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停产频发!稀土“限价令”引爆欧盟断链危机,G7遭遇中
这是一场看似精心策划,却又暗藏隐忧的“稀土博弈”对决。中国把持着全球近70%的稀土生产份额,G7和欧盟拿不到稀土竟选择向中国下达“限价令”,这一出主动出击似乎未免“用力过猛”。当他们一边抱怨“被卡脖子”,一边试图用价格政策“反制”,全球稀土供应链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较量阶段。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上个月,欧洲企业一次次向中国递交稀土相关审批,140项里通过的却不及四分之一。数据一出来,外界震惊之余也窥见了脆弱的依赖链。今年8月欧洲工厂就因原料紧张临时停产达7次,进入9月更是预计新增停产次数达46次,这些数字成为工厂门口冷清的不争事实。每次生产线暂停,都是一个个订单流失、产业链断裂的“疼点”。
中国稀土如此抢手,自然并非一朝一夕的布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注重稀土开采和产业链建设,历经三十余年,逐步确立了高效率与低成本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稀土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神秘金属,实际却关系着手机、风电、新能源汽车等诸多尖端产业的脊梁。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高端磁性材料市场,中国占据超过八成份额,欧洲自主产能刚刚踏入“起跑线”,便已遥不可及。
根据中国欧盟商会消息,由于审批未过关,不少欧洲企业已着手调整生产线、寻找替代方案,但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以英国为例,2022年该国稀土进口的92%来自中国。哪怕绕道美国购买,最终环节还是发现美国稀土也多用中国原材料。换言之,想脱钩中国,四通八达全是死胡同。
在这样的困境下,G7及欧盟内部争议不断。9月25日,路透社曝出他们密谋通过政府定价,强推针对中国稀土的“限价令”,掀起抗衡风暴。所谓“限价”,本质在于人为设定最低售价,意图打破垄断、激励本地开采。“看起来很美”,现实却未免骨感。例如澳大利亚前脚刚宣布限价,稀土企业股价即刻飙涨,吸引资本追捧,但实际量产能力还在路上。
而更深层的逻辑是,欧洲央行日前发布的那份报告,无情地揭穿了自给自足的幻想。报告指出,欧元区一旦丧失中国稀土供应,通胀率直接上升0.3%,制造业增速将下滑至少0.5%。其中汽车业对此尤为敏感,四月中国刚刚对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不到两个月欧洲汽车厂商便发出警示,“库存告急、产业岌岌可危”。
更有趣的是,美方一直嘴上喊着“独立自主”,实际上却利用自己中转稀土出口欧洲,巧妙当了回“中间商”。美国一方面限制中国高新产品,另一方面却靠中国稀土裹挟欧洲产业,被不少欧洲学者戏称为“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特朗普更是屡次建议欧盟通过加征关税对华施压,将政经议题混同,令欧洲内部莫衷一是。
与美欧“硬杠”不同,日本则展现了另一种“东方智慧”。日本财务大臣不久前面对媒体表示,以“单一理由”加征关税不可取,柔和地切断了美国强加的责任。事实上,日本每年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若盲目加税只会自食恶果。日本选择保持严谨合作姿态,既避免被裹挟,又争取在危局中保住自身利益。这种谨慎操作令不少观察家感叹,日本“善于左右逢源”。
在众多数据背后,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显现:中国并非“一刀切”拒绝欧洲稀土需求。今年8月,中国对欧稀土磁铁出口环比增长超20%,中方早已声明,只要用途合理合规,保障民用正常流通绝无阻碍。欧方此前审批通过率低,归根结底还是部分申请“脱离正常规范”,被认为有军用风险。中方对军民两用产品严格审核,既遵循国际惯例,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这一透明且稳定的贸易原则,为双方真正的合作留足空间。
面对纷繁的国际环境,稀土已不再是单一技术领域的“孤岛”,而成为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交汇点。今年初以来,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量已下调5%左右,是在全球动态调整中寻求平衡,而非单边施压。从年初到九月,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同比增长超过40%,稀土需求水涨船高,中国以管控出口守护产业逻辑,不失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之举。
欧洲国家的囤货策略也颇具戏剧性。4月稀土管制出台后,欧元区不急不抢,没想着提前储备,结果两个月“断货”后才如梦初醒。G7高层本月峰会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竟从兜里掏出磁铁“展示危机”——这一充满象征意义的行为,既是无奈,也是尴尬。直到双方协商“绿色通道”,贸易才逐步回暖,却已错失了时间窗口。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动作,实则暴露了欧洲在关键原材料布局上的迟滞与短视。
英国权威媒体在八月底做出明确预警,指出西方试图自主搭建稀土供应链,面临的是成本飙升、技术滞后和投资巨大三座大山。目前中国仅稀土原料开采每吨成本约在6000元人民币,欧美自建产业不仅成本高达3倍,并且工艺掌控受限。例如美澳的替代方案建设周期动辄需十年,资本投入数十亿,远远无法保障即期生产需求。这也让所谓“限价令”沦为一纸空谈。
剖析此次稀土风暴,一个弃自身主导、寄望强制定价的战略难以收获长远收益。价格政策本身不能解决原材料供给、工艺升级以及安全保障的复杂问题。长远来看,中国稀土出口政策愈加规范透明,反观G7和欧盟若无法真正与中国进行平等交流、谋划可持续的产业协作,只会陷入决策失衡,头痛医脚。
中国在稀土领域不仅技术领先,更积累了完善的生态链,从上游开采到下游应用环环相扣。全球市场对中国稀土高度信赖,是多年产业共建的成果。对比西方偶尔“逆风翻盘”,更应看到中国“以人为本、务实求新”的底层逻辑。数字和事实折射出合作的大势,盲目对抗未必能换来安全,反而可能让供应链之痛更加剧烈。
以此为鉴,建议各国在难以割断依赖时,不如转向开放合作,用技术创新和贸易规则弥合分歧。这场稀土争端,其实并非零和博弈。只有相互理解、审时度势,才能梳理出全球化时代的共赢之路。
参考文献:
RFI《路透:G7与欧盟研拟稀土价格下限 考虑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征税》
观察者网《欧洲央行焦虑:跟美国买,背后还是中国…》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