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155旅兵临红军城,俄军不再隐忍,狂轰滥炸乌军生命线与补给基地

新闻动态 2025-08-13 17:25:14 80

红军城的战局,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急转直下。这里曾是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的防御核心,但如今,随着俄军战术的全面升级,这座昔日的矿业城市正在迅速沦为一座巨大的、被孤立的坟场。乌军精锐的第155机械化旅在此陷入绝境,而俄军则通过这场残酷的攻防战,彻底打醒了自己,也向外界展示了一套全新的城市战打法。

地下的幽灵

战斗的转折点并非发生在地面,而是始于地下300米深处的黑暗矿道。这些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本是乌军第155旅赖以坚守的天然堡垒,豹2A4坦克的履带在潮湿的巷道里碾过,仿佛在奏响钢铁的战歌。但很快,这战歌就变成了挽歌。

俄军一支格鲁乌特种部队小队,像幽灵一样在地下80米深处悄无声息地掘进,精准地找到了乌军一个核心弹药库。他们没有选择强攻,而是悄悄埋设了磁性炸弹。一声闷响过后,储存着3000发炮弹的仓库发生殉爆,剧烈的震动直接导致地表三个街区瞬间塌陷,化为一片废墟。

地下的攻势不止一处。在北部的“矿工荣耀”矿井,俄军采用了“三组交叉推进”的战术。第一组先向地道内投掷温压弹,清扫浅层防御并消耗氧气;第二组紧接着派出无人探测车,排查诡雷陷阱;第三组突击队员则趁乱从通风管道钻入乌军阵地后方。据被俘的乌军士兵供述,当他们看到俄军士兵从背后冒出来时,整个连队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高科技神话的破灭

更让乌军感到绝望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北约高科技装备,在俄军系统性的电子压制下,几乎全部失灵。俄军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成功瘫痪了为乌军提供关键通信的“星链”终端,而“摩尔曼斯克-BN”系统则实施全频段干扰,让乌军的无人机遥控器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废铁。

战场上甚至出现了荒诞的一幕:一辆德制豹2主战坦克,被俄军廉价的FPV自杀式无人机追着打,毫无还手之力。曾经的技术优势被彻底逆转,乌军的眼睛和耳朵都被蒙上了。

在东部工业区,俄军第155近卫海军步兵旅的蛙人部队,甚至通过地下水道潜入乌军第25空降突击旅的地下指挥所。当俄军突击队员端着微声突击步枪出现时,指挥所内的乌军参谋们还在盯着已经黑屏的显示器发呆。他们的通信早在两小时前就已被切断。类似的“斩首行动”在红军城频繁上演,导致乌军指挥链断裂,前线部队收到的指令经常相互矛盾,陷入一片混乱。

绞索正在收紧

在成功瘫痪乌军的指挥和侦察系统后,俄军开始收紧绞索,系统性地切断红军城的一切补给。近期一个凌晨,俄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命中了红军城西部的顿涅茨克河铁路桥,这座桥梁是乌军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获取补给的关键动脉。

更具戏剧性的是,导弹命中时,一列满载美制M777榴弹炮的乌军军火列车恰好正在桥上。剧烈的爆炸引发了连锁反应,整列火车被掀翻坠入河谷,彻底断绝了乌军重武器的补给希望。

与此同时,俄军空天军的苏-34战斗轰炸机,每天保持着12架次的“遮断任务”,对红军城周边50公里内的所有公路枢纽进行轮番打击。在东北方向19公里处的新赫罗迪夫卡,俄军T-90M坦克群更是上演了一出“静默突击”。他们在夜间关闭所有主动电子设备,仅依靠红外夜视仪推进,成功切断了乌军最后一条地面补给线。

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红军城内的乌军彻底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据报道,城内乌军的每日口粮配给已从1200卡路里骤降至不足500卡路里,一些部队甚至开始宰杀战马充饥。

俄军的战略觉醒

红军城的战斗,标志着俄军战术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战争初期那种依赖“钢铁洪流”猛打猛冲的传统战术,在顿巴斯的复杂巷战中早已被证明效率低下。直到今年2月,普京签署的一项军事改革令才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根据新的指挥体系,空天军和海军的调度权不再受制于战区司令员,而是由各军种总司令直接指挥。这一改革大大提升了跨军种协同作战的效率。当乌军第155旅试图从西部突围时,黑海舰队的“口径”巡航导弹能在12分钟内精准命中其集结地,而在改革前,这样的跨军种协调至少需要3个小时。

俄军不再单纯依赖重炮“洗地”,而是转向了更为灵活高效的“多域战”模式:地下渗透、电子瘫痪、无人机猎杀、精确打击和心理瓦解,环环相扣。他们甚至通过分析缴获的美制AN/PRC-158电台,逆向研发出了专门的干扰设备,逼得一些乌军部队不得不重新启用二战时期的旗语进行指挥。

结语

红军城一旦失守,不仅意味着乌克兰在顿巴斯的整个防御体系将面临崩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暴露了西方军事援助在面对系统性对抗时的脆弱性。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神兵”,在强大的电子战和灵活战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对于俄军而言,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战略上的。他们用残酷的实战,验证了一套可能改变未来城市战争面貌的“顿巴斯模式”。而对于仍在苦苦支撑的乌克兰来说,红军城的陷落,或许是一次战略信任的彻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