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迟迟不亮相的真相: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技术进步太快了
关于轰20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已经快成了一种玄学。
就像你永远不知道小区门口那家新开的奶茶店,到底是真心要做生意,还是单纯为了洗钱。
军迷朋友们的心情,堪比等了三年还没上线的游戏,预约奖励都领了八轮了,服务器的影子都没见到。
一会儿官方喉舌在纪录片里给你藏个彩蛋,一块硕大的防雨布下面,盖着个轮廓无比风骚的玩意儿,那线条,那曲线,怎么看都不像是拉着一车皮土豆。
搞得大家心潮澎湃,觉得大的要来了,裤子都脱了,就等着一睹芳容。
结果转头空军开放日,拉出来的还是我们熟悉的老爷机,最多就是刷了层新漆,打了点蜡,精神抖擞地告诉你,我还能再战五十年。
一会儿又有大佬出来放风,说技术上没啥瓶颈,我们搞得定,妥妥的。
这话术就非常有灵性了,翻译过来就是:东西我有,但我不给你看,哎,就是玩儿。
这就让大家很分裂,信吧,这么多年连个零件都没见着;不信吧,各种暗示又跟不要钱一样往外撒。
这感觉就像你暗恋的姑娘,不答应也不拒绝,天天给你朋友圈点赞,偶尔还找你修个电脑,让你觉得自己有机会,但真要表白,她就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
属实是把人的心态拿捏得死死的。
在我看来,轰20这事儿,大概率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个什么样的”的问题。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菜,本来只想吃个鱼香肉丝盖饭,结果厨子突然告诉你,今天我们后厨新来了个特级大师,不仅会做鱼香肉丝,还会做佛跳墙,而且他刚刚研究出了鱼香肉丝味的佛跳墙,你要不要试试?
你一听,这敢情好啊,那必须得升级啊。
结果刚下单,厨子又跑出来说,大师刚才悟了,觉得佛跳墙里加鲍鱼海参太俗,他准备用分子料理的方式重构A5和牛的口感来替代,就是得等一会儿。
你咬咬牙,等!为了这口尖货,值了。
没过多久,厨子又双叒叕来了,说大师认为光有口感没有灵魂,他决定给这道菜配上AR特效和专属BGM,食客需要戴上眼镜才能获得沉浸式体验,但设备还在调试。
这时候,你就陷入了沉思,这饭,我到底还吃不吃?
我们这些年的军工发展,就是那个没事儿就跑出来给你惊喜的厨子。
速度快得有点魔幻,快到什么程度呢?快到甲方的需求都快跟不上乙方秀肌肉的速度了。
最开始立项的时候,空军这个甲方可能提的需求是:我要个能隐身的,能飞得远的,能多带点炸弹的飞机,能对标一下B-2就行,咱不求超越,先解决有无问题。
这在当年,绝对是个让人头秃的指标。
结果研发团队这帮技术宅一发力,好家伙,今天搞定了新材料,明天突破了新算法,后天发动机又传来了喜讯。
等他们把第一版方案拿出来给甲方看的时候,可能甲方自己都惊了。
“卧槽,你们这不仅对标了B-2,怎么感觉某些功能还给干超越了?”
“领导,常规操作,常规操作。”
甲方一看,既然你们这么能打,那我原来的要求是不是有点太保守了?不行,得加钱,哦不,加功能!
于是,福建舰当年那个故事,很可能在轰20身上又上演了一遍。
本来都打算用蒸汽弹射了,图纸估计都画了半拉,结果马伟明院士那边电磁弹射搞出来了,还一步到位搞到了世界领先。
那还说啥了,推倒重来,直接上电磁,一步到位,弯道超车。
这种“小步快跑,错了就改,好了就上”的迭代思路,在互联网公司叫敏捷开发,放在国之重器上,就叫“丧心病狂的追求完美”。
轰20的设计指标,很可能就在这种“我还能更强”的内卷循环里,一遍遍地推倒,一遍遍地重来。
每一次眼看就要定型了,后方科研单位又送来一个“大宝贝”,让所有人都觉得,要是这玩意儿不给装上去,简直是历史的罪人。
所以啊,大家看到的若隐若现,可能就是不同版本的设计原型在吹风测试。
今天这个外形更符合高亚音速巡航,明天那个布局对雷达隐身效果更好。
我们不是在造飞机,我们是在打造一个艺术品,一个能够代表这个时代最高工业水平的图腾。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战略思维的转变。
过去我们是防御,是本土作战,是御敌于国门之内。所以我们有很多牛逼的战斗机,比如歼20,干的就是踹门的活,把敌人的预警机、加油机、指挥节点给你敲掉,让你进攻体系陷入瘫痪。
这套逻辑,是守。
但一个真正的大国,光会守是不行的,你还得有能伸出去打人的拳头。
这个拳头,必须够硬,够长,还得让别人看不见。
这就是战略轰炸机的意义所在。它不是用来打赢战争的,它是用来阻止战争爆发的。
普大帝那句话糙理不糙:抗议一万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的翅膀扇动一次。
你家里有歼20,有歼16,别人会怕你,会尊重你,但不敢说吓得睡不着觉。
可如果你家里有个神出鬼没,能飞一万多公里,带着一肚子高超音速导弹的大宝贝,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这就意味着,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理论上都在你的打击范围之内,而且你打他的时候,他可能连你在哪都不知道。
这种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来的威慑力是指数级的。
它改变的不是战术,是战略,是整个地缘政治的平衡。
所以,空军对这玩意儿的性能要求,必然是苛刻到了极点。
因为它不是福建舰,造出来可以先训练,慢慢形成战斗力。这东西一旦亮相,就必须是巅峰状态,必须能对最强的对手形成有效威慑。
一出手,就得是王炸。
至于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造这玩意儿,这在今天,其实已经是个伪命题了。
造这种顶级的吞金巨兽,无非就看两样东西,钱和工业能力。
先说钱。B-2当年为什么那么贵,单价干到20亿美刀,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贵,除了本身技术复杂,研发成本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量太少,21架就要摊掉所有的研发费用,价格自然下不来。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一年1.6万亿的国防开支是什么概念?
就是我们有底气说,只要技术上可行,钱不是问题。我们甚至可以玩点更变态的,比如用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多的数量,用规模优势把对手的成本优势给活活耗死。
这就叫钞能力,朴实无华,但极其有效。
再说工业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硬核。
战略轰炸机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它需要你有顶级的航空设计能力、顶级的材料学、顶级的制造工艺、顶级的航电系统、顶级的动力系统。
任何一块短板,都会让整个项目卡壳。
而过去几十年,我们干了什么?我们成了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从万吨大压机这种国之重器,到复合材料整体成型这种尖端工艺,再到各种风洞群这种烧钱不见影儿的基础设施,我们几乎把所有能点的技能点,全都给点满了。
歼20、运20、歼35这些项目的成功,实际上已经把路给趟平了。
我们已经证明了,在航空工业最顶尖的领域,我们不仅能玩,而且能玩得很好。
所以,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那个最终的性能指标,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让那个追求完美的甲方最终点头签字。
这个过程可能还要三五年,甚至更久。
军迷们等的很焦急,可以理解。但这事儿,真急不来。
我们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不差最后这一哆嗦。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给工程师们多一点时间,把这件终极艺术品打磨到极致。
毕竟,最好的东西,永远值得等待。
当它真正揭开盖头的那一天,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猜测和焦虑,都将变得微不足道。
那将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