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一段评论迅速走红,谁也没料到一位评论员会在节目中直言不讳
一个美国最有名的电视主持人,为什么会冒着被全国骂成“叛徒”的风险,非要跑到莫斯科去见普京?这事儿就像往一锅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就炸了。这个人叫塔克·卡尔森,以前是福克斯新闻的王牌,现在自己单干。
他这一趟莫斯科之行,可不是去旅游的,他干了一件让整个西方世界都目瞪口呆的事——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专访。要知道,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可是普京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接受西方记者的采访。
卡尔森这么干,到底图什么?他就不怕被自己国家的人戳脊梁骨吗?要看懂他为什么这么干,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另一件更悬乎的事儿。
这事儿就是“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当时管道在海底莫名其妙地被炸了,欧洲的能源大动脉瞬间被切断。紧接着,美国和欧洲的主流媒体几乎是异口同声,说这事儿八成是俄罗斯干的,是“贼喊捉贼”。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也挺顺理成章的。但就在这个时候,卡尔森却跳了出来,在他的节目里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后背发凉的疑问:这事儿真的这么简单吗?俄罗斯炸掉自己花大价钱修的、还能跟欧洲讨价还价的管道,这逻辑上说得通吗?他不是空口白说,他拿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的一份详细报告。
那份报告可不得了,它把矛头直指美国政府,说这事儿就是美国策划的。更要命的是,卡尔森还翻出了美国总统拜登在冲突前的一段公开讲话视频,视频里拜登对着镜头清清楚楚地说:“如果俄罗斯入侵……我们将终结它(北溪2号)。”这话说的斩钉截铁。
卡尔森就拿着这些东西质问所有人:为什么总统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现在出了事,媒体却集体装聋作哑,非要把锅甩给别人?他这么一搞,等于是在无数人心里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我们每天从新闻里看到的,听到的,到底有几分是真的?
如果说“北溪”管道的谜团,还只是让一些人怀疑高层在撒谎,那卡尔森接下来捅的马蜂窝,可就直接扎到每个美国老百姓的心窝子了——那就是钱。
他几乎是在自己的节目里天天喊,把一本账算得清清楚楚。他问了一个最朴素的问题:咱们的钱都去哪儿了?他把美国政府的开支一项项列出来,尤其是那笔惊人的国防预算,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数据,光是2023财年就超过了8860亿美元。
这还不算完,他对乌克兰的援助,从武器到现金,加起来又是几百上千亿美元。这些钱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美国纳税人辛辛苦苦挣来的。
卡尔森的语气,就像一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邻家大叔,看着家里不成器的败家子,痛心疾首地质问:咱们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通货膨胀高得连超市里的鸡蛋都快买不起了,南部边境乱成了一锅粥,大城市里流浪汉和毒品问题越来越严重,自家后院都着火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拿着我们几百几千亿的血汗钱,去管别人家的闲事?
他这种说法,一下子就把高高在上的国际政治,拉到了每个普通人的餐桌和账单上。他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我们付出这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所谓的“民主自由”,还是为了满足华盛顿一小撮精英的地缘政治野心?这种质问,比任何复杂的政治理论都更有穿透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简单的账,为什么大多数美国人就算不出来?或者说,为什么他们以前很少听到这种声音?这就要说到卡尔森真正想挑战的东西了——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信息茧房”。
在他看来,美国的主流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台,几乎都在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给你看他们想让你看的,告诉你他们想让你相信的。
关于国际冲突,你看到的大多是一方如何英勇抵抗,另一方如何残暴不堪的画面,很少有人告诉你这背后的历史经纬和复杂利益纠葛。官方发布的解释,永远是那么冠冕堂皇。久而久之,人们就活在了一个被精心编织的故事里。
卡尔森所做的,无论是质疑“北溪”事件,还是亲赴莫斯科采访普京,他自己说,目的就是要把那个“故事”的另一面给揭出来。他想告诉他的观众:嘿,朋友们,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你们有权听到所有的声音,然后自己做判断。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年的多项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已经降到了历史低点。这种普遍的不信任感,恰好为卡尔森的观点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他不是在创造一种情绪,而是在迎合和放大一种已经存在的情绪。他就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他都让那个华丽的“故事”出现了裂痕。
他这么做,当然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海啸般的争议。支持他的人觉得他是英雄,是敢于说出真相的勇士,是唯一关心普通人死活的媒体人。
而反对他的人,则骂他是“普京的喉舌”,是国家的“叛徒”,认为他是在为独裁者张目,是在削弱美国的国际地位。但无论争议有多大,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成功地搅动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舆论场。
他让无数普通人开始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卷入遥远的冲突?我们花的钱到底值不值?我们被告知的一切都是真的吗?他就像一面镜子,虽然有点歪,甚至有点夸张,但确实照出了美国社会内部深深的矛盾、困惑和撕裂。
他撕开的这道口子,没人知道最终会通向哪里。但在漫天飞舞的观点和口号中,或许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才是我们唯一能握在手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