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会伤药企吗?企业靠多元化升级应对,未来可期

产品展示 2025-10-09 02:56:46 83

最近“对等关税”在外贸圈和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美国对大部分欧盟输美商品加了大约15%的新关税,第一波就把子弹先打在了意大利制药业身上。央视记者实地走访显示,意大利2024年对美药品出口约100亿欧元(约836亿元人民币),据估算,新关税生效后,行业可能要多承担最高约1.95亿欧元的额外成本(约163亿元人民币)。面对突如其来的成本上升,业界普遍感到不安——有企业负责人穆拉透露,过去三四个月对美订单骤减,出口量降了大约80%。

眼下的问题很直观:关税直接把卖往美国的产品“抬价”,但医药不是普通日用品。这个领域监管严格、需求刚性,成本能否完全往下游转嫁非常成疑。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警告,如果生产者自己消化这些费用,不仅利润会被压缩,还可能在供应链上制造不稳定,进而影响患者用药可及性和分销商的信心。更麻烦的是,药品生产线、GMP资质和监管审批不是说换就能换的,迁移产能门槛很高。

中长期风险更值得盯紧:行业担心数十亿欧元被从研发里“挪用”,创新能力受损;三十年来的药品零关税默契被打破,可能带来药品短缺并动摇跨大西洋市场的信任。研究机构的联合报告还给出量化预判:关税上调将在未来两年使意大利GDP减少约0.4%到0.5%。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新药需求上升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政策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家脚的味道。

企业的应对主要走两条路:地理多元化和产品及生产链升级。一方面,加大对欧盟内部、新兴市场以及亚洲、拉美等地的开拓,减少对美市场的单一依赖;另一方面,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倾斜,优化产品组合、分散供应链节点,提高抗风险能力。穆拉说他们会重点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推地理多元化,但也承认短期内把产线大规模迁移几乎不现实,调整需要时间。

那政府和行业还能补哪些短板?我的看法是可以同步推进三条主线。

企业层面: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做好成本管理和金融对冲,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并评估小规模在美合规生产以保市场准入。

行业与欧盟层面:用规则爭取缓冲,强化谈判与法律应对,合理利用WTO和多边渠道,同时推出临时性的出口信贷、税收优惠和R&D补贴,避免创新被挤出。

宏观层面:关注消费端和信心修复,防止关税冲击通过外贸传导到内需,形成连锁下行。

展望未来,短期震荡难免。如果谈判和多边机制不能尽快见效,产业链调整、投资推迟和创新投入缩水可能成为常态。贸易保护主义或许能守住少数短期利益,但从长远看是损人不利己,尤其在关系民生和创新的医药领域。企业要趁早未雨绸缪,加速升级;政策层面应以规则为武器、以合作为方向,把冲击降到最低。

建议大家关注几项关键指标:欧盟接下来的反应措施,意大利医药企业的季度财报,对美出口订单恢复的速度,以及全球医药R&D资金流向。这些数据将决定下一轮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格局。我会持续跟进并及时给大家带来观察笔记。你怎么看,这波关税会把全球医药产业链搅成什么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判断和身边的真实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