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汕头惊魂:周恩来旅馆见黄埔照,速撤避险
1931年,周恩来同志抵达汕头,他计划从上海党组织所在之处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汕头是此次行程的中转地点。
1931年12月上旬的一个深夜,33岁的周恩来准备化名伍豪,从上海德十六铺码头出发,当时上海党组织正处于危急时刻,周恩来等人出行必须格外小心 。
他穿着对襟中式短上衣和裤子,气质很朴实,就像常年在广东打工的青年人。夜色作掩护,码头周边很少有人出现,交通员黄华全程护送周恩来到十六铺码头。为了路上有照应,交通员肖桂昌陪同周恩来在码头登上一艘英国小火轮,经过两天两夜的行程,他们抵达了汕头。
一路历经奔波,风尘仆仆。周恩来抵达汕头后,首先前往中央交委设在汕头的绝密办事处“华富电器材料行”。汕头交通站站长陈彭年向周恩来汇报工作 。
图|周恩来
之后,在交通站的安排之下,周恩来在汕头的一家旅馆里休息,然而墙上挂着的黄埔合影照片却使他受到了提醒:立即转移,其中有什么内情?
当时,周恩来与肖桂昌一行人住进了当地条件最好的金陵旅馆。
他们在房间里安顿妥当,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查探,确认当下是安全的,之后,他们神色自若地去楼下吃饭 。
原本以为所有事情都会进展得很顺利,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周恩来朝着前方看了一眼,就察觉到了一个程度不小的危险 。
原来,周恩来走下楼时,途中前面楼梯拐角处墙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了他的目光。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派兵东征,目的是讨伐叛军陈炯明。汕头人民特意举办了一个欢迎黄埔学生军的大会,当时还进行了拍照留念,周恩来就在这张照片之中 。
即使过去了几年,依旧能够轻易在人群里认出周恩来。他马上提高了警惕,将这个发现告知了其他同志。大家进行了一番商讨,毕竟旅店里人员复杂,反动分子到处都有。到那时,我方处于明处,敌人处于暗处,情况就不妙了,所以一致决定:立刻转移。
他们镇定地办理了退房手续,然后住进了另一家小旅店,这家旅店位于棉安街。它与金陵旅馆有一定距离,坐落在一条隐蔽的巷子里。一路上,他们行走得极为小心,时刻留意路上是否有可疑人员 。
他们选择这家旅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家旅馆是当时镇守潮汕的国民党军队独立二师师长张瑞贵所开。正因有了这个背景,附近的地痞和混混都不敢上门寻衅滋事。就连公安局的警卫晚上巡逻时通常都会忽略这家店。可以说,最危险之处也就是最安全之地,周恩来他们就在这里暂住了一晚。
一夜平安度过,清晨时分,周恩来与肖桂昌乘坐潮汕铁路的列车,打算前往潮州 。
路程长达几个小时,并非毫无风险,周恩来他们经历了一些波折 。
周恩来扮成了商人模样,肖桂昌是他的同伴,还有另一名交通员,三人坐在了一起 。
可是他们哪里会知道,当他们走进二等车厢时,发现车厢里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他们三个。他们觉得这种情况很不正常,也不清楚这是不是敌人设的圈套。出于谨慎考虑,他们三人假装只是路过第二车厢,然后直接走进了第三车厢。原来,当天购买第二车厢车票的乘客本来就非常少 。
三个人走进了第三车厢,这里人很多,大家站得很紧凑,有各种各样的人。周恩来他们三个只能和别人一起坐下,假装低头看报来消磨时间,实际上是在密切留意车厢内的情况 。
没过多久,列车查票员过来查票了,周恩来他们是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自然能够轻松应付过去。
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意料不到的情况。
这位查票员的身份不一般,他曾经和周恩来有渊源。
他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东征时的铁路职工骨干分子,他曾在东江行政专员公署向周恩来请示工作,当时周恩来算是他的上级,两人有过几面之缘。如今不知对方是敌是友,不能被他认出来。
想到这里,周恩来急忙把头上所戴的毡帽往下拉了几下,想要将脸遮挡住,装作把脸朝着窗外看风景。坐在他身旁的肖桂昌发觉了周恩来的举动,尽管不清楚其中缘由,可他还是立刻反应过来,迅速站起来为周恩来掩护,等查票员来到跟前时,肖桂昌一脸从容淡定地把车票递给对方。
