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校长有多牛?毛主席为他写挽词,周总理拿鲁迅比他
这个校长有多牛?毛主席为他写挽词,周总理拿鲁迅比他
你要是去陕西榆林的米脂县走一走,在县城南大街上,准能看到一座图书馆,叫“斌丞图书馆”。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民国范儿,里头还专门设了个纪念馆。我就纳闷了,这杜斌丞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后人用这种方式记着他一辈子?
这事儿啊,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杜斌丞,1888年生人,地地道道的米脂汉子。那会儿的中国,乱成一锅粥,但他硬是凭着本事考进了北京高等师范。搁现在,那也是顶尖学府了。
毕业后,好多同学都留在了京城谋个好差事,可杜斌丞一扭头,背着行李就回了陕北老家,跑去榆林中学当了个教务主任。第二年,就成了校长。说白了,他就是想把自己学到的新东西,都浇灌在家乡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
当时的榆林中学,那可不是个省油的地方。风气保守,思想僵化。杜斌丞一来,整个学校的空气都变了。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在当时闭塞的陕北,简直就是一声惊雷。
他干了件更大胆的事儿。顶着各路保守派的口水,硬是把魏野畴、李子洲这些个共产党员请上了讲台。你想想看,在那个年代,课堂上公然讲《共产党宣言》,讲《资本论》,分析帝国主义是个什么玩意儿,这得有多大的魄力?
就在这么个“红色摇篮”里,来了一个叫刘志丹的毛头小子。这小伙子18岁考进榆林中学,脑子里还装着些旧东西,结果一进校门,好家伙,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杜斌丞对这个学生,那叫一个喜欢。他看出了刘志丹骨子里的那股劲儿,不光在课堂上引导,私下里更是没少点拨。学校里搞学生运动,杜斌丞就在背后撑腰,鼓励他们“为国效力”。
可以说,没有杜斌丞这个“引路人”,刘志丹的革命道路会不会走得那么顺,还真不好说。一个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一把手”,一个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灯塔。
后来,两个人的路分开了。刘志丹上了战场,真刀真枪地干革命去了。杜斌丞呢,被杨虎城请去当了“总参议”。这个“总参议”可不是闲职,说白了,就是杨虎城的首席高参,军政大事都得听他的意见。
杜斌丞这文化人,玩起政治来也是一把好手。他成天在杨虎城耳边吹风,劝他别跟着老蒋一条道走到黑,得“联共抗日”才有出路。后来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能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里头就有他的一份大功劳。
再往后,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了。兵谏这步险棋,杜斌丞是重要的幕后推手之一。他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把历史的车轮,硬生生地推了一把。
可惜,英雄的路,总是那么坎坷。刘志丹在1936年东征的时候,牺牲在了山西三交镇的战场上,年仅33岁。毛主席亲自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为了纪念他,他的家乡保安县,从此改名“志丹县”。
而他的老师杜斌丞,也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老蒋那头,对杜斌丞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早就恨得牙痒痒了。1947年,胡宗南的大军一进西安,立马就把杜斌丞给抓了。
罪名?“煽动叛乱”。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一个手无寸铁的教书先生,怎么就煽动叛乱了?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政治迫害,是秋后算账。
1947年10月7日,在西安的监狱里,杜斌丞从容赴死。他没看到五星红旗升起,但他用自己的血,染红了黎明前的那片天。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听闻后,沉默良久,亲笔写下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周恩来同志对他的评价更高,也更特殊,说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
这话特别有嚼头。“鲁迅式”,意味着他是个硬骨头的知识分子,思想独立,从不屈服。而“共产党员”前面没加引号,说明周总理认为,杜斌丞虽然没有履行入党手续,但他的信仰、他的作为,已经完全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了。
一个校长,一个学生,师生两人,都把命献给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他们就像两颗流星,划破了旧中国的漫长黑夜,虽然短暂,却足够璀璨。
说到底,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唏嘘。杜斌丞这样的人,他要是在和平年代,肯定是个顶尖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可偏偏生在了那个乱世,他只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救国。他没拿过枪,却比许多军人更有力量,因为他武装的是一代人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