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不再扛就业,服务业崛起迎新机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制造业不再扛就业,服务业崛起迎新机
姚洋说得对。只靠工厂不行了。数据冰冷但真实——制造业就业占比已不足16% 。但它却贡献着近三成的GDP。这反差。巨大。说明什么?劳动生产率高。但吸纳就业能力在衰减。年轻人就业不能只盯着车间流水线。必须转身。看向更广阔的服务业。
♦️ 为什么制造业“扛不动”了?
机器换人。AI上岗。自动化生产线日夜不休。制造业在不断进化。但这份进步背后——岗位在消失。技术革新带来效率飙升。也带来人力需求的锐减。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自1979年达到高峰后便逐渐减少。韩国数据显示,制造业每增长1%会导致工作岗位减少0.1%。这就是现实。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并非总是同步。
而且。年轻人不愿进厂。工厂工资缺乏吸引力。2019年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70494元。仅为信息技术服务业薪资的44.01%。工作环境严格。晋升通道狭窄。更多年轻人奔向外卖、网约车、直播带货。这些行业时间自由。收入有时更高。2019年。大专以上学历外卖骑手占比超25%。而制造业一线工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不足10%。观念变了。工厂吸引力不复以往。
♦️ 服务业才是就业的“大海”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超乎想象。一个小商铺只雇两人。但千千万万小店汇聚。就是就业的海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50万亿元。同比增长6.0%。占GDP比重约55.1%。服务业已成经济增长主引擎。也是就业最大容纳器。
AI冲击下。新岗位基本全在服务业。人工智能取代了许多重复劳动。但也催生了新职业。人社部近年来发布了6批93个新职业。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AI动画制作员等。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这些机会。大多扎根于服务领域。
♦️ 但服务业不只是端盘子
许多人误解服务业。认为就是低端劳动。其实不然。服务业有巨大发展空间。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趋势。研究显示。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的提升。这种双向促进。超乎传统认知。
服务业需要专业化、高品质发展。比如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数字文化。这些领域既有技术含量。又需人情温度。难以被机器替代。德国制造业中。有超过33%的工人从事的是服务工作。服务与制造。边界正模糊。
♦️ 挑战仍在。如何破局?
服务业缺人。尤其缺年轻人。餐厅服务员、保安员、收银员、家政服务员……这些职业长期缺工。为什么?待遇偏低。发展空间有限。社会认同感不高。要改变。需提升这些岗位的价值。让其有获得感、有前途。
政策需发力。发放消费券别限制用途。让市场决定消费方向。强化职工培训。尤其是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让年轻人技能对接市场真需求。
个人更需转变观念。不必执着于“稳定在厂”。灵活就业、多元尝试。或许机会更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努力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才是真正的稳定。
🌊 未来属于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之力
单腿走路。总是艰难。制造业要升级。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业要扩张。走向专业化、价值化。两者协同。才能拉动就业巨大潜能。
姚洋提醒我们:不能只专注“硬科技”而忽视服务业。政策的、企业的、个人的力量。都需转向。看向人真正的需求。看向价值创造的本源。
这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