查票员看到是二等票,便让他们几个去旁边的二等车厢就座。肖桂昌立刻满口应允,等那人离开后,三人并不打算换过去,仍旧稳稳坐着不动。
所幸剩下的路程已经不多,经历了一段煎熬的时光,周恩来等人最终顺利在潮安站下了车。
正当中午的时候,三人吃完午饭进行了简单休整,之后立刻搭上两点的电船,一刻不停地赶往大埔。
他们前往大埔县城的路途较为顺利,没多久就抵达了目的地,在大埔换乘了开往虎头沙的小型电船,途经青溪时上岸,还在青溪交通中站做了短暂停留。周恩来此次前来属于秘密行动,并未提前声张,仅惊动了少数人。
在宝贵的休息时间,周恩来心有顾虑,他把大家召集起来,简短说了几句。当时上海党组织正处于困难时期,不过革命的前途宽广且光明,同志们要迎难而上,再接再厉,而当务之急是完成建设交通线的任务。
对于这段经历,周恩来在《伍豪自中区来信》中有相关记录,周恩来同志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他和党员同志交谈了一番,他还和当地群众交谈了一番,通过这些交谈,他对闽西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匆匆吃过晚饭,周恩来他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青溪交通站站长卢伟良九个带着手枪队的士兵,和大埔埔北交通站的其他两位同志,一同在深夜护送周恩来。他们要赶往下一个中转地,趁村民们还在梦乡,借着夜色掩护,一路翻山越岭,经过洋门、党坪等地,在铁坑小站暂时歇脚 。
白天的时候,他们为了不打扰百姓,仅仅在群众家中的谷仓稍微休息一下。等到暮色降临之际,他们带着几位向导以及驳客枪队出发了,之后翻过了一处伯公坳 。ào),就到了福建境内。
此时距离终点愈发近了,周恩来一行人路过永定县委所在的“秋云楼”,县委书记肖向荣精心找来几匹好马,几个人朝着西边一路骑行,最终在年底抵达了江西赣南,12月22日,周恩来在瑞金叶坪发电报告知中央,一路顺利,已平安抵达“娘家”。
周恩来到达瑞金,随后立刻投身于苏区的工作,此前一路上经历的惊险与跋涉都已成为过去 。
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在此之前,周恩来同志一直在瑞金从事革命工作。在瑞金的两年多时间里,周恩来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对敌斗争的前线度过的。他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英勇事迹。
1934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已经适应了在瑞金的生活。有一天,红军某部营长杨衍炬接到上级调令,刚从前线返回红军大学上课。他在参加红军前,担任下肖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与邓颖超关系很好,和周恩来同志也常有往来。周恩来和邓颖超特地邀请他到家中相聚,打算为他接风洗尘,顺便了解一些前线的情况。
杨衍炬想到老友重逢,心中自然高兴,立马就应邀而去了。
几人互相寒暄了一阵子,随后便坐下开始吃饭。杨衍炬并非那种追求享受的人,然而看到桌上的情形,心里还是略微感到有些诧异。饭桌上仅有一碗四月梅子,里面加了一点儿辣椒,还有一碗酸菜以及一些米饭 。
杨衍炬心中感到惊讶,然而他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周恩来为他盛饭并夹菜,他刚吃了一口,表情就变得不对劲了。这些细微的情节自然无法瞒住周恩来,周恩来向杨衍炬解释说:“忘了,忘了。”说完还略带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周恩来究竟忘了什么呢?
周恩来从一节竹筒里倒出小半碗盐水,他让杨衍炬把菜放到碗里浸些盐水再吃,那碗盐水放在杨衍炬眼前,似乎是专门给客人享用的,然而周恩来依旧吃着桌上那些没放食盐的饭菜,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在品尝什么美味佳肴呢。
邓颖超在旁边,告知杨衍炬,艰难困苦的生活只是一时的,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便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
图|邓颖超
杨衍炬听了之后,情绪激动,他对着周恩来说道,“周恩来同志,你们承受的苦难太多了,甚至超过了那些身处前线的战士!”
周恩来回答时并不在意,他说:“干革命怎么能不吃苦呢?”“我们现在吃苦,”“为的是将来人民群众可以不吃苦啊!”
