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回忆录提及:无毛主席决策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或无法4年结束

产品展示 2025-10-26 17:49:41 168

郭汝瑰回想说:要是没有毛主席指导进军大别山,解放战争不可能在四年里完成。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向南挺进,历经千里长途,直插国民党统治的大别山地区,这一举动让蒋介石大吃一惊,同时也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国民党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对此极为赞赏,他回忆说,

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部队进军大别山,这是战略上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整个局势。

郭汝瑰还提到,毛主席那深思熟虑的视野,是赢得解放战争的重要原因。

如果他没有发出挺进大别山的命令,这场解放战争可能不会在4年内结束。

毛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做指示?挺进大别山遇到了哪些难题?刘邓大军南下的行动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946年6月,时间回溯到那个时代。那时,蒋介石不遵守重庆谈判中的协议,撕开了和平的序幕,露出了凶狠的面孔,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

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带领解放军,利用之前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学到的战斗技巧,常常以少胜多,取得不少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军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小。

1947年,蒋介石发现战争进展不如预期,非常生气。他改变了策略,把目标转向了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集中了兵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在那年的三月,蒋介石指挥胡宗南的25万军队,亲自策划了对陕北的攻势。

在蒋介石眼中,陕北,特别是延安,被视为共产党革命的“圣城”。

如果能够拿下延安,就能大大削弱解放军的信心,进而完全压制他们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力,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蒋介石的计划吵吵嚷嚷的,但这一切都在毛主席的预料之内。面对国民党军队,毛主席毫不犹豫,果断做出了“撤离延安”的决定。

许多军队里的领导一开始都感到很迷茫,不明白毛主席这么做的原因,但毛主席却笑着解释说。

蒋介石攻打延安,结果反而害了自己。不用太久,最多两三年,我们会再回来的。我们的目标是以延安为代价,换取整个中国。

早些时候,毛主席就已经洞察了蒋介石的想法,他知道,延安这个地方对蒋介石来说是个累赘,但对于解放军将来反击来说,却是个大助力。

到了3月18日,解放军全部撤离了延安,只留下一座空城。

蒋介石虽然成功夺下了延安,但他的军队却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解放军运用“蘑菇战术”,让蒋介石头疼不已。短短几个月,就有1.4万人损失,陕北的局势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然而,蒋介石也在山东和陕北增加了兵力。这时,毛主席把目光转向了正在黄河边作战的刘邓大军。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我们把事情做好了,挑的担子越重,对整个大局就越有利。

在山东和陕北的战斗如火如荼时,刘邓大军已经悄悄向南移动。

蒋介石认为黄河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他曾说,黄河的防御作用相当于40万军队。

在6月30日这一天,晋冀鲁豫野战军用简陋的木船成功突破了黄河天险,顺利到达黄河以南。这使得蒋介石赖以支撑的防线被刘邓大军彻底摧毁。

过黄河,那时候可是件大事,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忍不住赞叹道,

这件事真是太惊人了,就像当年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被攻破一样令人意外。

在美国人的推动下,蒋介石迅速调动军队,大量兵力前往鲁西南,想迫使刘邓大军陷入绝境作战,目的是把他们赶回黄河以北。

在不利的战场环境下作战通常被认为是非常危险的,然而邓小平却表现得十分镇定。他说,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坚持下去,让敌人自食其果。

在这一信念的鼓舞下,刘邓大军经过28个昼夜的艰苦战斗,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歼敌5.6万余人,在鲁西南站稳了脚跟。

7月29日晚上,邓小平和刘伯承突然收到了一封电报。刘伯承看了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脸色变得严肃。邓小平赶紧接过电报,发现这封电报是毛主席发来的,上面特意标了三个“A”。

实际上,在7月23日,毛主席就已经给那两个人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他们这样做。

“决定不走后路,用半个月时间直接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几十个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把敌人引向我们这里,打运动战。”

那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连续战斗了很久,刘邓就发回电报,请求暂时休整一下。

然而,仅仅过了6天,毛主席又发来电报,还特别标注了三个重要事项。邓小平打开电报后发现,毛主席直接提到“陕北的情况非常艰难”。这表明,刘邓大军受到了极大的期望。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眼神交汇了一下,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迅速给中央发电报。

中央的决定,半个月后执行。

当时,刘邓大军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长时间打仗让士兵们非常疲惫,再加上物资供应不足,大家真的很需要休息调整一下。

刘邓二人都明白,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带到国民党统治区,对整个战争可能有好处。毛主席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有他的道理。

所以,他们没有等到半个月,接到电报后的第9天,就出发南下了。

在我们军队前往大别山的长途行军之前,邓小平做了三个预判。

一是没到大别山就损失惨重;二是到了却站不住脚;三是成功进入大别山,在敌后建立革命基地。

邓小平指出,全军要克服所有困难,争取最好的结局。

鲁西南到大别山有一千多里路,一路上有很多障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黄泛区。

在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下令开闸放水,淹没日军,导致大片土地变得荒凉泥泞,无法居住,这片地区也因此被称为黄泛区。

