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仅占美六成,人民币国际支付低美元一成,中国崛起是否停滞?
你敢相信吗?前两年还嚷嚷着要“超美”的中国经济,最近却被两个数字搞得全民焦虑:GDP占比跌破美国60%,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不足美元10%。这数据一出来,网上炸开了锅,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难道中国崛起这出大戏,真要“谢幕”了?
想想2021年那会儿,中国经济按美元算有17.82万亿,美国23.04万亿,咱占了人家77%,眼瞅着就要摸到80%的边儿了。那时候,谁不说一句“中国速度真牛!”?大家都觉得,再过几年,咱们就能把美国甩在身后了。可这才没过多久,风向怎么就变了呢?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猫腻”?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经济数据背后,到底有多少“门道”。要说这GDP占比的“过山车”行情,最关键的“推手”就是汇率。这玩意儿就像个“魔术师”,能把同样的产出变出不同的价值。2022年,美国那边就开始“搞事情”了,美联储的官员们像是吃了兴奋剂,一路狂飙加息。3月16日,先来了个25个基点的“开胃菜”,到年底一口气加了425个基点,利率区间直接蹦到了4.25%到4.50%。这还不算完,2023年7月26日,又加了25个基点,把利率顶到了5.25%到5.50%的“天花板”。
这波操作可不是闹着玩的。用经济学家的说法,高利率政策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吸引资金。全球的资本哗啦啦地往美国跑,美元指数自然是“趾高气扬”,从95一路飙升到105以上。美元一“硬气”,人民币就“委屈”了,汇率从6.3贬到了7.0多。咱们的经济总量,按人民币算其实一直在稳步增长。比如2023年,国内经济总量达到了126万亿人民币。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当汇率这杆秤一变,同样的产出换算成美元,就瞬间“缩水”了。2023年,虽然人民币总量涨了,但一折算成美元,反而比2022年的18万亿还少了点,变成了17.89万亿。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2024年一季度,中国GDP折合美元4.17万亿,美国7万亿,占比一下子跌到了59%,这可是第一次跌破60%的关口,不少人都觉得“中美差距又拉大了”。
不过,这出戏还有“反转”呢。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不可能一直“高歌猛进”。通胀下来了,失业率也开始有点“抬头”,他们也得考虑降息来稳住经济。果然,2024年下半年,美联储开始“收手”降息。9月18日,先降了50个基点,利率回到4.75%到5.00%;11月7日,又降了25个点,到4.50%到4.75%;12月18日,再降25个点,利率回到4.25%到4.50%。这下,资金回流美国没那么猛了,人民币汇率也稳在了7.1到7.2之间。你再看2024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134.91万亿人民币,按平均汇率算约18.77万亿,美国28.8万亿,咱们的占比就回升到了65%。到了2025年,美国继续降息。1月29日维持利率不变,7月30日降到4.00%到4.25%,9月17日再降25个点到3.75%到4.00%,10月29日又降25个点到3.50%到3.75%。现在到了11月,利率在3.50%到3.75%,美元升值的势头基本没了。中国经济前三季度101.5万亿人民币,美元算14.3万亿,全年预计能达到19.4万亿,美国30.62万亿,占比回到了63%。
所以啊,这GDP占比从77%掉到59%再回升到63%,就是利率和汇率这俩“活宝”玩的一场“过山车”游戏,并非中国经济本身“不行了”。再来说说人民币国际支付这个事儿。2024年4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是4.52%,美元47.31%,欧元22.55%。到了2025年,情况又变了。6月占比掉到2.88%,7月还是2.88%,8月排除欧元区内支付后,更是只有2.11%,排到了第六位。美元依然是“老大”,份额稳稳地在47%左右,人民币连它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数据看着确实有点“寒碜”。
不过,这里面也有“门道”。SWIFT这个系统,美国可是“管家”,它统计的数据,不包括一些国家之间的直接本币交易。比如中国跟俄罗斯、伊朗等一些国家的本币结算协议,以及“一带一路”项目中越来越多的人民币结算,很多是绕开美元体系进行的,这些可都没算进去。所以,人民币的实际国际使用份额,可能比SWIFT报告的要高一些。有数据显示,2024年国际支付中人民币的实际使用率已经达到了4.2%,贸易融资更是高达5.5%。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确实是一场“硬仗”。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它的根基深得很,尤其是在石油贸易等大宗商品领域,美元几乎是“独霸天下”。要打破这个局面,那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过,中国也没闲着,一直在努力。
咱们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并大力推动与这些国家的本币结算。举个例子,2023年中国就和巴西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中国银行在巴西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这不光能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减少汇率波动风险,还能让人民币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露脸”更多。此外,央行数字货币(e-CNY)的探索,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赛道。2023年,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深化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他们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探索数字人民币与泰国、阿联酋等其他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互联互通。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望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还能绕开传统银行清算体系对美元的依赖,给人民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使用“添砖加瓦”。
