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围并非绝境,本有一人能救张灵甫,此人却在战前被远远踢开

产品展示 2025-11-24 05:22:37 138

谈国军高级将领用人之失。

1947年的战略重点在于攻势,其中孟良崮战役更是重中之重。尽管国军未能实现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决战目标,然而战役结束后,国军仍得以持续占领鲁中解放区。然而,华东野战军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攻势力量。

倘若孟良崮一役取得胜利,情形自当截然不同。华野将难以抵御国军任意方向的精准打击,届时战局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环顾当时国军局势,孟良崮一役实则充满变数,并非注定败局。若蒋介石能够选用恰当之人,或许整编74师的张灵甫就不会遭遇覆灭的命运。

一、后起之秀

在解放战争时期,本文聚焦的王耀武,相较于其他声名显赫的国军大战区司令长官,可谓是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

东北的熊式辉,曾主政赣省长达十年,是当时的权势显赫人物。杜聿明,作为黄埔一期的杰出代表,是国军时期五位著名将领之一。卫立煌,亦为国军五虎将中的佼佼者,他在国军时期有着深厚的资历。华北的傅作义,作为后起之秀的军阀,曾是绥远地区的镇守使,经历了新军阀混战的洗礼,其资历之深,令人瞩目。华东的刘峙,被誉为福将,同样是早期五虎将之一,时常被委以重任,担任重要职务。华中地区的白崇禧,作为桂系的首领,其实力足以驾驭国军中的任何一位大将。西北的胡宗南,号称西北王,既是黄埔一期的优秀学员,也是浙江人,更是蒋介石的亲信和心腹大将。至于其他掌握地方实权的人物,二马在青甘宁地区根基深厚,这种地方势力自清末便传承至今。至于阎锡山,则无需多言,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堪称一代巨佬。

王耀武,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直至1939年方才担任七十四军军长之职,在此之前,他未曾有过独立治理一方的经历。

因此,1946年1月,王耀武遵照蒋介石的指令,被任命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起初,他对于这一任命表示了拒绝,这不仅是因为他不愿参与内战,而且在资历上,他也感到有些不安。

不说其他,他的直接上司、徐州绥靖公署的副主任李延年,为了成全王耀武,才从济南调任至徐州绥署,担任了一个实权相对逊色的副职。李延年作为黄埔一期学员,这位老大哥主动让出位置,换作任何人恐怕都会感到难以自在。

王耀武心怀感激,深感恩泽深厚,立誓为委员长竭尽全力,再展雄风。

直至此刻,蒋、王二人依旧展现出干事创业的蓬勃气势,王耀武接任此职,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最佳人选。

理由如下:

首先,王耀武在战场上表现卓越。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勇敢地对抗日军,率领第七十四军参与上高会战,荣获“抗日铁军”的美誉。长沙会战、常德战役、雪峰山战役等,其战功赫赫,人所共知,若无真本事,难以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战绩。

其次,王耀武出身于山东,对当地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这为他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三,王耀武根植黄埔,与蒋介石麾下的众多大将均非陌路,因此,在处理军政关系方面,他并无难题。

1946年11月,王耀武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从而基本实现了对该省军事与政治的一体化管控。倘若这一态势能够持续,甚至令山东的军事力量与徐州地区逐渐解耦,进而实现独立作战,那么能否战胜粟裕的部队就变得两可之间,但至少存在极大的可能性,即能够有效牵制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使其无法顺利撤离山东。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国军体制的不稳定性及其固有的缺陷,缺乏自我修正的能力,再次严重制约了王耀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莱芜战役背锅

王耀武初到山东履新之际,与蒋介石的见解早已显现出明显的分歧。

王耀武因病请假,未能出席,蒋介石遂将其召回重庆进行面谈。蒋介石询问其病情,王耀武回答说,由于常年征战,饮食作息不规律,导致胃病时常复发。蒋介石多次安慰鼓励,王耀武在盛情难却之下,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蒋介石数日后再次召见王耀武,向他询及治理山东的策略。王耀武随即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些内容摘自王耀武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收录于中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中。在此,我们鼓励大家仔细研读原始资料,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一,抗战八年时间太长,我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不健全,需要改进。尤以军队的风气太坏,极应加以整顿。在我们对军事政治没有改革以前,就与共产党打是很不利的。

其次,广大民众普遍对战争深恶痛绝,渴望在抗战胜利之后能够过上安宁的日子。同样,军队中的官兵亦感战争之漫长,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士兵们尤为明显。在未改变这种心态之前,对于作战实属不利。

