这个早饭跟我们想象中的满汉全席可差远了,通常就是一碗粥配上几碟点心,吃得非常简单。
因为吃得太丰盛容易犯困,而接下来的工作,需要他保持头脑绝对清醒。
吃完早饭,真正一天的工作才算开始。
摆在他面前的,是像小山一样堆起来的奏折。
这些奏折都是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从全国各地送来的紧急公务。
上面的内容可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一件都可能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比如,西北边疆的准噶尔部是不是又有什么军事上的小动作,需要怎么应对;黄河下游哪个地方的堤坝出现了险情,必须立刻拨款派人去抢修;哪个省份遇上了大旱或者洪涝,成千上万的百姓等着朝廷开仓放粮救命。
乾隆皇帝必须亲自阅读每一份奏折,然后用一种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红笔,在上面写下处理意见,这就是我们常在古装剧里听到的“朱批”。
这个过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
整个大殿里安安静静的,旁边的宫女太监们连呼吸都得放轻了,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打扰了这位帝国最高决策者的思考。
大概到了清晨五点钟,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乾隆就要开始一天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召见大臣。
不过,这和我们想象中那种文武百官站在大殿里开大会的场面不太一样。
自从他父亲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之后,清朝的议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乾隆每天见的,主要是军机大臣和六部的几位主要负责人,这几个人就相当于现在国家的核心领导班子。
这场会议的气氛非常紧张,堪称高压。
大臣们要把昨天处理的各项事务,以及今天需要皇帝拍板决策的问题,一件一件地详细汇报。
乾隆听汇报的时候,问得特别仔细,逻辑性非常强,不给任何人含糊其辞、蒙混过关的机会。
比如,他要是发现哪个省的官员报上来的报告里,话说得模棱两可,他会当场就发火,直接训斥说:“让你拿主意,你写个‘再议’是什么意思?再议就是没主意!这不是明摆着耽误事吗?”骂完之后,立刻就定下处理方案。
他要的是结果和效率,而不是推诿和拖延。
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保证了中央的政令能够快速地传达到全国各地。
开完这场高强度的会议,他还要继续批阅第二批奏折,这些奏折主要涉及京城内部的事务,比如朝廷的财政支出、官员的选拔任用等等。
忙活了一上午,到了七点左右,乾隆会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
他会先去给皇太后请安,然后去后宫看望一下自己的妃子们。
但千万别以为这是什么浪漫的私人时间,实际上,这更像是一项制度化的“工作”。
皇帝今天去哪个妃子的宫里,不是凭他自己的喜好,而是要按照内务府排好的“班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牌子”。
这个制度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它对于维持后宫乃至前朝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后宫的每一个妃子,背后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有势力的家族。
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轮流制度,可以有效地平衡各方势力,防止出现某个外戚家族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威胁到皇权。
据说,即便是乾隆一生中最爱的富察皇后还在世的时候,也必须严格遵守这个规矩。
在乾隆看来,后宫的和谐安宁,是整个国家稳定的一个缩影,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也是他作为皇帝职责的一部分。
白天如果感到疲惫,乾隆会有大概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但他这个休息,也跟咱们普通人的休息不太一样。
他可能会去御花园里走一走,但更多的时候是待在自己的书房里,比如著名的三希堂。
在这里,他摇身一变,成了全中国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家和鉴赏家。
他一生收藏了上万件字画古玩,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爱好,就是在他喜欢的古代名画上题诗、盖章。
比如书法家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快雪时晴帖》,就被他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印章,以至于后人开玩笑说他是个“盖章狂魔”。
这看起来是个人爱好,但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作为一个满族皇帝,他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塑造成了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最高守护人,向天下人展示他的文治武功。
不过,就算是在这种看似放松的时刻,他的工作也并没有停下来。
他还会翻阅一些地方上报的关于民情风俗的记录,时刻关注着帝国每个角落的动态。
晚饭过后,当夜幕降临,大多数人已经准备休息的时候,乾隆的工作才进入了下半场。
他会继续处理白天没有批完的公文,阅读各种报告,有时候还会写写诗。
根据统计,乾隆一生写了超过四万首诗,这个数量比整部《全唐诗》加起来还要多。
虽然诗的艺术水平大家评价不一,但这个惊人的产量,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精力极其旺盛,而且一刻也闲不下来的人。
就这样,一直要忙到午夜十二点左右,这位掌管着庞大帝国的皇帝,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上床睡觉。
而仅仅三个小时之后,新的一天又将以同样的方式开始,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有史料记载,他平均一天要处理一百多份文件,决策四百多件事情。
就算是生病身体不舒服,他也从不给自己放假。
直到临终前,他还在写诗总结自己的一生,说自己“天天处理政务,不知道疲倦”。
这么算下来,乾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
他活了八十九岁,当了六十年皇帝,退位后还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实际掌握权力的时间长达六十三年。
可以说,这种高强度、程序化的生活,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他拥有了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为此付出了失去个人自由和私密空间的代价。
他心里会思念早逝的富察皇后,会把她留下的遗物小心翼翼地收藏整理,但个人的情感终究要让位于帝王的职责和冰冷的制度。
乾隆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帝国统治者惊人的勤勉和自律,也揭示了皇权这座华丽牢笼背后,不为人知的枯燥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