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比车子贬值更快的5类资产,很多人还在傻傻买入
一提到资产贬值,大家第一反应准是车子 —— 刚提的新车开出 4S 店,立马就亏几万,一年下来折旧能有一两成。再就是房子,这几年房地产市场调整,不少高位买房的人看着房价下跌,资产悄悄缩水。但说实话,未来 5 年贬值最快的不是这俩,而是学历、普通劳动力、泛滥证书、非核心区房产和现金这 5 类资产。很多人还在拼命攒这些,殊不知它们的价值正在快速缩水。
学历:从 “金饭碗敲门砖” 变成 “入场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是 “天之骄子” 的代名词。那会儿教育资源有限,考上大学意味着跨越阶层,不仅能获得分配工作的资格,更能成为家族的骄傲。彼时,几千人的乡镇里,几年难出一个大学生,学历的稀缺性让其自带 “高价值” 光环。
我爸那代人,没考上高中,一辈子只能干体力活,风里来雨里去,赚的都是辛苦钱。而那些考上大学的,坐办公室、拿稳定工资,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所以在他眼里,学历就是最好的资产,拼尽全力也要让我读书。
可现在不一样了,教育普及了,高校也一个劲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上千万。现在的 00 后找工作,本科文凭已成基本门槛,就像以前的高中毕业证一样普遍。你去招聘会看看,不管是普通公司还是稍微好点的企业,招聘启事上都写着 “本科及以上”,甚至有些基层岗位都要本科生。曾经能让人一步登天的学历,现在顶多就是个 “入场券”,想靠它找个好工作越来越难。未来 5 年,只会有更多人拥有大学文凭,单纯的学历标签,贬值速度还得加快。
普通劳动力:AI 来了,单纯 “卖力气” 不值钱了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劳动力是最珍贵的资源。无论是工厂技工还是建筑工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当时,泥瓦匠、钳工等技术工种月薪远超普通岗位,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手艺傍身” 就是生活的底气。我爸当年跟着老师傅学泥瓦匠,每天在工地上风吹日晒,但一个月能赚三四百块,在村里算是高收入群体,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这份手艺支撑。我叔是三级钳工,在工厂里负责精密零件加工,走到哪儿都被人尊敬,工资待遇更是让邻居们眼红,那时候 “有手艺、肯出力” 就是硬实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劳动力价值曾迎来一段上升期。我 2011 年参加工作时,刚开始月薪只有三千块,但只要踏实肯干、愿意加班,薪资每年都能稳步上涨,最高时一个月能拿到三四万。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只要肯付出时间和体力,就能换来收入增长,“勤劳致富” 的观念深入人心。可这几年,AI 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普通劳动力的贬值速度越来越快。
现在做平面设计,AI 工具几秒钟就能生成几十张方案,比普通设计师效率高得多,而且成本更低;基础客服岗位,智能机器人 24 小时在线,能快速响应客户咨询,准确率不输人工,很多公司都在缩减人工客服团队;就连数据录入、简单文案撰写、表格整理这些工作,AI 都能轻松搞定,而且不会出错、不用休息。以前靠重复劳动、熟练操作就能立足的岗位,现在要么薪资被压低,要么直接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更关键的是,这些被替代的劳动力很难再找到同等收入的工作,只能转向门槛更低、薪资更少的岗位。未来 5 年,AI 技术还会持续迭代,更多依赖体力、重复劳动的普通劳动力,贬值速度会越来越快,单纯 “卖力气”“拼时间” 早就不是安身立命的保障了。
泛滥证书:考了一堆,找工作根本用不上
二三十年前,一张证书可是 “硬通货”。那时候的技工证、职业资格证,门槛高、含金量足,有了它就能找到好工作。比如八级钳工证,在工厂里那就是 “镇场之宝”,拥有者薪资高、受人尊敬,走到哪儿都有面子。我叔当年就是凭着三级钳工证,在工厂里站稳了脚跟,一辈子没愁过工作。
可现在不一样了,证书培训遍地都是,什么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全媒体运营师,五花八门的证书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觉得 “多一张证书多一条路”,花了几千块学费、好几个月时间去考证,结果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这些证书根本没用。
