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服务值50亿:美国共享儿子与中国养儿防老路在何方?
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在美国,一个叫Papa的平台搞了个“共享儿子”的服务,估值居然冲到了50亿美金。这消息听着就让人觉得魔幻,花钱雇个年轻人当“儿子”陪伴,这生意能值这么多钱?但你回头再看看我们自己,当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越来越被淡忘时,大洋彼岸却把这种“亲情服务”做成了天价生意,这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
一个值50亿美金的儿子
美国这个Papa平台,模式说白了就是网约“儿子”。老年用户在上面下单,平台就会派个经过严格筛选的年轻人上门。陪着聊聊天、逛逛超市,甚至就是一块儿看看电视。听着有点不可思议,但市场反响好到爆炸,据说有些热门的“共享儿子”档期都排到三个月后了。
为什么这么火?因为美国有超过八百万老人独自居住。他们不缺钱,缺的是陪伴。就像一位叫玛丽的老奶奶说的,她最怕过周末,因为那意味着要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屋子两天。Papa平台的出现,精准地切中了这个痛点。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商业模式。这笔钱,很多时候不是老人自己掏。Papa聪明地跟医疗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发现,给参保的老人提供这种陪伴服务,能有效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风险,从而减少整体的医疗开销。这么一来,老人得到了陪伴,年轻人赚到了钱(时薪二三十美金),保险公司还省了钱,三方共赢。
咱们的养老缺了点啥
回头看我们中国,情况有点讽刺。计划生育那会儿,“养儿防老”被当成旧观念批评,大家都说以后靠社保。但几十年过去,问题浮现了。社保能给你发钱,但没法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现在空巢老人数量已经超过一亿三千万,这个数字太吓人了。
我身边就有个张阿姨,儿子在上海,一年难得回来两次。有一次她在家摔倒了,要不是我正好去找她,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她儿子在家装了摄像头,可张阿姨说:“对着个摄像头说话,感觉跟机器交流一样,冷冰冰的。”
亲情在养老里的作用,有时候比钱重要得多。记者在养老院里就发现一个现象,有子女经常来探望的老人,得到的照顾往往会更周到。因为子女的过问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监督,让护工不敢懈怠。而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就容易被忽视。
亲情的市场价格
e
所以你看,美国人搞的“共享儿子”,本质上是在用商业手段,去复制我们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提供的核心价值——陪伴和监督。他们用五轮严苛的筛选,去模拟一个“靠谱的儿子”,再用50亿美金的估值,给这份“亲情服务”明码标价。
这恰恰说明,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文化传统有多大差异,老年人对亲情陪伴的需求是刚性的。西方社会历史上没有形成稳固的“老人社会”,甚至像维京海盗那样崇尚“战死而非老死”。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老龄化问题一来,他们才发现,原来“后代”这个角色是无法替代的。
更有趣的是,一些西方舆论一边宣扬不婚不育的“自由”,一边他们自己的世家大族、犹太人家族却无比重视后代和传承。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普通人的误导吗?他们宣传的福利社会养老,本质上是靠年轻人的税收来支撑,一旦年轻人少了,这套体系就难以为继,陷入“寅吃卯粮”的循环。
这模式我们能学吗
那么,Papa这种模式能在中国落地吗?我身边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就已经在这么做了。他每月花两千块钱,请一个年轻人每周去陪他妈妈聊天散步。他说:“虽然贵,但总比让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强。”
但困难也明摆着。首先是文化观念,我姑妈就直说:“花钱找人陪我?那街坊邻居不都得戳我孩子脊梁骨,说他不孝顺?”“孝道”的观念,让我们很难坦然接受这种“购买”来的亲情。
其次是信任问题。谁敢随随便便让一个陌生人进家门?国内虽然也出现过类似的尝试,但都因为信任机制和标准缺失,没能做大。想在中国做,可能得改个说法,比如叫“生活助理”,服务内容也得本土化,比如教老人用微信、陪着跳广场舞。最关键的,是得有社区或者物业公司这样的机构来做担保和监督。
结语
说到底,美国“共享儿子”的火爆,给我们提了个醒。它用商业的成功,反过来证明了我们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内核价值。我们当然不能完全退回到过去,但也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经验全盘否定。
当子女因为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当老人们物质不缺却精神孤独时,我们必须去探索新的出路。无论是“共享儿子”也好,“时间银行”也罢,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养老的终极解决方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