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公开抨击美联储独立性危机,全球金融市场震动

产品展示 2025-09-10 16:28:17 73

#美财长抨击美联储独立性危机#

一场罕见的公开交锋正在美国财政高层上演,这场辩论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关乎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问题——美联储的独立性还能维持多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署名评论文章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矛头直指美联储"使命蔓延"现象,称其正在动摇这一全球最重要央行的立身之本。这场争议不仅关乎美联储的未来定位,更是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框架的深刻反思,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敏感神经。

贝森特的犀利指控:美联储正在"越界"

贝森特在文章中抛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观点:"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公信力和政治合法性,这两者都因美联储超越职权范围而受到损害。"这位财政部长将火力集中瞄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特别是量化宽松措施的正当性问题。在他看来,这些政策本应仅限于"真正的紧急情况下与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协调使用",却在未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被美联储长期化、常态化,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偏离了美联储最初的职能定位。

更引人注目的是,贝森特提出了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概念——"功能获得性货币政策实验"。这个术语暗指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如同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基因改造实验一般,不断扩大其政策边界和干预范围。他尖锐地指出,美联储已经开始执行"超出其法定职责范围"的操作,不仅介入传统的货币政策领域,还通过金融监管、预期管理、沟通操作等方式不断扩展影响力范围。这种"使命蔓延"现象直接威胁到其作为独立央行的公信力,可能导致美联储逐渐丧失其最为珍贵的政治中立性。

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争议

量化宽松政策在这场争论中再度成为焦点。贝森特明确指出,2007-09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向金融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刺激,同时对银行体系实施了过度监管。这些非常规措施虽然在危机爆发时起到了稳定市场的关键作用,但其长期副作用正变得越来越明显。批评者认为,长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市场扭曲以及资源配置失衡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在危机后对这些非常规政策的退出时机选择也备受争议。多位经济学家指出,美联储在确认经济复苏后仍然维持了过长时间的低利率环境和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这种政策惯性可能加剧了后续的通胀压力。贝森特的批评不仅针对政策本身的设计,更质疑美联储对这些政策长期影响的评估不足,以及缺乏明确的退出机制。

美联储独立性的结构性困境

美联储的独立性向来被视为其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但这一原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美联储在法律上享有免受政治干预的独立性。但随着其职能边界不断扩大,如何界定"合法独立"与"越权操作"之间的边界变得日益困难。贝森特的批评直指这一核心矛盾——当央行权力不断扩展至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时,谁来监督这个监督者?

这一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变得尤为突出。美联储不仅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紧急贷款计划,还直接介入企业债市场,这些举措远远超出了传统货币政策的边界。虽然这些干预措施在特殊时期被认为是必要的,但也引发了关于美联储是否正在削弱国会财政权限的担忧。贝森特主张"对整个机构进行诚实、独立、无党派的审查",这一要求反映出美国财政系统对美联储职能扩张的深度忧虑。

全球影响与未来走向

这场高层争论可能对美国货币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其意义超越美国国内政治范畴。在全球经济面临通胀抬头、增长放缓等多重挑战的当下,美联储的决策不仅关乎美国经济走向,更牵动全球市场神经。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跟随美联储的节奏,这意味着美联储的任何政策转向都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剧烈波动。

贝森特的公开批评既反映了美国政府内部对货币政策方向的争议,也可能预示着美联储将面临更大的改革压力。这场关于央行独立性和职责边界的辩论,实际上是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央行角色演变的一次系统性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各国央行如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适应新的监管挑战,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