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麻烦了!反垄断调查升级,6 年收购案曝违规,市值蒸发 200 亿
9 月 15 日下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公告让全球科技圈震动,英伟达公司因违反反垄断法及收购承诺,被正式启动进一步调查。
消息一出,英伟达美股盘前股价直线下挫 2.5%,市值蒸发超 200 亿美元。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监管风暴,实则与六年前的一桩收购案息息相关,更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在华合规经营的全新挑战。
故事要从 2019 年说起。当时英伟达宣布以 69 亿美元收购以色列网络芯片公司迈络思(Mellanox),这桩交易被视为英伟达构建数据中心霸权的关键一步。
迈络思在高速网络互联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英伟达的 GPU 形成完美互补,能够打造从计算到传输的全栈解决方案。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在 2020 年批准这笔交易时,并非无条件放行。根据公开文件,监管部门当时就指出该收购可能 "对全球和中国 GPU 加速器、专用网络互联设备市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因此附加了严格的限制性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要求英伟达不得限制迈络思产品向竞争对手供应,不得利用市场地位实施差别待遇等,本质上是为了保持相关市场的竞争性。
但显然,监管部门发现了问题。从去年 12 月的立案调查,到如今的 "进一步调查" 决定,表明英伟达可能违反了当年的承诺条款。
市场猜测,英伟达可能利用收购后的优势地位,将迈络思的网络芯片与自家 GPU 捆绑销售,或者限制对华为、浪潮等竞争对手的技术供应,从而巩固其市场支配地位。
为何这起陈年旧案会在此时引发轩然大波?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同花顺财经报告,英伟达目前在 AI 芯片市场占据着超过 90% 的份额,2025 财年营收更是达到 1305 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贡献了 1152 亿美元,同比激增 142%。这种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使得任何可能限制竞争的行为都格外敏感。
从技术生态来看,英伟达通过 CUDA 软件平台构建了极高的用户粘性,而收购迈络思后又补上了网络互联的短板。这种 "GPU + 网络" 的垂直整合能力,让竞争对手难以抗衡。监管部门担心的是,一旦英伟达利用这种整合优势排挤对手,不仅会推高下游企业的采购成本,更会扼杀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英伟达首次面临反垄断 scrutiny。早在 2006 年,美国司法部就曾调查英伟达在显卡市场的竞争行为。而中国市场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监管也绝非个例。
2013 年对高通的调查最终以后者支付 60.88 亿元罚款并修改专利授权模式告终,这一案例至今仍是外资企业在华合规的重要参考。
当前 AI 算力竞争白热化,英伟达的芯片几乎成为训练大模型的 "必需品"。这种高度依赖让下游企业面临 "卡脖子" 风险,也不利于国产替代的发展。通过反垄断调查规范市场行为,能够为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国产芯片企业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面对调查,英伟达在声明中表示 "在各方面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并承诺 "继续与各相关政府机构通力合作"。这种表态符合企业应对监管调查的常规操作,但并未实质性回应具体指控。
市场普遍认为,英伟达大概率会通过调整业务模式、作出新的合规承诺来寻求和解,毕竟中国市场对其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与今年 7 月网信办就 H20 芯片安全问题约谈英伟达的事件形成呼应,表明中国监管部门正在从反垄断、数据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对境外科技企业的监管。这种全方位监管框架的建立,既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也是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必要举措。
这场由六年前收购案引发的监管风暴,最终将如何收场?英伟达会面临怎样的处罚?又将对全球 AI 芯片市场格局产生何种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