其三,共产党驻地的问题需要解决。看情况,如不给他们一个较大的区域,他们现有的根据是不肯放弃的。与其使共产党的军队等分驻在现有的各地区内,不如在东北或西北划一地区,使共产党的军队及行政人员都撤至该地区。就是把区域划大一些,也比分散驻在各地好。这样,一则可以减少他们对各阶层人们的影响范围,二则易于防范,三则冲突可以减少。如能争取到二年以上的和平环境,积极整理内部,使我们内部健全一些,到那里一旦发生战事,就能战胜共产党。

这三条建议无一不直击蒋介石的要害,他却始终未曾给出正式的回应。他只是不断地催促王耀武迅速上任,并要求其火速进军山东,以打通胶济线,进而实现对该省主要城市的有效控制。

客观而言,王耀武的提议,鉴于其立场与视野,或许并非全然正确,然而其中至少蕴含了一种正确的思考方式,军事之事,切不可急于求成。

究竟真正的学术所在?我国军队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正如王耀武所言,军事与政治两方面均存在问题,且风气极为败坏。

若抗战胜利后即刻步入和平建设的轨道,国民党得以抽身应对内部困境,能否根本性扭转局势尚存疑虑。然而,至少能够缓解诸多负面现象,诸如整治劫收问题、稳固国统区法币的立场、重建有序的农业与工商业体系,以及根本解决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

军队的核心力量并非仅源于现有的官兵与武器装备,而在于支撑其运转的完整供应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伟人强调“快不得”,而解放战争时则强调“慢不得”,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双方均拥有成熟的政治体系,一旦给予对方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即便是不断地修补与完善,这样的体系仍能持续运作更长的时间。

理念上的分歧,使得蒋、王二人难以在更深层次上达成共识和有效的交流。即便王耀武抵达山东后迅速掌控了胶济线,蒋介石也未对其提供更多的支持。相反,他有意无意地提及青岛警备司令部的地位,紧紧抓住王耀武昔日所率领的七十四军等老部下不放,持续增强徐州绥署的影响力。

二绥区仅在1946年短暂地绽放过光芒,成功打通了胶济线,然而却无法调动更多的部队。

最初,隶属于二绥区的指挥部队囊括了第八军、第十二军、整编第四十六师、第五十四军、第五十八军以及第七十三军和第九十六军。

然而,第八军常驻于潍县,李弥对其接受王耀武的指挥态度并不积极。同样,五十四军则直接受青岛警备司令部的领导。至于五十八军,不久之后便被调往南方的八绥区序列。而在鲁南的枣、峄地区,整编二十六师和五十一师则直接归徐州绥署指挥,王耀武无法插手干预。

凭借区区四个军的兵力,试图稳固山东并占据大城市,实属徒劳,这一内在逻辑表明蒋介石并未对王耀武能够如此行事抱有期望,而这三条建议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疑虑。然而,蒋介石却仍派遣王耀武担任山东方面的重要职务,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蒋介石既重用又猜疑、独断专行的鲜明性格。

蒋介石倾向于仅依照个人认定的战略行事,对于前线将领的见解往往充耳不闻。尽管他深知王耀武具备实干的能力,却依然偏信陈诚、顾祝同、何应钦等中央高层领导人的意见,一味追求快速解决战事。正如我们之前所述,国军体制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决策层,尤其是蒋介石个人的思维摇摆不定,以及在出现偏差后缺乏有效的自我调整——这一现象正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鲁南会战(即国军对临沂与莱芜一带的系列战役)的爆发,陈诚屡次坚持观点,认为华东野战军已在临沂遭受国军的重创,进而主张国军应采取南北夹击的策略。

王耀武断然反对此举。凭借有限的情报资源——相较于华野的情报搜集能力,这已颇为充足,且远胜陈诚——他依据国军溃败士兵的汇报以及空中侦察的情报分析,认定华野正有意制造假象,伺机寻找最佳的作战时机。

尽管如此,建议虽多次提出,效果却甚微。在陈诚的强烈敦促下,王耀武只得将原本就不太精锐的四个军分别调遣。济南仅保留九十六军,而十二军、七十三军、四十六军则布成一线,犹如长蛇般向南延伸,与南线国军形成了陈诚所臆想的南北夹击之势。

不出王耀武所料,相对弱势的北线国军部队被华野部队成功包围,瞬间便丧失了两个军的力量。

三、王耀武水平

莱芜战役败,王耀武承担两责任。

一是将陈诚的愚蠢战役部署作为替罪羊,二是承担了国军全面进攻山东时战败的责任。

两个锅加剧了严重后果。

蒋介石抵达济南,对王耀武的信任动摇,深恐济南守军无法坚守城池,恐遭华东野战军的围捕,因此仅敢暂居于机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即刻起飞。

