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药港股二次递表,仿制药毛利高,创新药步伐慢

耀世娱乐介绍 2025-10-09 15:56:54 199

说起来,有这样一家药企,最近在港股递表,还是连着冲两回,怎么就这么执着?有人说,海西新药图的就是在资本市场打个漂亮翻身仗,毕竟“钱袋子”鼓了,才好迈步走新路。掐指一算,这已是海西新药一年内第二次递交招股说明书,感觉像在追逐啥大招,想方设法让自己站在聚光灯下,让人忍不住问一句:这次能过关吗?还是说,背后还有什么没说清的故事?

第一眼看去,别家医药企业总爱讲创新药、大项目,“技术革命”“医疗突破”听得人头皮发麻。但海西新药的玩法可不一样,它手握十四个仿制药,主攻方向极其实用,“实在论”,而且利润也很惊人。八成以上的毛利率,妥妥的是个赚钱机器,甚至直追恒瑞这种行业扛把子,说句行内话,这就是“仿制药界的绩优股”。有福建国资给撑腰,铺渠道畅行无阻,政策支持也是妥妥的。

讲到这里你可能好奇:药企有钱还怕啥?可是传统仿制药模式下,创新能力经常成为短板。海西新药虽然有那么几根创新药的苗头,但人家一年的研发费用只用营收的百分之十四点五,跟行业平均动辄三十几个点相比,怎么看都属于保守派。创新药基本还在“蹒跚学步”的临床早期阶段,离真正爆发还有不短的路。

这个局面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为啥一家仿制药大佬要在资本市场二次出击?它打的算盘,值不值得投资人看好?海西新药到底是“仿制药赚钱王”,还是“创新药潜力股”?接下来得好好拆解一番。

顺着这股线往回拉,可以看到,公司创始人康心汕履历亮眼,他是从普林斯顿拿了化学博士,混迹美国药企多年之后,携经验和资源归国。先在贝达药业当过首席药学家,对中国医药圈摸得门清。时值福建决心要搞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和人才全速拉动。2009年两地政府出台了医疗产业振兴计划,拉回来一批海外闽籍医药人才,这一波操作,刚好和康心汕的创业想法撞了个满怀。

于是2012年,公司在福州落地。国家大力投入,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联手康心汕,资本金一上来就三千万,政府直接砸钱当“天使投资人”。股权结构更是“一家独大”:国有股东合计持有了75%,康心汕仅有四分之一。听着像官办企业,架势非常硬核。

可时间一晃,局势就变了。康心汕在2017年正式当上董事长,掌控公司方向盘。这年“国资收缩,个人上位”成了现实,三大国资把40%股权交给康心汕,结果比原本投资价还溢价了八百万。问题来了,康心汕收购那笔钱不是自己掏的,是从一家叫华鑫悦的投资公司借来的。

再看华鑫悦这家公司,成立时间和借款时间接得紧凑,仅八九个月的工夫。康心汕本就是早期合伙人之一,有内部关系,贷款协议签得又气派:五年十个点利息,还带有优先股权置换权,能用公司股权还钱。四年后,华鑫悦决定行使置换权,收了康心汕转出的近5%公司股权。整个操作就是一场“精准关联方输血”,借钱买股一气呵成。

这么一圈下来,国有股慢慢被稀释,康心汕自己和近亲合伙人加起来成了最大股东。福建省和福州市的国资平台最后只剩不到二十一个百分点的持股,到2025年,公司已彻底“民转私”,康心汕牢牢把控着话语权。国资从大东家变成了参谋队,角色转变十分典型。

外头看起来,公司光环十足,可这些关联交易、股权置换,圈里都明里暗里关心有没有潜在的利益输送。对此记者提了采访需求,但截至发稿还没收到公司回应。没有回应就是最大的回应,毕竟敏感事谁都不敢乱说。

说回主业,海西新药靠仿制药赚得盆满钵满。一个销售团队三十多号人,能顶出来几亿营收,这是“销售天团”也得侧目。动辄一人一年创收一千多万,细算一下,每年安必力和海慧通这两宝贝药就占了全年营收七成。后者销量尤其猛,1.87亿的销售额,全国市场份额五成多,是降压药类别的“王者”。

再拿毛利率说事,同行都在四五十个百分点间挣扎,恒瑞那样的大佬也就八十五个点。海西新药干到超过八成,有仿制药公司这样盈利的,真不多。这离谱的利润,加上精简团队,怎么看都是“降本增效”范本了。

可别只看表面风光。仿制药这行政策依赖太强,价格是“白菜价”,政策一出,全国带量采购,药价立刻就得跟着往下跳。比如安必力这款药,价格两年从0.46元降到0.43元,连贯降幅不大但趋势不可逆。海慧通更剧烈,纳入集采直接溜到底,两年都爬不上来。利润空间被政策硬生生压缩,这才是仿制药公司的宿命。

有这种压力,企业自然就要考虑能否凭创新药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钱花得快,全球新药平均研发都得二十亿美元起步,把福州一家厂子的三亿现金和行业投入相比,哪是一个量级?海西新药这几年研发生猛了不少,但总共投入也才一亿多,收益还得看天吃饭。

公司目前布局了四个在研创新药,癌症眼科呼吸都有涉猎,全都在临床第一阶段,还离上市一大截。最核心的那个C019199,想主攻骨肉瘤领域,临床还在爬坡,预计明年下半年才有机会冲击三期试验。如果顺利,也许能填补二线治疗空白,因为现在骨肉瘤晚期还是传统疗法为主。可竞争对手多如牛毛,全球范围不少创新药都在同阶段推进,个别做得快的还可能提前抢占市场。头部药企比药,推广能力、品牌影响力、人脉资源都是差距。

资金压力下,公司福州新厂也在建设,投资延续近四亿现金流出。急着上市集资,说白了就是靠港股市场募资给创新药项目“输血”,否则很难把临床管线拉到底。

但港股投资圈子不太好唬人。对研发早期公司,投资者看得既严苛又理智,不信那种“故事型”新药概念股,反而更关注实际进展和数据。真正的突破得用结果说话,管线能不能临床成功,公司到底有啥不可替代价值,这些都是硬门槛。

所以海西新药这一回二次递表,压力山大。投资人盯着问题不放:你靠仿制药能不能继续撑?创新药到底有没有头?财务靠谱不靠谱?闽系国资究竟能帮助企业继续走远吗?这些全都得后续公司交答卷,虚头巴脑说不清楚,资本市场不买账。

谁都知道,仿制药是稳健路,但价格压力和政策导向是难以逆转的“双刃剑”。创新药才是医药企业能否跻身世界一流的通道,可这条路,光靠故事和设想不行,得真金白银砸出成果。海西新药正站在变革路口,既要守住已成型的仿制药赚钱盘,又要挤进创新药领域“新赛道”,资金、人才、资源缺一个都不灵。

写到这里,忍不住想一句:海西新药这次港股二度递表,到底是再等一次机会,还是在等待奇迹降临?未来谁能给出答案,是企业自己的选择,也是市场的选择。公司想借仿制药盈利沉淀撬动创新药资金,看起来合理,但前方路远且曲折,成败也许就在下一个监管窗口期、一个临床数据结果或者资本情绪的转变中。

回头再问你一句,你觉得仿制药公司有未来吗?创新药故事值几个钱?资本市场的理性和热情哪个更重要?留言聊聊,等你发表“神评论”。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