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红星照耀中国》是初中最难读的名著,咱就来聊一聊亲身感受
以前就听前辈们讲过,初中里的那些必读名著,论起“难读”的程度来,《红星照耀中国》必须得算上一个。
正好这个七升八暑假,我们还是花了点时间,把中英文版各自啃了一遍,来讲讲自己的亲身感受吧。
它的难读与难懂,我们这回算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
但它难读与难懂的原因,至少我们也找到了一些。
对于初中娃要通过阅读而达到的一些应对中考的目的,老母亲觉得适当读2-3遍,梳理一下核心知识点,重点掌握一些常见考点,积累一些日后用得上的输出,就差不多了。
它的精髓,不是初中生,在这个年纪,可以去大力深挖的。
第一,读英文版的《西行漫记》。
为啥要读英文版?
1、这个纯属意外。
因为在英文泛读的安排上,这个暑假真没法像以前一样安排好几部小说去看,所以干脆就计划了一部,那就是英文版的《西行漫记》(后来中译名叫做《红星照耀中国》)。
也算是和暑假中文阅读的一种互相配合吧,希望能够对这个主题,了解得更多一点。
2、但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尝试。
为什么这么说?
1)、这本书份量大。
我们入的是外研社版,英文的《西行漫记》可不便宜,得五、六十块呢。
关键是书的份量大,长达767页,密密麻麻的。尽管它是中英文对照版的,可一面中文,一面英文,总量也还是不小啊。
2)、这本书读不懂。
一本英文书读不懂,要么是语言有难度,要么是内容有难度。
首先,这本《西行漫记》的蓝思指数是多少呢?
我第一时间就去查过,结果很是令人吃惊:竟然是查不到。
后来问了AI,
原来这种政史类的纪实文学作品,很少参与到现代阅读的分级测评中去,实在要估计,可以参考美国高中历史教材的蓝思值,预计在1100L-1300L之间。
然后,这本《西行漫记》在内容上的难度。
这种政史类著作的难读,就在于它出现了大量的特有名词,复杂历史事件分析,还有访谈实录里的多种方言转译。
一句话,难度不在于词汇,而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政治背景。
(何况我们在英语语言上,也存在阅读难度)
怪不得呢,我问娃前两章讲了些啥,他告诉我有”西安事变“,有“赤匪”,有“白匪”,有苏维埃,有国民党,这对于尚未系统学习近现代史内容的娃来说,那真是一路上读得都是磕磕巴巴的。
所以你说,读这样一本又长、又密、又看不懂、还贵、还花时间的书,是不是在这个时间贵如油的七升八暑假,算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尝试呢?
反正它只有12章,再难读,我们就当是普通小说看,两、三天一个章节,花了三个礼拜简单翻过一遍就算了,就当是给接下来读中文版,打个底吧。
下回读英文小说,咱们还是找合适青少年的通俗读物吧,青春、魔幻、科幻啥的,果然是政史、政经类的比较难读。
如果你家娃没有类似“中英文一起读”计划的,英文版真的可以不管啦。
不过,如此囫囵吞枣的读一遍英文版,真的啥也留不住吗?
我来分享一个小事:
大家留意过书里经常出现的单词“Long March”吗?
可不是“长长的的三月”哦。
Long March作固定搭配时,march用的是“行进,行军”的意思。
(中国红军的)长征的公认标准翻译就是:Long March。
(注意首字母要大写,首字母小写的long march则表示“长途行军”)
而这个正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撰写《西行漫记》时,把长征英译为Long March,从此就成为了长征的标准英译。
包括我们今天在报刊上会经常看到的一些相关词语:
长征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Long March 12 rocket。
是不是会有些感动,有些恍然大悟,原来它的源头在这里。
而我在娃读完整本书后,突然问他“长征”该怎么翻译,他居然顺利答出来了,还顺便告诉我“苏维埃”是Soviet!
哇,这个我真是不知道!
