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卑微甲方不再当了,美反华机构急了:中国子弹上膛瞄准美国
过去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全球关键矿产博弈中,中国正从被动跟随转为主动出击。“中国正用一把子弹上膛的枪对准我们的经济。 ”美国众议院“中国委员会”主席穆莱纳尔这样描述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个反华机构最近发布了一份长达50页的报告,指责中国通过“控制关键矿产市场、操纵价格”将其作为“经济武器”。
事实是,中国只是不再愿意继续当那个“卑微甲方”。 过去中国是全球最大买家,却在定价权上长期保持弱势,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如今,不论是铁矿石采购的拉锯战,还是稀土的出口管制政策,都显示中国正在重要矿产资源领域悄然改变策略。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的最大消费国,去年进口量达12.37亿吨,约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量的75%。 但这个数字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应有的定价权。
从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却常常被迫接受卖方定价。 2010年之前,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利用“首发-跟风机制”任意抬高价格。2005年,力拓与日本新日铁公司谈出71.5%的涨幅,2008年澳大利亚铁矿石涨幅甚至高达96.5%。 中国公司每次只能被迫全盘接受。
为了在谈判桌上压制中国采购商,力拓公司甚至不惜使用商业间谍窃取中国生产数据。 即便在“首发-跟风机制”消失后,铁矿巨头们仍然态度强硬,认为自己拿捏了中国企业的上游命脉。
这种局面导致中国钢铁工业陷入尴尬境地:拥有全球最庞大的钢铁产能和最先进的技术,却只能为上游毫无技术含量的矿山企业“打长工”。 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3%,而必和必拓一家的净利润就达到111.43亿美元,碾压中国钢企。
稀土领域的情况同样鲜明。 中国稀土出口规模从1973年开始持续增长,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这一资源优势长期未能转化为价格优势。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2010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直言:“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 ”
改变从行业整合开始。中国大宗商品定价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小、散、乱,而海外企业通常具有垄断市场地位。 在进口时,中国企业在往各自为战,宁可贵也要买;出口时,就算赔钱也要卖。
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开创了铁矿石集中采购代理服务模式,代表中国统一与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进行谈判。这家集团迅速覆盖了国内主要钢企,成为代表全球75%铁矿石进口规模的“国家采购平台”。
稀土行业的整合同样迅速。 2014年工信部发布《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指引》,开始组建稀土大集团。 2021年,中国稀土集团成立,整合了南方稀土、五矿、中铝和广东稀土。 2025年8月,工信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稀土监管的全面升级。
西芒杜铁矿项目的推进成为中国打破资源困局的关键落子。 这座位于西非的铁矿被誉为“矿业明珠”,铁含量超过65%,远超澳大利亚和巴西主流矿区55%的平均水平,30亿吨的储量足以支撑全球高端钢铁生产数十年。
2025年11月,连接矿区与几内亚博凯港的670公里铁路正式投运,使西芒杜铁矿的运输成本从每吨80美元降至35美元。 相比使用低品位铁矿,这里的高品位矿能让中国钢铁企业每吨钢节约15%的煤炭消耗,减少8%的碳排放。
西芒杜项目采用“全产业链共建”模式,不仅投资建设铁路,还配套修建港口、电力设施与物流体系。 在铁路建设期间,中国企业为西非创造了超过3万个就业岗位,培养了2000余名本地技术工人。
随着西芒杜铁矿即将进入市场,全球矿业格局已经开始变化。 必和必拓已宣布将澳大利亚矿区的铁矿基准价下调5%,淡水河谷也加快了巴西低品位铁矿的技改步伐。据国际矿业咨询公司CRU测算,西芒杜铁矿满产后,中国高品位铁矿自给率将从目前的12%提升至35%。
中国在关键矿物领域的优势不仅限于铁矿和稀土。 在锂资源加工领域,中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赣锋锂业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卤水提锂”“矿石提锂”和“回收提锂”技术的企业。 2024年,中国在锂加工环节的市场份额达到86%。
石墨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中国天然石墨产量占全球77%,球形石墨加工产能占90%以上,负极材料产能占85%。 在钒与钽铌等高端制造所需的矿物方面,中国同样拥有显著优势。
中国对关键矿物供应链的掌控源于技术垄断、政策精准调控与全球资源网络构建的三重协同。中国是唯一具备全部17种稀土分离提纯能力的国家,在重稀土加工技术上领先美国20年。
在政策层面,中国通过精准的出口管制与产业政策构建供应链韧性。 2025年2月,中国对钨、碲、铋、钼、铟等25种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此前已将镓、锗、石墨等纳入管控范围。
全球资源布局方面,2005年至2024年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885亿美元。 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铜、镍、钴、锂等新能源矿产项目130余项,累计投资近千亿美元。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两条公告,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以及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措施是中国依法对战略资源进行的规范化管理,相关物项因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葛红林指出,目前中国有色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矿产品资源保障不充分,部分矿产资源储量不足。 中国地质调查局预测,到2035年,我国40种矿产资源中三分之二对外依存的格局难以改变。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资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将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国内铜、铝、锂、镍、钴、锡等资源的调查勘探。
国资委推动央企和地方国企成为找矿行动的主力军。 鞍钢集团“十四五”时期铁矿资源增储超16亿吨;紫金矿业的铜资源量超7000万吨,2025年铜产量将达112万吨;山东黄金核心矿山资源禀赋优异,焦家金矿深部找矿新增储量80吨。
美国在关键矿物加工领域严重依赖中国,其70%的稀土化合物、80%的钴精炼产能、90%的石墨负极材料需从中国进口。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矿产保护法案”和组建“关键矿产联盟”来应对,但重建完整产业链面临重重困难。
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源于其全链条整合能力。 从勘探、开采、冶炼、深加工到再利用、储备体系,中国建立了完整产业链。 全球铜精炼能力近50%在中国手中;铝的电解环节,中国掌控世界三分之二;新能源电池领域,全球七成电池正极材料来自中国企业。
中国寻求大宗商品定价权,不是为了获得“经济霸权”,而是为自身经济发展谋求合理利益。 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掀起全球基建新周期背景下,沙特“2030愿景”计划释放约1.1万亿美元基建投资,阿联酋迪拜将46%的预算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全球基础设施总投资需求将达到11.5万亿美元。
中国钢材出口目前居全球首位,2025年前8个月出口量达5090万吨,同比增长25.1%,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2.7%。 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正在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增强在关键领域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