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左宗棠

新闻动态 2025-08-08 12:21:15 175

暮年左宗棠

01

1881年2月24日,左宗棠踏入京城,翌日便受到了皇太后的亲自接见。因慈禧太后当日偶感不适,故由慈安太后主持了这场召见仪式。

慈安皇太后,这位女性,拥有难得一见的魅力,更兼有一颗慈悲为怀的柔肠。她对左宗棠,以及他历经的艰辛磨难,倾注了无以伦比的关爱,这份深情厚谊终使他心理的壁垒轰然崩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皇太后的目光锐利,洞察了左宗棠眼眶中涌动的泪花。她轻声询问,此刻他为何泪流满面,左宗棠回答,他原本视力不佳,加上一路的风沙侵袭,不禁涕泪纵横。太后继续询问,他平日里如何保护双眼,他答道,通常都会佩戴墨镜。慈安太后便劝他戴上,但左宗棠却婉拒,认为在召对之时佩戴眼镜有失对太后的尊敬。慈安太后却坚持要他戴上,左宗棠犹豫着从口袋中掏出眼镜,却不慎掉落地上,摔得粉碎。慈安太后随即命太监取来咸丰皇帝曾佩戴的墨镜,递给了左宗棠。他带着这副先皇的眼镜离开了召对的大殿,这份礼物让他立刻感到谦卑不已。

02

皇帝委以重任,命左宗棠担任军机大臣,掌管兵部事务,同时负责总理衙门的日常运作。依照旧例,太监会宣读晋升为高级京官的任命,而得官者需向太监奉上丰厚红包。左宗棠在太监宣读任命时,递上了100两银子,令太监颇感惊异。左宗棠心中疑惑,以为红包太厚,便又加赠50两。随后,太监转而询问关于咸丰帝旧眼镜的事情,但左宗棠未能领会其言外之意,双方只是闲聊一番,最后便结束了对话。

他们索要多少?小曾答曰,太监们视帝眼镜为无价之宝,竟敢开价十万两,然只需支付万两即可。左宗棠认为此要求荒谬至极,遂一笑置之,未予深究。

“切莫过分信任那些太监及其膨胀的私欲。”小曾则向他透露:“哦,差点忘了告知,为避免尴尬,同时也是出于对太监可能从中作梗的担忧,恭亲王亲自拿出了8000两银子来平息此事。”

在某种意义上,这类故事或许不过是虚构的传言,仅是借助名人的名声加以传播。

03

在他首次被召见不久,慈安皇太后便不幸离世。她的逝去实属意外,众人纷纷猜测,或许慈禧皇太后与她之死有所关联。慈禧,这位女人以专制和冷酷著称。

慈安太后驾崩之夜,左宗棠匆匆步入皇宫。听闻此噩耗,他顿时情绪激昂,高声疾呼:“晨间,我尚目睹慈安太后御驾朝堂,其言谈举止与往日无异,清晰而有力。太后之突然离世,定然隐含着某种隐情!”

他在院中步履匆匆,怒气冲天,言辞犀利,毫不掩饰情绪。若是换作他人,恐怕在日落之前便会遭受不测。为平息他的怒火,恭亲王费尽周折,然而太监们早已将他的言辞传至慈禧太后耳中。纵然左宗棠曾一度得慈禧宠爱,但自此事件之后,这份偏爱恐怕再难寻觅。果不其然,数月后,左宗棠再度被贬至地方任职。北京的宫廷争斗与他那不合时宜的性情格格不入。

慈禧常将她的同伴——慈安皇太后置于自己光辉的阴影之中,偶尔才附带一提。慈安皇太后始终远离宫廷的纷扰,默默扮演着一位公正、平和的女性角色。然而,她那温婉而低调的名声,并不能掩饰她实际上的巨大影响力。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她与慈禧共同执掌帝国大权,自1861年至1881年,帝国几乎是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维系与发展。普遍观点认为,在那段岁月里,慈安太后一直私藏着一纸判决书,那是咸丰皇帝临终前卧病在床时所签署,用以对慈禧实施死刑的命令。

04

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历经太平天国起义、捻军之乱,以及西北、云南回民运动的镇压,更是在与俄国的斗争中成功收复了伊犁地区。种种迹象均显示,我国尚远未步入衰亡之途。即便在帝国面临重重困境之际,仍具备自我救赎的能力。与此同时,恭亲王成为权势无两的满洲贵族,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个棘手的问题。慈安皇太后驾崩三年后,慈禧太后便“卸磨杀驴”,将恭亲王所有职务予以撤销。此后,满人在各省高位的比例逐渐攀升。

1881年10月,左宗棠被委以新一任两江总督的重任。在众多总督职位中,此职无疑具有极高的吸引力。然而,左宗棠并未对此职位抱有太多的热情。他深感岁月蹉跎,身患疾病,渴望退隐江湖,回归故里,安享晚年。但鉴于他崇高的声望,为了履行最后的职责,他不得不勉力坚持。

至1882年岁末,左宗棠身心俱疲。病魔缠身,左眼已全盲,右眼亦渐感不适。他向皇上恳请退隐,以公务繁重、力不从心为由。他自陈记忆力大不如前,常是阅罢文件或信函,转身便忘却了其内容。幸蒙恩准,得以休假三月,期间虽不必亲临官署,但仍需滞留南京。1883年秋,朝廷下旨,命其赴山东南部平息将至的动乱。左宗棠擅长解决难题,当地局势很快得以稳定。翌年1月,他身体极度虚弱,已不能站立,然而,在其所辖运河沿线,他仍坚持亲自巡视。