说到底,人民币国际化这条路,是“任重而道远”。但你看,英镑、欧元这些老牌货币的份额都在降,被美元“蚕食”不少,人民币还能稳在前六,甚至超过日元啥的,这说明咱们的影响力还是在慢慢涨的。要让更多国家接受人民币,那还得靠咱们经济的硬实力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抛开这些短期波动和外部因素,咱们再来看看中国经济的“底子”,这才是判断“崛起是否结束”的关键。我可以拍着胸脯说,中国经济的“底盘”稳得很,而且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升级换代”。你看,面对外部压力和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健的增长。2024年预计全年增长5.0%,2025年前三季度也有4.8%。虽然Q3的4.8%比Q2的5.2%慢了一点,但贸易战和需求疲软也没让咱们的经济“崩盘”。这速度虽然不像以前那样“飞沙走石”,但放在全球来看,依然是“优等生”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份的报告中,也对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示认可。
更让人振奋的是,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大”变“强”。曾经我们是“世界工厂”,现在我们正在向“世界创新工厂”迈进,新能源汽车: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500万辆,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全球每两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或与中国供应链相关。预计2025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光伏产业: 咱们的光伏产能占全球80%,组件出口量增长30%。国际能源署(IEA)都点赞,说中国在锂电池、太阳能模块等绿色科技领域是绝对的“领头羊”。预计2025年,太阳能制造产能将达到1255吉瓦,远超全球需求。高铁: 运营里程4.5万公里,这可是全球第一!船舶制造: 全球船舶订单,咱们占了55%,这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这些可不是什么“PPT概念”,而是真金白银的产业升级。为了应对外部科技围堵,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半导体自主可控方面也铆足了劲。本土晶圆厂扩产如火如荼,半导体自给率也达到了30%,还在不断提升。2025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6%,这投入力度,足以说明中国对科技创新的决心。此外,面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和制裁,中国加大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例如,在半导体领域,中国积极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加快芯片制造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并在2024年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如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制程上的进展。专利申请量也上涨了15%。这种战略性投入旨在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并为未来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支撑。咱们的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虽然短期内消费需求受到一些影响,但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比如2024年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推出了以旧换新、家电补贴等消费刺激政策,旨在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此外,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政府也采取了“保交楼”、优化购房政策等措施稳定市场。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挖掘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所以,当那些“59%”、“不足10%”的数字让你焦虑时,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这些数字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更多地反映了短期波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崛起远未结束,它正处于一个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不再追求单纯的GDP数字,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的韧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别忘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来衡量,中国经济总量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越美国,这更能反映两国人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而且,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1%,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美国仅为9.4%。中国出口贸易顺差在2025年前九个月就快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份额越来越大。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依然存在。南海摩擦还在,2024年5月美国驱逐舰过台湾海峡,外交抗议不断。但中国通过东盟稳贸易,本土化供应链,都在显示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将是中国持续崛起的强大支撑。中国经济的崛起远未结束,它只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与升级,以更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