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战机靠边站!印尼为何独宠中国歼-10?三大现实原因曝光
当印尼防长沙夫里说出“物美价廉”四个字时,全球军售市场的天平似乎又向中国倾斜了一步。从高调宣布“歼-10将很快飞抵雅加达”,到最新表态“协议仍在观望”,印尼采购中国战机的博弈背后,藏着东南亚国家在美俄装备困局中的破局智慧。
印尼空军装备困境:美俄战机的“甜蜜负担”
印尼空军的机库堪称“国际博览会”:美制F-16与俄制苏-30并肩停放,却同时陷入维护泥潭。F-16的零部件供应长期受美国出口管制掣肘,单次升级费用动辄数千万美元;苏-30更因西方制裁导致维护链断裂,战备率已跌至危险水平。
防长沙夫里“物美价廉”的潜台词,实则是现有装备体系的不可持续性。当美俄武器从“战略资产”变成“战略负担”,印尼转向中国歼-10的逻辑已呼之欲出。
歼-10CE的“破局优势”:性价比与实战表现的双重答卷
对比法国“阵风”(单价1.9亿美元)和美国F-15EX(单价超2亿),歼-10CE以网传单价3800万美元的价格,直接击穿高端战机市场底线。但低价绝非唯一王牌——其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导弹,曾在模拟对抗中击败“阵风”,技术性能经巴基斯坦实战检验。
更关键的是中国提供的“套餐服务”:本币互换支付、技术转让条款、甚至联合生产可能,完美契合印尼《国防工业法》推动的“本土化”战略。这种“既要省钱又要技术”的诉求,西方军火商至今难以满足。
地缘政治平衡术:印尼的“不选边”智慧
采购歼-10绝非简单的军购决策。此前印尼斥资81亿美元引进42架“阵风”,已是对美俄依赖的第一次稀释;如今引入中国装备,进一步将“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
在南海问题上,雅加达既通过军购释放对华合作信号,又以“协议未完成”保留对美博弈筹码。这种“战略模糊”恰恰体现了东盟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生存之道——用防长沙夫里的话说:“我们只买对的,不选贵的。”
军售背后的中国叙事:从武器出口到安全共同体
中国国防部“慎重负责”的回应,暗含对西方军售模式的颠覆。不附加政治条件、强调“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将商业交易升华为安全合作。若后续CM-302反舰导弹、022导弹艇订单落地,中印尼防务合作或将迈入体系化时代。
当美俄还在用武器绑定盟友时,中国正用性价比和技术共享重构军售逻辑。印尼的选择,或许只是全球南方国家“用脚投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