饭后,周恩来和杨衍炬继续谈论前线的情况,周恩来对前线的粮草供应很关心,也对食盐供应很关心,杨衍炬刚从前线归来,所以十分了解情况,他告知周恩来,前方粮食供应比后方好些,前方食盐供应也比后方好些,因为有后方的大力支援,所以前线打了胜仗,而且还能从敌人手中缴获不少有用的东西 。
这是让人感到振奋的事 。周恩来听后连连叫好 ,说道 :“那就好 !那就好 !敌人伸出了两只手 ,我们也要伸出两只手 。一手要粉碎他们的军事‘围剿’ ,另一手还要粉碎他们的经济封锁 !”后来 ,这段话成了周恩来同志的经典发言 。
当时杨衍炬听到了他的话,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当即直接站起身来大声喊道:“是!我听从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随后开展的工作里,他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满腔热忱地为当地群众的生活与劳作提供帮助 。
周恩来同志从上海来到瑞金的这一行程意义重大,当时中央红色交通线基本建设完工了,周恩来所走的路线是对交通线完成程度的一次检验 。
1931年,周恩来同志从上海向中央苏区转移,他走的是这条“红色交通线”,这条“红色交通线”是由周恩来一手创建的 。
1931年夏天,大埔交通站长卢伟良接到上级的派遣,要到上海党组织那里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周恩来一行人的安保工作交到了他的肩上 。
在上海租界的旅馆里,周恩来接见了卢伟良,邓颖超也一同接见了卢伟良,他们在为之后的出行做准备,卢伟良把从上海到青溪交通线沿途的详细情况告知了他们 。
其实,组建红色交通线是党的想法,这个想法早就有了,并且早就开始筹谋,到1931年时,交通线已初见规模。
1929年,国民大革命结束,在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影响下,赣南、闽西等地在党的带领下迅速展开土地革命,且取得丰富成果,没过多久,闽西和赣南苏区成为势力范围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两地党组织联合组成中央苏区。
当时,上海的党组织意识到并肩作战很重要,意识到建立统一战线很重要,于是他们努力与瑞金的中央红军建立稳定的联系。
1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担任组织部长、军事部长,他代表中共中央对朱毛红军和闽西红军发出了单独的指示中央需要分别设立自主的交通网,以此加强与闽西红军的联系,还要分别设立自主的交通网,以此加强与朱毛红军的联系 。
在闽粤赣苏区建立一个自主交通网的设想顺势产生,这个重担随后交到了周恩来的肩上。
这条秘密交通线,计划依托北方线,依托长江线,依托南方线这几条主干线,向外延伸拓展,建立交通网络,将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连接起来。
周恩来深切明白这条交通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在承担起相关责任的时候,讲出了一番充满豪情壮志的话语,即“宁可舍弃苏区的一个县,也要把交通线妥善办理好” 。
1930年开春,在毛泽东同志和福建省委指派下,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卢肇西到达上海,卢肇西同时担任军委书记,广东省委的重要交通员李沛群也到达上海,他们的到来和交通网有密切关系。
他们两个人,对于能够构建起从中央到闽西的交通网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且满怀很高的期待。
卢肇西对闽西的交通运输状况相当了解,他与党中央交通部门一同商议并确定了在香港、闽西设立交通大站的初步规划。
9月下旬时,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于上海召开,会上周恩来传达中央重要决定,即不但要巩固现有的苏维埃区域,还需将各个苏维埃区联合起来,以此加强党的领导,随后发动农民,为建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奠定群众基础。
各根据地的干部同志应邀请前往上海参加这次会议,周恩来心中挂念着红色交通线的建设,他特意在繁忙事务中抽出时间,与闽西的卢肇西同志见了一面。
两人一番交谈后,周恩来提议建立“工农通讯社将其当作武装交通机构,为建立秘密红色交通线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
中央交通局首先着手建立一条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连接上海与江西的中央苏区,经过事前勘察,周恩来指示同志们在重要港口设立交通站点,在重要车站设立交通站点,在重要水运关口设立交通站点。
交通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的职责关系到交通站能不能顺利开展工作,甚至关系到交通线能不能正常运作。
周恩来十分看重交通员的选调工作。他曾告知交通局长吴德峰,交通员的选定需遵循几条原则:
首先,需要党龄足够长,是政治上坚定可靠的好同志;其次,要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为人机敏灵活,且枪法要好;第三,体格要好,能够胜任长途跋涉的工作;最后,要有一定文化水平,尤其是记忆力要强。至于最后一点要求,原因在于,当时党为降低消息泄露风险,内部诸多重要资料采用“无纸化”传递方式,即需交通员背诵所有情报,再口述给下线,这对同志们的文化素养要求颇高 。
