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一个和尚,鼓动朱棣造反,成功后什么都不要,他到底图什么?
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朱棣身披甲胄,登临奉天殿。
四年“靖难”,尘埃落定,他成了这片广袤疆土的新主人。
登基之后,朱棣要酬谢的第一人,并非任何一位沙场猛将,而是一个始终身处幕后,从未亲临战阵的僧人——姚广孝。
他本是古刹里的出家人,法号道衍,却一手策划了这场颠覆皇权的战争,是公认的“靖难第一功臣”。
朱棣准备给予他至高的荣耀:命他蓄发还俗,赐予太子少师的高位,赏他豪宅美女,金银无数,让他娶妻生子,光宗耀耀。
姚广孝都拒绝了。
他选择穿回那件破旧的僧袍,退回寺庙,继续做他的和尚。
一个处心积虑鼓动皇子问鼎天下的人,在梦想成真之后,却拒绝了所有世俗的回报。
这个和尚,到底图什么?
01
姚广孝原名姚天禧,出生于元末的苏州长洲。
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间的郎中,悬壶济世,受乡里人敬重。
按照家族的规划,姚广孝本应继承衣钵,成为一名医生。
十四岁那年,父亲让他学习医术。
他却说:“我不想行医。我想读书,将来干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普通医户人家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无异于痴人说梦。
父母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只当是少年狂言。
时局混乱,为了给他谋一条生路,家人决定将他送入佛门。
于是,十四岁的姚广孝,在里中妙智庵剃度为僧,法名道衍。
从此,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出家人。
但他又从未真正地遁入空门。
02
成为僧人道衍之后,他的人生轨迹,与所有清规戒律下的僧侣,截然不同。
诵读佛经,也同样钻研儒家的典籍。
参禅打坐,也同样沉迷于兵法谋略。
姚广孝结交了当时的一位道士席应真,拜其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
这是一种被传统儒家视为“杂学”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占卜、谋算。
佛、道、儒,三家学说在他身上奇妙地融合。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僧人,更像一个隐藏在袈裟之下的战略家。
他时常云游四方,结交名士,高谈阔论。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志向,他渴望成为元初的怪僧刘秉忠那样的人物。
刘秉忠,一个同样以僧人身份辅佐忽必烈,规划元大都,建立一代典章制度的传奇谋臣。
成为帝王之师,成就一番不世之功,这才是姚广孝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
然而,理想宏大,现实却很骨感。
当他三十岁时,朱元璋已经扫平群雄,建立了大明王朝。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朱元璋需要的是能治理国家的文臣,而非精通权谋的策士。
姚广孝一身的屠龙之术,在这个和平年代,毫无用武之地。
03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命令天下精通儒学的僧侣,到礼部接受考核。
这是一个进入体制的机会。
姚广孝却因一场大病,错过了这次应诏。
洪武八年,朝廷再次招聘精通儒术的僧人。
姚广孝前往南京应试。
结果,他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只被赐予一件僧衣,打发回乡。
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时间流逝,转眼到了洪武十三年。
姚广孝已经四十七岁,依然只是苏州一座寺庙里默默无闻的僧人。
他空有一身学问,却报国无门。
正当他心灰意冷之时,命运的齿轮,终于开始为他转动。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
朱元璋下令,从天下有道高僧中,为每一位藩王选拔一名陪同,前往各自的封地,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姚广孝的好友,时任僧录司左善世的宗泐,向朝廷推荐了他。
机缘巧合之下,姚广孝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
这次见面,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走向。
04
朱棣在召见姚广孝时,立刻被这个僧人的与众不同所吸引。
史书记载,姚广孝“状貌异,三角眼,病虎形”,长相奇特,目光如炬。
他与朱棣交谈,不谈佛法,只论天下大势。
他的言论,超凡脱俗,充满了对时局的洞察。
在第一次见面,临别之际,姚广孝对朱棣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大王,贫僧愿送您一顶白帽子。”
朱棣闻言,心中一震。
在当时的文字游戏中,“白”字放在“王”字之上,合成的,正是一个“皇”字。
一个僧人,第一次见面,就敢如此直白地表露助他夺取帝位的心迹。
朱棣被他的胆识和谋略深深吸引。
他将姚广孝带回了北平的燕王府。
为了掩人耳目,朱棣让姚广孝担任北平庆寿寺的主持。
从此,姚广孝频繁出入燕王府。
名义上,他是为燕王诵经祈福的高僧。
实际上,两人在密室之中,“进见论说”,商谈的,是如何夺取大明江山。
姚广孝等待了半生的机会,终于来了。
05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即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雷厉风行地“削藩”。
他要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巩固中央皇权。
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在短短一年内,相继被废黜,或囚禁,或贬为庶人。
一时间,藩王人人自危。
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成了建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朱棣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
他表面上装疯卖傻,在北平的街市上夺人酒食,胡言乱语,试图麻bi南京的朝廷。
但在内心深处,他焦虑万分,不知何去何从。
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姚广孝走进了燕王府的密室。
《明史》中,只用了六个字,来描述他的行动:“密劝成祖举兵。”
他冷静地为朱棣分析局势:朝廷削藩之意已决,燕王府卧榻之侧,布满了建文帝的眼线,退无可退。
朱棣依然犹豫不决。
他毕竟是臣,朱允炆是君,以臣伐君,是为谋逆,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为了坚定朱棣的决心,姚广孝为他进行相面、占卜。
