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冷!黄晓明阳光俱乐部2天300万票房,增肥30斤冲金鸡白费力气

产品展示 2025-11-20 01:03:23 69

为角色增肥30斤,票房却只有300万:黄晓明到底怎么了?

2025年10月下旬,黄晓明主演的新片《阳光俱乐部》在影院悄然上映。 这部让他增肥30斤、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奖项的作品,首日票房仅199万元,两天累计未超300万。而同一天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世界计划:无法歌唱的初音未来》却以1352万元的成绩轻松夺冠。黄晓明凭借此片刚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 有影迷调侃:“国际影帝拿奖不如小鲜肉带货。 ”这一场景,与他昔日“百亿票房先生”的辉煌形成尖锐对比。

“敬业”与“市场”的断裂

为饰演《阳光俱乐部》中智力停留在孩童阶段的中年角色吴优,黄晓明不仅增重30斤,还提前一个月住进慈善机构,与特殊人群同吃同住。 导演魏书钧曾凭《河边的错误》备受好评,演员阵容还包括祖峰、杨采钰等实力派,贾樟柯和廖凡甚至客串出演。 影片题材大胆,试图用黑色幽默探讨生死议题,风格接近韩国现实题材电影。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转化为票房。 首日排片占比仅7.7%,上座率低至1.7%,而同期动画电影《初音未来》排片高达17.1%。 有观众吐槽:“剧情太扁平,‘阳光俱乐部’像个传销组织,看完云里雾里。 ”

扑街的连锁反应

这已是黄晓明连续第三部票房惨淡的作品。 2024年,《戴假发的人》票房仅498万,此前《危险的她》也曾临时撤档。业内评价与观众反馈出现割裂。 《阳光俱乐部》先在上海电影节获奖,后入围金鸡奖,但影片正式上映前,豆瓣已涌现大量差评,认为“喜剧与正剧风格撕裂”。一位院线经理透露:“文艺片排片本就谨慎,如果首日数据差,第二天可能直接撤档。 ”这种“奖杯在手,票房扑街”的悖论,引发网友质疑:“难道评委和观众活在两个世界? ”

文艺片的生存困局

《阳光俱乐部》的遭遇并非孤例。 2025年下半年,多部文艺片集体遇冷:舒淇主演的《寻她》首日票房18万后撤档,陈坤的《旁观者》因票房不足4万被迫下映。 这些影片共同点是:题材严肃、阵容强劲,但市场空间被商业大片挤压。与《阳光俱乐部》同期的《浪浪人生》靠家庭温情线吸引观众,《下一个台风》则凭借校园性侵话题引爆舆论。 相比之下,讲述智力障碍主角面对母亲癌症的《阳光俱乐部》,被观众认为“题材沉重,难以共情”。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王颖曾分析:“文艺片意味着更强的作者风格,甚至有意冒犯观众,而大部分人进影院只是为了娱乐。 ”

明星口碑的隐形坍塌

黄晓明的个人形象变化也在影响作品命运。近年来,他与网红叶珂的恋情频繁登上热搜,争议事件包括女友“炫富”传闻和恋情高调曝光。 有观众直言:“现在提到黄晓明,先想到的是八卦,不是角色。 ”此外,他的演技长期受“油腻”“套路化”批评,从《何以笙箫默》到《王牌逗王牌》,过度依赖霸总形象消耗了观众耐心。尽管他试图通过《阳光俱乐部》转型,但市场信任已受损。 资本层面同样显现退潮迹象:2025年初,黄晓明退出多家股权投资企业,被解读为“商业版图收缩”。 一位票务平台人士透露:“有片方因主演是黄晓明,主动要求改档期。 ”

冷档期与热IP的博弈

10月本就是电影市场淡季,但《初音未来》凭借二次元粉丝经济斩获千万票房,凸显了类型化产品的优势。 而《阳光俱乐部》虽打着“黑色幽默”标签,核心仍是小众文艺片。 光线传媒发行人员曾指出:“文艺片要求观众有更高艺术素养,但宣发预算远低于商业片。 ”《阳光俱乐部》前期宣传侧重黄晓明增肥和奖项提名,却未触及故事内核。 相反,《初音未来》依靠IP情感共鸣精准收割粉丝。这种差距反映了当下市场的残酷规则:观众更愿为“确定性体验”买单,而非“需要品味的作品”。

撤档潮背后的行业寒冬

2025年下半年,电影市场陷入罕见低温。 多部影片上映后紧急撤档,包括黄晓明6月曾撤档的《潜渊》。影院排片策略日趋保守,首日票房不佳的影片可能迅速失去场次。 例如《追月》等文艺片,因排片不足1%无法支撑口碑发酵。 这种环境下面临演员转型困境。 黄晓明从《中国合伙人》的励志形象,到《阳光俱乐部》的边缘人群,试图摆脱商业标签,但市场并未给予试错空间。 一位制片人坦言:“现在资本只认流量保险牌,老牌明星的号召力正在失效。 ”

黄晓明的困境折射出一个更广泛的争议:当奖项认可与观众喜好出现断裂时,究竟什么是衡量“好作品”的标准? 如果一部让演员增肥30斤、获得专业奖项肯定的电影,最终只能在票房上收获百万级别的回应,这是否意味着艺术价值与市场成功必然对立? 或者,这仅仅暴露了当下电影生态中,那些试图平衡作者表达与大众口味的创作者所面临的永恒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