鉴于安南局势引发的紧张局势,中法关系急剧恶化,北京政府及各省衙门纷纷就战争议题发表见解。面对帝国此次所遭遇的边境防御挑战,左宗棠在向朝廷呈递的奏章中,对整个事件进行了简洁而全面的概述:

“自古以来,论及边防之道,无非守卫、战斗与求和。细究这三者,其顺序亦不容忽视:唯有守得住,方能展开战斗;而战而胜,方有和平的可能。这无疑是贯穿古今不变的道理。”

《左宗棠卷》

他再度向朝廷递交辞呈,恳请准许其离职还乡。朝廷虽赐予他四个月的休假,然而假期尚未完全结束,他却又接到必须返回京城的命令。

05

1884年6月13日,他重返北京,肩负起帝国当前所有军事事务的重任。诏书中有一段颇具特色的记载:

“左宗棠勋绩显赫,虽已年过七旬,无需常驻宫中待命。遇有紧急事务,可随时传召询问;同时,着他负责管理神机营事务,一切派遣的差事,无需一一列出。”

其中,最为特殊的是针对他的特别优待,这恐怕是任何其他汉籍京官都无法奢望的礼遇。

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抵达福州港口,向岸边民众开火,致使马尾船厂及江面战舰尽毁,更对后方的炮台发动攻势,将其悉数占领并予以破坏。此时,左宗棠已成为朝廷寄予厚望的最后一线希望,尽管他已年迈多病,朝廷仍旧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福建省的钦差大臣。若他尚年轻十岁,法国人的所作所为必会招致严重的后果。然而,在这象征着他生命历程的沙漏中,流沙已然所剩无几。

1884年9月15日,左宗棠自北京启程,至12月14日重返福州。面对法国对台湾的军事干预,左宗棠力排万难,成功突破法军封锁,向台湾输送了大量援军。此举使得岛上的中国军队得以喘息。1885年春,中法双方恢复和平谈判。同年6月,应朝廷旨意,李鸿章签署了《中法条约》。

对于左宗棠而言,此番重返福州,心中定是满腔悲戚。十八年前,他怀揣着宏伟蓝图,立志将福州打造成为一座庞大的造船之都,在此地孕育出一支崭新的中国现代海军。然而,眼前景象与他昔日的构想相去甚远。福州船政局如今已沦为一片荒芜,那曾是他辛勤耕耘的海军造船厂;在他驰骋西北的岁月里,他始终未曾放下对这里的牵挂。此事他已谈论了十八载,向朝廷呈递了数百份奏章,然而中国海军的现状,与太平天国覆灭之际并无二致。多年来倾注的辛勤汗水,如今化为乌有,有人或许会因此感到徒劳与无奈,但左宗棠却不然。他身为儒学教义的虔诚信徒,在他看来,恪尽职守便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成败得失与他无关,故而他能从中寻得一线慰藉。

缔结条约之后,左宗棠受命重返京城。鉴于他在近年间屡次被调动的情形,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当年慈安的突然离世,其怒火恐怕并未逃过慈禧的耳目。他向朝廷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获准在回京途中途径湖南,回家省亲一次。朝廷应允了他的请求,然而,这一次他未能如愿成行。1885年9月5日,福州,左宗棠辞世。

06

北京迅速传来了左宗棠仙逝的消息,皇帝为此颁发了敕令,用以追思他对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其崇高的品德,并对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给予了最后的赞许和尊崇。

大学士左宗棠,博学多才,政绩卓著,性格廉洁正直,对待事务忠诚不渝。他自举人出身,后担任兵部郎中,领兵平定叛贼,屡建战功。咸丰皇帝文宗对其特加赏识,擢升其为卿寺。同治年间,左宗棠成功剿灭太平天国余部及回民、捻军等叛乱势力,建立了赫赫战功。同治皇帝穆宗对其深信不疑,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疆寄大臣,晋升兼圻,并授予钦差大臣之职,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被简任为纶扉大臣,并获得了优厚的赏赐。联御极后,皇帝特命他督师出关,清扫边疆,巩固回疆,功绩尤为显赫。他被封为二等侯,加恩晋封。宣召进京后,他管理兵部事务,同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竭尽所能,协助处理机要事务。随后,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全心全意治理民事,为地方带来福祉,名声远播中外。他恪守公忠之道,始终如一。去年,他被命令前往福建督办军务,劳苦功高。由于患病,他曾多次请求离职,得到了赏假,并被允许交接职务,返回故乡静心调养。正期待他康复后能够继续受到恩宠,没想到他未及启程,便突然离世。阅读其遗疏,令人悲痛不已。

左宗棠追赠太傅,依照大学士的惯例予以抚恤。赐予银三千两以资丧事,由福建藩库负责发放。赐予一坛祭品,并派遣古尼音布前往进行祭奠。授予谥号“文襄”,使其位列京师昭忠祠和贤良祠,同时在湖南原籍以及有功之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详实记录于史馆。在其任内的一切处分均予以恢复。应得的抚恤事宜,由相关部门查例后具奏。灵柩返乡途中,沿途地方官员需妥为照料。其子左孝宽赏授郎中,附贡生孝勋赏授主事,均待服丧期满后再分配部门学习任用。廪贡生孝同赏授举人,并准其参加科举会试。关于其第二等侯爵应由何人承袭,着令杨昌浚迅速查明并具奏,以示对旧臣的深切怀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