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这一嗓子喊出来,把以色列政府吓得不轻。平时私底下嘀咕几句也就算了,现在直接在媒体面前放话:&34;吞并约旦河西
阿联酋一纸警告,竟让以色列连夜撤下吞并议程! 这个曾经的“和平伙伴”如今拍桌怒吼,彻底颠覆了中东的权力游戏规则。
2025年9月初,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部长级会议议程上,原本排着队要讨论的“正式吞并约旦河西岸”提案,在开会前夜被悄悄撤下。逼得以色列紧急刹车的不是老对手伊朗,也不是巴勒斯坦武装,而是曾经的“和平伙伴”——阿联酋。
就在会议召开前两天,阿联酋驻以色列特使拉娜·努赛贝突然对媒体放话,直接将吞并约旦河西岸称为“红线”。 她撂下一句狠话:“区域一体化的可能性,会被某些以色列激进分子的吞并野心彻底掐死。 ”
以色列官员当场懵了。 一名匿名高官坦言:“阿联酋的公开警告太意外了,简直不合常理! ”确实不合常理——2020年阿联酋可是顶着“阿拉伯叛徒”的骂名,在特朗普撮合下跟以色列签了《亚伯拉罕协议》,成为25年来首个与以建交的阿拉伯国家。 如今这个“和平标杆”突然翻脸,等于一巴掌抽在了以色列激进派的脸面上。
吞并约旦河西岸,从来不是新闻。 早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就从约旦手里抢下这块地,随后几十年不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 国际法庭早裁定此举违法,联合国决议也年年谴责,可以色列压根不理。
今年风向突变。 极右翼财长斯莫特里奇等人上蹿下跳,高呼“现在是吞并最佳时机”,甚至放话“随时可实施控制”。 他提出了对西岸82%土地实施主权的激进主张。 这种方案不仅会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极其有限的飞地,更会在法理和现实层面,终结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两国方案”。
阿拉伯世界普遍认为,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阿以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 阿联酋的立场尤为关键,因其是首个谴责10月7日袭击事件的阿拉伯国家,在加沙战争期间始终与以色列保持着沟通,甚至与以色列政府共同制定了战后计划。
但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下,阿联酋均明确表示,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并入以色列是其“红线”。 一位阿联酋高级官员表示:“若实施这些计划,将对阿以关系造成重大损害,并不可逆转地摧毁地区一体化愿景的残余希望。 ”
阿联酋甚至公开启动了游说行动,敦促特朗普阻止内塔尼亚胡。 阿联酋外交部长高级顾问拉娜·努赛贝表示:“我们相信特朗普总统不会允许其政治遗产——《亚伯拉罕协议》的核心原则——被极端分子和激进势力玷污、威胁或破坏。 ”
阿联酋为何突然如此强硬? 核心原因在于利益受损。 努赛贝特使说得明白——阿拉伯国家如今愿意跟以色列谈合作,看中的是“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经济红利:油气管道联通、科技产业投资、反恐情报共享。
可一旦以色列吞并西岸,阿拉伯民众的反以情绪必然爆炸,各国政府迫于压力只能疏远以色列。 阿联酋投的几百亿美金项目,全得打水漂!
更关键的是,美国正在中东舞台“隐形”。拜登政府满脑子都是大选和围堵中国,国务卿布林肯对吞并计划只轻飘飘甩了句“非最终决定,不予置评”。 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内曾两次阻止以色列的吞并计划,但此次尚未明确表态。
有迹象表明特朗普政府内部态度存在分歧。据两名以色列官员称,国务卿马可·鲁比奥在私下会晤中暗示不反对吞并约旦河西岸,并称特朗普政府不会加以阻挠。 然而,至少一名高级官员对此持反对意见。
白宫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认为以色列的吞并行动将阻碍美国与阿拉伯世界合作制定加沙战后计划,并破坏沙特与以色列和平协议达成的可能性。
这场博弈里最苦涩的,莫过于巴勒斯坦人。 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眼睁睁看着家园被定居点切割得支离破碎。 以色列卡着水源、设着检查站、还动不动搞“定点清除”。
如今靠“宿敌”阿联酋一句话暂保土地,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中东权力游戏的残酷注脚。巴勒斯坦问题从来不只是土地争端,更是大国博弈的镜子。
从地缘战略看,这场风波传递出两大信号:第一,中东进入“后美国时代”。 阿拉伯国家不再看华盛顿脸色行事,而是基于本国利益主动出牌。第二,经济合作成为新杠杆。 阿联酋不用导弹航母,光靠“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诱饵就逼退以色列。
以色列的退缩暴露了其最深的恐惧:一旦被阿拉伯世界集体孤立,弹丸小国再能打也扛不住。 毕竟,铁穹防得住火箭弹,防不住资本撤离和贸易断链。
回头再看极右翼政客们嚷嚷的“随时可吞并”,真遇到阿联酋亮红灯,立刻缩回壳里。 这场中东大戏才刚刚开始,而游戏的规则已经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