这些交通站点由党领导建设而成,归党势力范围,完全供党使用,且非常可靠。党在每个站点都派遣得力同志负责,全程需跋涉3000多公里。当时条件有限,交通员能用的工具十分简单甚至简陋,为掩人耳目,多数运输任务在深夜开展,“昼伏夜出”成了这些交通员的工作常态 。
他们对党怀有忠诚之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这条交通线上挥洒了数不清的汗水,他们好似这条运输轨道上的“螺丝钉”,默默无声却坚韧不拔。李沛群、肖桂昌、熊志华以及曾昌明被称作中央“四大交通”,他们是无数交通员的榜样。
路线过长,处在敌人包围圈中的站点容易出现突发状况,为保证交通线时刻通畅,党在一些重要站点附近建设了新的站点,这些新站点起到临时替补作用 。
卢肇西接到周恩来的指示后,没有丝毫耽搁,于1930年秋回到闽西,随后将周恩来和中央的思想传达下去,大家因此十分振奋,深受鼓舞。在卢肇西的统筹安排下,他调遣人手,开始着手建设“闽西工农通讯社”。最终,在同志们的协作努力下,通讯社在闽西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其成立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中枢联络机构已经建成,接下来要进行交通线路的拓展。闽西党组织的同志们开展了一番周密的商讨,决定以各县作为单位,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以此形成从中央到各县的机要交通网。此时,闽西地区的交通线已初步具备雏形。
与此同时,中央到各革命根据地的交通线也在紧密进行中。
1930年7月,中央军委成立了交通总站,几个月之后,交通总站被一并划入中央交通局管辖。
建设历程历时一两年,终于要验收成果了。1931年3月,在中央交通局集中统筹下,以闽西工农通讯社及向外延伸的机要交通网作为基础线路,建成了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和闽西,抵达江西瑞金的交通运输线,这是一条党的红色秘密交通线。后来,它在党的革命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价值,因为有这样的功绩,所以被人们赞誉为“党的生命线” 。
这条线路绵延数千公里,建设全程都在秘密开展,成功避开了国民党的监视,党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这同样体现了党一直秉持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是由周恩来同志亲自设计、组建的,它凝聚了党内无数同志的心血。在1930年到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前,多名党员干部在这条路线的保驾护航下到达苏区,其中包括周恩来、项英、刘伯承和叶剑英等同志。此外,还有一些负责通讯的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它成为了当时沟通上海党组织和苏区的重要桥梁。
这条红色交通线生命力顽强,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它发挥作用长达五年之久,这期间历经诸多艰辛,无数次面临危机 。
红军在多次“反围剿”中均取得胜利,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痴心妄想,国民党正面破坏未能得逞,便企图从其他地方采取行动,比如干扰党的交通线,而交通线在战斗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当时上海通往全国各苏区的大部分交通线,都被反动分子截断了,甚至遭到了破坏,只有这条红色交通线,依然坚守在它的岗位上。
汕头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点节点,大埔也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点节点,并且汕头和大埔都处在敌人的重重监管下 。
国民党在这些城镇安排了大量兵力进行防守,并设置了岗哨,城内存在许多特务,他们混入人群之中,乔装成各种身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地痞凭借权势欺负他人,在城里对群众进行欺压,所以说城内的形势极为严峻。
即便处境艰难,各交通员依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克服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完成了一次次的运送任务,苏区人民所需的价值900万的食盐是走这条路线才避过敌人侵袭顺利送达手中的,价值600万元的布匹也是走这条路线才避过敌人侵袭顺利送达手中的,其他药品同样是走这条路线才避过敌人侵袭顺利送达手中的,无线电设备还是走这条路线才避过敌人侵袭顺利送达手中的 。
周恩来对这条交通线有着特殊的感情。建国之后,他前往广州、福建等地开展视察工作,并且特意提及了交通员,称赞他们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无名英雄”。
当年红色交通线沿线的区域,如今已被打造成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成为了党史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让他们感受往昔那光辉的革命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