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疯狗”卡扎菲的悲剧性毁灭之路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有些人物的命运让人讶异不已,卡扎菲就是其中独具一格的一位。他的人生充满着不可理喻的戏剧性,有时候令人怀疑这是否真是现实。许多人难以置信,那个后来在全球搅动风云的政客,一开始竟是通过离婚而走向公众视野,至于成为利比亚总统,更仿佛是一场出人意料的“捡漏”,因此常被讽刺为“人间之屑”。
卡扎菲的早年,与他在后来的高调行为截然不同。那个时期的他,履历相当平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遵守规矩,并未留下多少负面记忆。他自小便展现出突出的人格魅力,以及极强的号召力。很快,同龄人将他视为天然的领袖,推举他担任各种组织的负责人。随后,他又组建了名为“卡扎菲同学会”的学生团体,展现了不俗的统筹能力。
命运常在平静之中悄然改变。由于涉足激进的政治活动,卡扎菲遭遇了被学校开除的突发变故。即便如此,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完成了学业并顺利进入军营。从此,他将目光投向军旅生活,逐步结识了上级将军哈利德的女儿,并赢得芳心。婚后,他入赘哈利德家族,还获得了少尉军衔。虽然这个军阶并不显赫,但卡扎菲并未停下脚步。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秘密组织了“自由军官同盟”,为日后发生大事埋下伏笔。
当时的利比亚格局极为动荡。1959年本应是国家迎来转折的一年丰富的石油储备被发现,却没能为民众带来福祉。英美企业攫取了绝大部分利益,剩下的则被国王伊德里斯及王室瓜分。社会矛盾日益积聚,民间怨愤难以平息。面对这样的时局,卡扎菲敏锐地察觉到机会,组织政变。过程却充满了荒诞与意外,有传言称,政变之日本应提前半年,只因卡扎菲想欣赏一场音乐会而延后。另外,行动中出现诸多失误:部分成员竟然赶错了航班,甚至把枪械、文件遗落在出租车里。卡扎菲本人的行动也一度陷入混乱。
命运对他却异常宽容,政变几乎未遇任何抵抗。政府军毫无还手之力,卡扎菲及同盟轻松接管了各大关键部门。总统宝座,似乎就这样“掉落在他怀里”。更讽刺的是,政变后不久,他便与妻子分手,开始了人生新旅程这一段注定会被争议包围的岁月。
1969年,卡扎菲正式获得政权。刚开始,他显得对美国等西方公司颇为礼遇,也许是李代桃僵,更或许源于政变早期所受的援助。然而没过多久,他的态度发生了华丽转身。卡扎菲突然没收这些外国公司的全部资产,把石油收益牢牢掌握于手,并向苏联靠拢,签订了多达百亿美元的军备合同。苏联对他的“转向”颇为欣慰。甚至在他深夜要求专机与勃列日涅夫会面时,也畅通无阻。
事实上,卡扎菲的极端行为远不止于利益转移。自信心膨胀之后,他一系列举措震撼了国际社会。曾有人指控他策划暗杀美国驻埃及大使;他焚毁美国驻利比亚政府办事处,制造空中冲突击落美军飞机;利比亚与美国断交后,他又纠集策动了臭名昭著的洛克比空难,造成机上259人及地面人员的死亡。在英国,他支持爱尔兰共和军,其中一次爆炸就摧毁了伦敦数家报摊,甚至曾命令公开枪击游行民众。而法国同样未能幸免,面对他策划的空难,只能将利比亚告上国际法庭。
苏联解体过后,卡扎菲不得不调整策略。他主动削弱与俄罗斯的军事联系,试图以石油为筹码缓和美方态度,甚至尝试向中国购买核武器,却被中国方面拒绝并予以批评。如此一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曾被他挑衅或伤害,这种孤立无援的局面,让利比亚陷入风雨飘摇。
他的手脚不仅伸向域外,周边国家也饱受困扰。断绝与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往来后,卡扎菲愈发肆意妄为。积极推动非洲联盟设立,妄议成立“非洲共和国”、组建个人武装,不仅加剧了邻国怨恨,更将法国再度推向对立面。
至于国内治理,其统治手段可谓严酷无情。就在利比亚一所大学,他下令公然处决反对者,仅短短几个小时内,高达上千人的青年惨遭屠戮,举国哗然。长此以往,民意彻底背离。2011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制裁卡扎菲政权,最终在反对力量强烈攻势下,卡扎菲政权轰然倒塌。几个月后,卡扎菲本人被俘,遭受辱打与枪击,在混乱与痛苦中走到生命终点。
对于卡扎菲的评价,至今仍见分歧。有人为其鸣不平,认为他曾使利比亚一举跃为非洲富国,让全民享有免费教育医疗。然而事实层面并不如其美好表象利比亚的繁荣建立在石油独有的基础之上,而卡扎菲晚期为讨好西方又大肆让度利益。由于其妄为,国家饱受制裁,经济萎缩,失业率飙升至三成。
卡扎菲本人及家族却不断累积私产,垄断了航空、石油、酒店等多个行业,资产高达数百亿美元,实为真正的富豪。综观卡扎菲一生,他以制造混乱与恐怖袭击闻名,敛财手段千奇百怪。不难发现,他的传奇历程不仅给利比亚,也为世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