所以,走马观花翻一遍,内容可能没记住多少,但词汇肯定是能拓展几个的。
第二,读中文版的《红星照耀中国》。
因为打过英文版内容艰涩的预防针了,对接下要读的中文版,老母亲反而对娃没有了太多的要求,就按部就班的,一天一个章节的读吧。
说也奇怪,中文版的12章,还是那些历史人物,还是那些历史事件,还是那些政治术语,可娃就是读得流畅多了,两周下来,顺利收工。
大伙儿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孩子读进去了?
我觉得,通过一些细节可以反映出来。
那一段日子,娃会时不时跟我提到一些书里的小情节,比如:
原来红军的总司令朱德,曾经是个来自云南的大军阀;
最神秘的军事将领,人头悬赏高达10万的徐海东,居然掉了两颗大门牙;
在苏区负责查路条的少先队员,那是非常的负责,就连彭德怀来了,也一样要路条,不然就扭送到政府去。
还有红军会师的吴起镇,后来还成了苏区的“工业中心”,在那里,斯诺还居然喝到了一杯咖啡,一下子就赢得了他的心。
等等。
所以,我可不可以大胆的说:
1、想要了解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请至少从头到尾读2遍。
2、而且孩子对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越多,读这本书越容易。
3、如果有条件,合理的顺序是把八上历史教材先捋一遍再来读书。
(可惜我们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在暑假里安排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和《问苍茫》,已经感觉促进了不少)
4、提前打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是读好红色题材系列名著,一个极为有利的认知条件,因为八上还有一本《红岩》。
第三,看电影版的《红星照耀中国》。
如果娃已经看过1-2遍文字版本了,我建议可以看一下电影版的《红星照耀中国》。
电影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上映于2019年。
电影对原著章节进行了大胆取舍,重点保留了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袖的深入交流,从一个充满对未知世界探求渴望的西方记者的客观角度,塑造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
在看的时候,一定要多留意它的字幕哦,当重要历史人物出场,重要历史事件发生时,都会有简要扼要的介绍和评价。
怎么说呢?老母亲觉得,考点来了。
还有这部电影有大量的英文配音(斯诺是讲英语的),假期里看,还可以趁机多输入点英文听力资料嘛。
第四,八年级娃要进行的名著刷题。
说到读完书要刷题,听起来就觉得有些功利。
但这也确属无奈之举,不然的话,我觉得过一遍近现代史再去读这本书更好,读完这本书自主的去输出一些思考笔记也更好。
(我真的很赞同人大附中读名著写笔记的做法)
可是,八上的名著题是要考的,在中考里,《红星照耀中国》出现的机率也是很高的。
还有,这种纪实文学、小说类的名著,1-2遍的走马观花,通常只能记个大概的情节和人物。
要想能达到做对考题的程度,一定要对哪些细节是考点、一般会怎么考,进行梳理,该记的记,该背的背。
第五,精修出一篇满意的、可以列入自己“中考范文库”的读后感。
出去玩要写作文,看博物馆要写作文,读了好书也要写作文,听起来就有点烦,是不是?
可是,面对有价值的输入,你自己不努力做一点有留存意义的输出,是很快会淡忘的。
何况,从输入到输出,中间还有一个整理信息、梳理思路、顺利表达的训练过程,这也是个很有益的长期过程呐。
面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本难读的书,孩子要艰难的读几遍,要去查找一些历史背景资料,要去同步看一些影视作品,还要去看教辅的总结与梳理,甚至还要做几张相关的阅读理解卷子。
花了这么大的精力输入了大量的近现代史知识,难道不趁着这个记忆正酣机会,输出一点个人想法?
退一步说,面对中考的要求,我们在提前建立自己的考场范文库时,在读后感、议论文的形式下,在中国名著的范围里,在有政治高度的要求下,《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人物、事件甚至“琐事”,难道不是最值得优先考虑的题材吗?
所以说,鼓励孩子在读完书以后写一篇自己的真实感受,精修好,达到能进入自己“中考范文库”的水平,我觉得这个事才算暂告一个段落。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