黄泛区到处都是积水和淤泥,车辆无法通行,只好放弃。重型武器改用牛拉人推,如果牛也拉不动,就用人扛。扛不动的话,只能就地销毁。

这些武器都是战士们在战场上用生命换来的,每一样都非常宝贵。所以,当听到要销毁它们的爆炸声时,许多指挥员和战士们都忍不住当场流下了眼泪。

他们知道,除非情况非常紧急,否则上级绝不会做出这么艰难的决定。

炎热的夏日里,邓小平扶着拐杖,和战士们一起艰难前行。天空中,国民党的飞机时不时地进行轰炸,崎岖的路面让行军更加困难。

刘邓大军一鼓作气,顶住枪林弹雨,迅速通过黄泛区,成功克服了第一道难关。

没过多久,他们来到了汝河,这时,蒋介石才意识到解放军的真实目标。

他调动大量部队,坚守在汝河以南的位置,与刘邓大军后方的20个旅形成了包围态势,意图在汝河地区消灭我军。

渡河的船全被国民党部队砸了,对岸的敌军密密麻麻,而身后的追兵也越来越近了。

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坚定地说,“只有向前打,没有别的路可走,桥断了就再修;敌人拦着不让我们过,我们就打过去。”

刘邓大军靠着坚强的意志,硬是在敌人的包围中杀出了一条生路,并且在汝河上搭起了临时桥梁,让整个部队顺利过了河。

强渡过汝河之后,淮河成为了最后的天然屏障。

不过我们军队到达时,淮河水位才到膝盖,可以顺利通过。但当蒋介石的追兵赶到河边时,上游却来了洪峰,阻碍了他们的前进。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多天的努力,终于挺进了大别山,这让蒋介石只能对着河流叹息,这一行动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当天一到大别山,邓小平就给各个部队下了指示:“大家要勇于承担重任,把大局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毫不动摇地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同时要和友邻部队密切配合,全力掌控中原地区。”

在敌人的地盘工作,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首先面临的当然是后勤方面的挑战。

因为远离了解放区,后勤情况已经很紧张了。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又打了好几个战役,比如张家店战役,非常辛苦。

虽然解放了十几个县城,歼灭了数千敌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粮食和药品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邓小平觉得,要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跟老百姓沟通,动员老百姓一起干。

所以,即便情况危急,他还是召集了大会,立下三条规矩:如果向百姓开枪、抢掠财物、奸淫妇女,一律枪毙。

就在大会刚结束没多久,邓小平的警卫连副连长赵桂良走进了一家小店,买下了两匹布和一捆粉条。

原来,他拿布是为了给小同志做棉衣,买粉条是为了给刘伯承做菜,根本不是为了自己享乐。

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认为纪律必须严明,因此忍痛下令处决了那位副连长。

从那时起,刘邓大军严格遵守纪律的好形象在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生活困苦,他们依然竭尽全力支持部队。

在我军前往霍山的路上,当地群众准备了数百副担架,照顾了许多受伤的士兵。

在张家店的战斗里,有两千多名村民加入了支援队伍。听说解放军需要帮助,乡亲们在一天之内就凑齐了一百多石大米。

刘伯承曾深情地说:“我们靠的是人民,而蒋介石靠的是碉堡。”

在刘邓二人的带领下,大别山的革命根据地越做越大,也证明了毛主席之前的设想,彻底改变了全国的解放形势。

毛主席当时要求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主要是为了在战略上牵制国民党军队,打开第二个战场,为全国解放打下基础。这样可以分散敌人的力量,保护中央根据地,同时也为后续的全国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后采取的自救措施。

大家都知道,在中央苏区时期,红军连续赢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战斗。

在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毛主席提到,为了取得这四次胜利,中央苏区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红军的力量已经严重削弱,这样的状况“难以持续”。

毛主席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应该离开苏区,在国民党的地盘上作战,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遗憾的是,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导,毛主席的策略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所以,毛主席才会决定带领队伍深入大别山,这个决定是为了打开新的局面,将主要战场从陕甘宁地区转移到南方的国民党控制区。

这同时也是为了积蓄力量,准备发起战略反击。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这不仅缓解了北方战场的压力,也让蒋介石不得不从前线调回66个师来对抗这13万大军。

这使得陕甘宁和山东的战场压力明显减轻,疲惫不堪的部队终于得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

大别山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江汉、江淮地区的咽喉要道。它像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既可以威慑武汉、南京,也可以俯瞰整个中原地区。

进入大别山区之后,为解放军的战略反击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948年11月,解放军的两支主力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联合其他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这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之一。

在那次战役中,刘邓大军在西线积极活动,成功吸引了国民党军队的火力。这样一来,华东野战军就有了机会绕到国民党重兵集团的背后,为后续的行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刘邓大军千里进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短期的胜负。

就连郭汝瑰也说,

我研究了一辈子军事,觉得最厉害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大规模深入敌后作战,没有后方的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