招聘官看简历,更看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谁会在乎你手里有多少张 “废纸”?我之前也跟风考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证,花了不少时间和钱,到现在一次都没用到过。这些泛滥的证书,除了能给人一点心理安慰,根本不能证明真实能力,未来 5 年,还会有更多没含金量的证书被市场淘汰,贬值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非核心区房产:不仅不升值,还可能砸手里
以前大家都觉得 “买房稳赚不赔”,不管是市区还是郊区,只要买了房,就能坐等升值。可现在不一样了,房地产市场早就不是 “闭眼买都赚” 的时代了,尤其是非核心区的房产,贬值速度比想象中还快。
什么是非核心区房产?就是那些远离市中心、没什么配套设施的房子,比如郊区的独栋、三四线城市的远郊楼盘。这些房子以前可能还能靠 “未来规划” 吸引购房者,但现在来看,配套设施落地难,人口还在往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流动,导致这些非核心区房产的需求越来越少。
我老家有个亲戚,前几年在县城郊区买了一套房,当时听开发商说要建商场、学校,结果好几年过去了,规划一直没落地。现在想把房子卖了,挂了大半年都没人问,降价十几万都卖不出去。未来 5 年,人口流动的趋势不会变,核心区的房产可能还能保持稳定,但非核心区的房产,没人接盘、租不出去,只会越来越不值钱,甚至可能砸在手里。
现金:收入没涨消费涨,钱悄悄变 “不值钱”
很多人觉得把钱存银行最安全,既不用担心亏本金,还能拿点利息,总觉得 “手里有现金,心里不慌”。但实际上,现金是未来 5 年贬值最快的资产之一,尤其是对普通上班族来说,收入变化不大但消费越来越高,钱不知不觉就变 “不值钱” 了,这种贬值感比房子车子缩水更直观。
就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小张在一家国企工作,5 年前月薪是 6000 块,现在是6500 块,收入几乎没涨。但日常消费却翻了好几番:5 年前,一家三口去菜市场买菜,一百块能买满满两大袋,有肉有菜有水果;现在去菜市场,随便买几斤排骨、一把青菜、几个水果,一百块就花完了,食材种类还没以前丰富。5 年前,小区旁边的早餐店,一碗豆浆加两根油条只要 3 块钱,现在涨到了 6 块钱,翻了一倍。
再看大宗消费,孩子的教育支出更是涨得厉害,5 年前报个课外兴趣班,一个月 500 块就够了;现在同样的兴趣班,一个月要 1200 块,一年下来多花好几千。更不用说房租、物业费这些固定支出,5 年来也涨了不少。
可能有人会说,把钱存银行能拿利息啊。但现在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 1 点多,就算是大额存单,利率也超不过 3%。而日常消费的涨幅远超过这个数,食材、水电燃气、教育、医疗等刚需消费,每年涨幅都在 3% 左右。也就是说,小张存 10 万块钱在银行,一年后连本带息大概有 102000 块,但因为消费上涨,这 102000 块能买到的东西,还不如 5 年前的 8 万块钱多。未来 5 年,这种 “收入不涨消费涨” 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现金的购买力会不断下降,手里的现金只会越来越 “不值钱”,贬值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还快。
真正抗贬值的,从来不是 “死资产”
时代在变,资产的价值逻辑也在变。房子、车子会折旧,学历、证书会过时,普通劳动力会被替代,现金会缩水,这些 “死资产” 都躲不过贬值的命运。而真正能抗贬值的,是 “活资产”—— 也就是你自身的核心能力。
未来最值钱的,不是你有多少张证书、什么学历、有几套非核心区的房子,而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本事和适应变化的韧性。市场需要数据分析能力,你就去学;行业需要跨界人才,你就去拓展知识边界;AI 替代了你的岗位,你就去深耕那些 AI 做不了的事,比如沟通协调、创意策划、情感服务。
与其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囤积那些注定贬值的资产上,不如投资自己。多学一门核心技能,多积累一些实际经验,多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毕竟,房子车子会老旧,证书学历会过时,现金会缩水,但一个不断成长、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人,永远不会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