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台恶兵”到“白云山团”:1951年汉江边的志愿军50军大逆转
从“九台恶兵”到“白云山团”:1951年汉江边的志愿军50军大逆转
1951年春天,朝鲜半岛的泥泞里,50军某团拿下了个稀罕头衔——“白云山团”。这事儿搁现在说起来像电影情节,可要是把时间拨回两年前,谁敢信?那会儿,这帮人还在吉林九台一带闹得鸡飞狗跳。村口老李头骂他们比土匪还野,说哪有解放军成天砸店抢粮、强买麻花的?
夜里睡觉都得提防着点。
说起50军,其实前身是滇系第60军。1948年秋末,他们在长春城外集体倒戈。当时东北风大雪厚,枪声一停,有人就偷偷溜进村子换馒头吃,也有人心思活络,总琢磨着是不是还能翻盘。这支队伍当初投诚后没消停几个月,就出了乱子:52师4连20多个兵把指导员高汝云绑了,要叛变。幸亏被堵住,但那阵子整个60军像捧着炸药包——谁也不敢松劲。
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他家门口就是60军驻地。有一年腊月,他家猪圈丢了一只小猪崽,一问才知道让几个穿灰棉袄的大兵顺走了。他气不过,还真跑去县里找首长告状:“你们八路咋整出这号部队?光祸害咱庄稼人!”
其实,这种乱象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旧社会当兵吃粮,全靠长官赏饭。有些士兵心底压根没啥信仰,只想着混碗热汤喝。刚改编那会儿,据统计想逃跑的人就有2000多,还有五百来个琢磨再投敌,更狠的是上百号想干掉干部跑路。这股邪火差点烧穿裤裆。
政工干部试过不少法子,大道理讲烂嘴皮,“反动派如何坏、卖国求荣”,可底下人照样打哈欠。一位姓宋的小排长后来写信给弟弟,说:“咱连139个人,不恨反动派的不少,痛恨地主和打自己的长官却占大多数。”有意思吧?矛盾根本不在政治,而是在那些挥鞭子的老油条和地主身上。
于是有人灵机一动,把话题倒过让大家先诉苦:谁挨过打、被扣过饷、受尽欺负,都能站出来唠嗑。一场大会下来,有营直接哭晕66个人,还有叫何思勤的小伙哭疯了。据档案记载,一个144师2451人的部队里,被地主或恶霸糟践亲属的竟然超过850人,占三分之一还多!
诉苦完,再往深处剖析,是哪个阶级撑腰让这些恶霸横行?这样一步步推导下来,大伙脑袋瓜总算清醒不少。不少士兵后来回忆,那阵子第一次觉得自己也是个人,不只是跟班使唤货色。
王玉铃老人至今记得,她爹拎着篮鸡蛋去营房送慰问,看见院子里的新八路们全都洗净黄衣服、胸前别名签,人也精神抖擞。“去年还是抢我麻花的大汉,今年眼睛都有光啦!”她笑说,当时真以为自己看错了人。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我查到一本旧日记,是沈阳大学档案馆藏品,上面写:“每晚开会到深夜,小赵带头认错,把偷农民苞米杆子的事摊开来讲……大家轮流发言,好多人边说边抹泪。”政工干部抓住机会,引导大家从自身遭遇联想到国家命运。这招管用极了,比什么空洞标语强太多。
半年过去,“熊孩子”变正经青年似的。他们换上统一制服,每次出操列队齐刷刷,新来的乡亲都认不出来这是原先那个惹祸精60军。不仅如此,有些战士主动帮村民修桥补路,还劝返逃荒户重归故土。在九台县西北角,有座小庙墙壁至今留着一句歪歪扭扭的话:“新生之始,从此做良民。”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50军跨鸭绿江入朝作战。从1950年底开始,在汉江南岸顶住美英联手猛攻整整五十昼夜。据《志愿抗美援朝纪实》卷六记载,美第三师、第25师联合英29旅和土耳其旅轮番冲锋,多数时候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抗坦克推进。有四个连最后全员牺牲,无人生还,但阵地始终未失守半寸土地。“死人堆里爬出的英雄”,这是韩城老街坊传下来的话,不夸张一点也没有——据统计,仅这一役便伤亡近半数,将近四千余名将士埋骨异国他乡,却无一退缩弃守者。
更神奇的是,他们不仅挡住敌锋,还趁势反击,在一次突袭中击毁缴获坦克70辆(部分资料显示为68辆),俘虏及毙伤对方11000余众,还顺手缴获飞机15架(实际多为残骸)、火炮34门以及各类枪械1800余支。《中国人民志愿军事略》中专门提及此役,说“自古悍勇莫如滇卒,而今革命熔炉炼钢铁”。
而最难忘的一幕,是攻入汉城当天,全团官兵踏雪疾行,用缴获旗帜插在市政厅楼顶。本地居民偷偷围观,都以为又是一批外国鬼佬来了,一听喊“中国同志”,纷纷鼓掌叫好。有段时间甚至流传句顺口溜:“昨天砸店买麻花,如今横刀立天下。”
后来作家高戈里特写下一篇文章,《心路沧桑》,里面细致描绘了一位普通战士从懵懂少年蜕变成浴血英雄全过程。他采访对象中还有几位曾因犯错误被处分但最终立功受奖的人物,比如马世明,据同僚私下透露,此人在起义初期曾偷拿公粮充饥,到抗美援朝结束已是模范班长,被授予二等功勋章(详见《沈阳文史资料》第12辑)。
关于这个部队转型背后的秘密,我曾问过一个老参谋,他只摇摇头嘟囔一句,“都是穷苦娃娃,经不起教化吗?”他接着摆手,又念叨起当年部队食堂用东北大酱炖豆腐,每次分饭必定优先给最累的新同志尝鲜,那锅味道据他说胜似母亲炖菜香……
故事最后没啥大道理可言,只剩一句贴满汗渍与泥巴的话:铁可以锻造,人更能脱胎换骨。在白云山脚下埋葬的不只是尸骨,也是昨日种种冤孽与羞耻;而活下来的人,则背负新的名字、新的人生轨迹,再没人叫他们痞子或败类,只剩一个响亮称呼——中国人民志愿軍第50軍!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主要参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事略》《沈阳文史资料》《志愿抗美援朝纪实》及相关地方口述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