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衔,本来拟定15位大将,为何最后确定下来只有10人?

耀世娱乐介绍 2025-11-24 03:59:32 78

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大将名单中最初拟定了15人,但最后确定下来只有10人。

那些被划掉的5位著名将领,虽然功勋卓著,资历也不凡,为何最终还是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他们是因为战功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张宗逊

张宗逊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曾参与秋收起义,担任红军军长,并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立下战功。他本来有极大机会被授予大将,但两次失利让他错过了这一荣誉。

1946年,张宗逊总指挥晋察冀、晋绥军区协同进攻大同。当时的大同之战如果顺利,晋察冀和晋绥两个根据地就能连成一线。

然而,由于傅作义突然袭击集宁,张宗逊调动兵力去支援,结果没能守住集宁,也失去了大同。紧接着,张家口也被国民党占领,晋察冀与晋绥的联系被彻底切断。这一失利直接影响了整个北方战局,张宗逊的表现也因此被打上了问号。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1947年,张宗逊被任命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负责抗击胡宗南的进攻。这是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但他第一仗就没有打好。在人数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我军没能全歼敌军,反而伤亡惨重。虽然张宗逊的指挥才能不可否认,但这两次失利让他失去了成为大将的机会。

最终,大将名单中红一方面军代表性太强,红二方面军的许光达获得了大将军衔,张宗逊遗憾落选。

宋任穷

宋任穷是秋收起义的老战士,在战争年代历任红军军长、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华野第三副政委等重要职务。按资历,他的确可以与其他大将媲美,但他在军中的表现相比其他几位大将并不算特别突出。

抗战时期,宋任穷的主要贡献在于政工工作,虽然政工在军队中至关重要,但他的政工贡献相比谭政要逊色不少。

加之他在解放战争中并没有特别耀眼的战绩,导致他未能进入最终的大将名单。虽然他是战争时期的重要干部,但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和亮点。

萧克:错失两次历史机遇

萧克是红二方面军的老干部,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按资历来说,他成为大将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历史的曲折让他错过了两次关键机会。

1929年,萧克在白沙会议上支持朱德,站在了与毛主席对立的一边,导致毛主席一度被撤职。虽然此事并没有让萧克失去信任,但对他的影响始终存在。之后,在长征期间,他又被张国焘拉拢,成为红四方面军31军军长,历史的选择再次偏离了他。

抗战时期,中央安排他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但因为处决冀东抗联领袖高志远,导致整个冀东抗联人心涣散,工作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再加上解放战争中他没能取得特别突出的战功,萧克错失了成为大将的机会。

王震

王震是红六军团的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359旅开荒南泥湾,功劳巨大。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担任一野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表现也十分出色。

然而,王震虽然资历深厚,但与其他几位大将相比,他的贡献缺乏足够的代表性。红六军团一直是负责拱卫中央苏区的力量,直到1934年西征与红二军团会合。相比许光达,王震的贡献在代表性上稍逊一筹。而中央为了平衡,最终选择了红二方面军的许光达,而王震则未能入选。

不过,王震在军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和许光达之间还有一段佳话。许光达在得知自己要授大将时,曾主动辞让并推举王震,体现了两位将领之间的深厚情谊。

周纯全

周纯全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在红军时期他担任过红四军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要职,党内地位非常高。然而,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周纯全的表现相对平淡,缺乏足够的亮点。

解放战争中,周纯全主要负责后方工作,虽然他在抗美援朝期间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几位将领相比,他的军功并不显著。最终,周纯全未能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