他告诉朱棣,他有天子之相,此举是顺应天命。
他又遍访北平的奇人异士,为朱棣的起兵制造舆论。
在姚广孝的不断鼓动和周密策划下,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后,姚广孝成了朱棣秘密备战的总指挥。
他利用燕王府院落阔大纵深的特点,在府内秘密招募勇士,打造兵器。
为了避开建文帝安插在王府外的耳目,他命人挖掘了巨大的地下室,在地下进行军事操练。
为了掩盖打造兵器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他建议朱棣在王府的后苑,饲养了成百上千的鹅和鸭。
用鹅鸭嘈杂的叫声,来掩盖地下的金铁交鸣之声。
一切准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的一名官员向朝廷告密。
建文帝随即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员。
图穷匕见,形势已不容再等。
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劝说,以“清除君侧之恶”为名,正式起兵。
他将自己的军队命名为“靖难之师”。
这一年,姚广孝已经六十五岁。
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投身于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豪赌。
06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
在这四年中,姚广孝始终坐镇北平,作为朱棣的大后方。
他负责留守,管理后勤,为前线的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每当朱棣在前线遭遇挫折,犹豫不决时,都是姚广孝派人送去密信,坚定他的信心,为他指明方向。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攻陷南京。
宫中燃起一场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成功了。
他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
作为这场战争的首席策划者,姚广孝的功绩,无人能及。
朱棣决定给予他最高的回报。
永乐二年四月,朱棣拜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官居正二品。
这是一个文臣能够达到的极高职位,拥有参与国家核心决策的权力。
朱棣又赐他府邸,赐他宫女,让他还俗娶妻。
然而,姚广孝全部拒绝了。
他接受了太子少师的官职,但坚决不肯还俗。
他也不去皇帝赏赐的府邸居住,依然住在庆寿寺。
他每天的生活,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分裂状态。
上朝时,他穿着二品大员的朝服,与百官一同议政。
退朝后,他立刻换回那身破旧的黑色僧袍,回到寺庙,变回一个普通的僧人。
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他也分文不取。
有一年,他以钦差的身份,前往家乡苏州赈灾。
他顺道回了一趟家,将朱棣赏赐给他的所有财物,全部分给了同族的亲人。
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逃虚”。
逃离虚幻的尘世。
这个名字,已经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一手将朱棣推上了权力的顶峰,自己却在成功之后,选择了悄然隐退。
07
姚广孝到底图什么?
作为一个熟读史书典籍的智者,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他也明白“功高震主”四个字,对于一个臣子来说,是何等危险的境地。
历史上,有多少像他一样的开国功臣,在帮助君主夺得天下之后,因为不懂得急流勇退,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汉初的韩信,明初的蓝玉,都是前车之鉴。
姚广孝的功劳太大了。
他是朱棣夺取天下的总设计师,是朱棣所有秘密的知-情-者。
这样一个人物,如果他还表现出对权势和财富的贪恋,必然会引起新皇帝的猜忌。
朱棣虽然雄才大略,但其性格多疑,手段狠辣。
姚广孝对此心知肚明。
他选择继续当一个和尚,实际上是向朱棣递交了一份最能让皇帝安心的“保证书”。
你看,我费尽心机帮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不是为了荣华富贵。
我对这些世俗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还是喜欢当我的和尚。
这种姿态,彻底打消了朱棣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丝疑虑。
通过拒绝还俗,拒绝府邸,拒绝美女,散尽钱财,姚广孝清晰地向皇权表明了自己的边界:
我无意于政zhi,无意于建立自己的势力。
我只是一个方外之人。
这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生存智慧。
08
在朱棣统治的二十多年里,姚广孝始终保持着这种半官半僧的身份。
他参与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修撰,为迁都北京提供了建议。
但他从不结党,从不揽权,始终与政zhi中心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安全距离。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已不能上朝。
他依然居住在庆寿寺的禅房里。
朱棣多次亲自前往探望,问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姚广孝躺在病榻上,没有为自己的家人求任何封赏。
他只提了一个请求,希望朱棣能赦免一位名叫溥洽的僧人。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在朱棣攻入南京后,因被怀疑知晓建文帝的下落,而被囚禁了十几年。
姚广孝或许是出于同为僧人的怜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他求了情。
朱棣当即下令,释放了溥洽。
姚广孝听后,安然闭上了双眼。
终年八十四岁。
他去世后,朱棣为他辍朝两日,以王公之礼为他举行葬礼,并追封他为荣国公。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他似乎就是为了辅佐朱棣“靖难”而生的。
他所图的,并非是名利上的享乐。
他图的,是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抱负,一展胸中所学,不负此生。
他想在历史的舞台上,亲自导演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变,然后,在尘埃落定之后,悄然回到幕后。
他要的,是青史留名,是那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巨大满足感。
从这个角度看,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