蒋介石对王耀武及一众将领严加斥责,反复焦急地询问王耀武是否能够固守济南。实则华东野战军刚刚经历了一场激战,自身损失亦颇重,而鲁南之国民党军队亦步步紧逼鲁中根据地,怎敢轻易进攻济南?此举除却增添上下之间的猜疑,实无任何积极之处。

此后,便是紧随其后的孟良崮之战。王耀武目睹昔日的精锐之师,整编74师,在华野的凌厉攻势下,被逐一摧毁,化为乌有。

尽管并非彻底灭绝——尚存部分重炮营、留守团等残余力量——然而,昔日那支抗日铁军已基本不复存在。重建的第七十四军,其战斗力顶多恢复至当年水平的四五成,甚至更低。

民间热议,若将汤恩伯这位“送头”高手撤换,由王耀武接任主攻兵团司令,整编74师将遭遇何种命运?不妨从王耀武的指挥特点出发,进行一番分析推演,探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

首先,王耀武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嗅觉敏锐度,能够灵活调整局部进攻策略。

此条前提在于蒋介石尚未对其产生怀疑,且赋予他一定的战场调度权限,如同对杜聿明所做的那样(即便只是表面上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并未遭受重大损失,却故意东西驰骋,装出一副力不从心的模样,显然另有所图。对此,胡琏心知肚明,王耀武亦洞若观火。

在华野尚未完全展露其实力之际,王耀武并未轻率地决意开战。换言之,他屡次将陈诚的总决战计划延后。每推迟一次,对华野愈发不利,而对国军则愈发有利。

为何伟人反复提醒粟裕保持冷静,切勿急躁,而是等待敌军露出可乘之机?敌军越是保持稳健,华东野战军越难予以有效打击。这场战役并非在国统区进行,而是在我军的核心根据地,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消耗。

第三,王耀武是否能够成功形成对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合围?

王耀武,久经沙场,早已练就了超群的战场洞察力。粟裕曾赞誉他指挥果敢坚决,敢于大胆地进退自如。

探讨进退之道的核心在于顺应敌情灵活调整,以促成战局与环境的转变。王耀武的指挥才能虽不敢妄自与粟裕相提并论,但至少不至于像汤恩伯那般僵化,仅遵循既定的进攻策略而缺乏变通。

粟裕频繁参与舞龙灯活动,同时部队的行军部署极其繁杂,是否可能出现疏漏,让王耀武捕捉到机会,对华东野战军的一支主力部队发起突袭?例如,后来在鲁西南地区曾遭受邱清泉部队猛烈攻击的第十纵队。

一旦陷入这种围追堵截的局势,局势便愈发错综复杂。究竟是谁能够率先破解围困,实难预料。

其次,王耀武不会将整编74师置于核心位置,作为攻坚克难的主力。

即便采纳了以点带面的战略,王耀武亦不会愚蠢地将整编74师置于最前沿的险境。主力部队的使命在于解决关键战役,击溃强劲的对手,以及维持战略威慑,而非充当侦察先锋、探路先锋或首当其冲的先锋。

这并非高深莫测的学问,不过是家中长子分家时的大房二房之分。为何在寻找华野指挥部时,不派遣整编11师?泰安城在经历华野的重炮轰炸后,几乎魂飞魄散,胡琏却因谨慎而未敢轻进。有人问责其未能及时到位的责任吗?答案是没有。陈诚心思缜密,毕竟整编11师是土木系的嫡传,在军队中的地位,第五军和整编74师都要稍逊一筹。

军事法则与人事政治的交织,加之张灵甫那骄横跋扈的性格,使得整编74师陷入率先冒险的困境。唯有老上司王耀武,方能以一顿严厉的斥责——诸如“你这小子,狂妄成何体统!”——点醒这位狂徒,扭转这一危局。

唯他能解孟良崮之围。

即便遭遇最为严酷的困境,依照粟裕所制定的计划,张灵甫仍旧身处重围。若王耀武在场,局势或许仍有转圜的余地。

一旦王耀武下达严令,岂有不尽全力支援前线之理?

战后我国军队进行反思,决定对两位高级将领进行严厉惩处,他们分别是第83师的师长李天霞和第25师的师长黄百韬。其原因是,他们所在的部队距离孟良崮战役的核心区域最为接近。

黄百韬敢违命,还是李天霞?

王耀武在济南备受束缚,尽管拥有山东军政党一元化领导的虚名,实则军权被青岛所分割,战役指挥权又受到徐州绥署的挤压。陈诚更是频繁越位指挥,其行为令人难以想象,王耀武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恐怕难以言表。

我原本并不愿前来,但你执意让我至此,既然我已踏足此地,而你却行为荒谬,我该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