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场买国债,稳人心,也为财政发债兜底
得,这事儿吧,又来了。
央行,我们都爱叫她“央妈”。这位妈最近有个动作,看着不大,但你要是凑近了闻,那味儿可就复杂了。她说,要重新下场买卖国债了。
这消息一出来,金融圈里那些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分析师们,立马刷刷刷写报告,标题一个比一个正经:《论公开市场操作的新范式》、《货币政策工具箱的结构性优化》……看得人眼晕。
说真的,这些报告写得都对,但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全是数据,没人情味儿。它告诉你心率多少,血脂多高,但它没告诉你,你小子昨天晚上是不是又喝大了,心里是不是正为点破事儿烦着呢?
要我说,央妈这手活儿,根本就不是什么“新范式”,它更像一个在麻将桌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手,打了张看似平平无奇的牌,实际上是在给桌上另外三家递话,敲打敲打,也安抚安抚。
这事儿,得从头盘。
你得先问个问题:当初好端端的,为啥不玩了?今年年初那会儿,央妈一脚刹车,把这国债买卖给停了。为啥?因为当时那牌桌上的气氛不对劲。
那时候,股市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大伙儿手里的钱没地儿去,就一窝蜂地往债市里钻。你想想,成千上万亿的资金,跟逃难似的涌进去买国债,结果是啥?国债价格蹭蹭往上涨,收益率就一个劲儿地往下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到了1.6%这种离谱的水平。
1.6%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借给国家一百块钱,国家忙活十年,最后每年给你的利息,还不够你吃碗像样点的牛肉面。这事儿正常吗?这叫“资产荒”下的非理性繁荣,说白了,就是恐慌情绪把一个本该稳如老狗的市场,炒成了赌场。
央妈一看,嘿,这还了得?一桌人全在闷头推一个牌,眼睛都红了,这哪是打牌,这是要出事儿啊。再这么下去,杠杆越加越高,泡沫越吹越大,万一哪天针尖一碰,“砰”的一声,那可就是系统性风险了。
所以,央妈当时果断把桌子一掀:“不玩了!都冷静冷静!”
她这一停,就像往滚油里浇了瓢凉水——炸了锅,但也确实把火给浇灭了。市场慢慢冷静下来,大家发现,哦,原来天没塌下来,牛肉面还是那个价。
好,现在时间快进到年底。央妈为什么又说“来来来,咱们继续”了呢?
那些报告里说的都对:债市稳了,收益率回到1.8%以上了;股市雄起了,上证都破4000点了,之前躲在债市的钱,现在都眼巴巴地看着股市,开始往外跑,搞得债基赎回压力山大;还有,地方政府和中央要发一大堆债,得有人来捧个场,压压成本……
这些都是摆在台面上的理由,就像你问一个酒鬼为啥又喝酒,他会告诉你“应酬”、“助兴”、“解乏”。但真正的理由,往往就一个字——“馋”。
央妈“馋”的是什么?
她馋的,不是那点国债,而是对整个市场的“掌控感”。
你看啊,这半年多,央妈手里少了一件趁手的兵器。她想给市场放点水,要么就“降准”,要么就搞“麻辣粉”(MLF)。降准,动静太大,跟开着消防车上街洒水似的,所有人都知道你要放水了,预期一下子就打满了,搞不好就大水漫灌。MLF呢,又有点“短期”,解不了银行那些“缺长钱”的渴。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手里只有一口大铁锅和一把大勺子,做大锅饭还行,想让他给你炒个精致小菜,火候、颠勺,都差点意思。
现在,把国债买卖这个工具捡回来,就不一样了。
这玩意儿,精细!
央妈可以今天买一百亿,明天卖八十亿,全是短期的,小步快跑,温水煮青蛙。她可以不声不响地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也可以悄无声息地抽走流动性。她甚至可以指定买某个期限的国债,精准地调控收益率曲线,就像一个厉害的针灸师傅,哪儿不舒服就扎哪儿,指哪儿打哪儿。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放水”或者“收水”。这是央妈在告诉所有人: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能控制水龙头开多大,我还能控制水流的方向、水温,甚至能控制水喷到谁的脸上。
这叫什么?这叫“预期管理”。
金融市场玩到最后,玩的不是钱,是人心,是预期。
你想想,为什么之前债市会疯?因为大家预期经济不好,股市没戏,只能往债市里挤。为什么现在股市好了,债市又开始有点慌?因为大家预期风向变了,怕跑慢了被套在里面。
这种大起大落的预期,就是央妈最不乐意看到的。她要的,是一个稳稳当当,大家都能在里面安安稳稳赚钱,而不是今天狂欢,明天跳楼的市场。
所以,她重新下场买卖国债,第一个作用就是当那个“定海神针”。
股市那边涨得欢,债市这边有点资金外流,眼看着可能形成“赎回-下跌-再赎回”的死亡螺旋。这时候央妈站出来了,说:“各位别慌,你们要卖,我来买。这儿有我托着底呢!”
你琢磨琢磨,这话一出,那些本来想跑的人,是不是就得掂量掂量了?“哦,央妈都下场了,看来也跌不到哪儿去,那我再等等?”你看,恐慌情绪,就这么被摁下去了。
这还只是第一层。
再往深了看,这事儿还关系到财政和货币这两兄弟怎么“合伙过日子”。
以前,财政大哥要花钱,就自己去市场上发债借钱。市场上有钱就借得顺利点,利息低点;市场上要是钱紧,那利息就高,借钱成本就上去了。货币小弟(央行)呢,就在旁边看着,觉得市场太缺钱了,就开闸放点水,但这个水是漫灌的,不是专门给你财政大哥喝的。
现在不一样了。
财政大哥说:“弟弟,我年底要发一万多亿的债,你帮我个忙呗。”
货币小弟说:“好嘞,哥。你发你的,我直接在市场上买点你的债,这样一来,买家多了,你的债就好卖,利息也上不去。咱俩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看到了吗?这就是“财政货币化”的雏形,虽然我们官方不这么叫,但里子就是这个里子。央行通过买国债,直接给政府融资提供了便利,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借钱成本。这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了更强的火力,钱能更顺畅地从国库流向那些需要花钱的地方。
这盘棋,就活了。
所以,别再把这事儿简单地看成是降准的替代品了。它比降准高级多了。降准是被动地给银行“松绑”,让他们有更多钱去放贷。而央行买国债,是主动出击,是自己下场当起了最大的“做市商”。
她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这么一来,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都可能要变了。
对于那些在债市里兴风作浪的游资和杠杆玩家来说,好日子可能到头了。以前他们可以赌央妈的政策空窗期,现在央妈天天都在你身边晃悠,你还敢瞎搞吗?市场的波动性会大大降低,想靠着短期剧烈波动赚钱,难了。
对于银行来说,这是好事。手里多余的国债,随时可以卖给央妈换成长钱,负债端稳定多了,再也不用天天盯着同业存单的利率发愁了。
对于股市呢?短期看,好像债市稳了,对股市不是好事。但你把眼光放长远点,一个稳定的债券市场,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的基石。基石稳了,楼才能盖得高。而且,财政发债的钱,最终还是会通过各种项目投资,流向实体经济,这不就是给上市公司的业绩续命吗?
说一千道一万,央妈这次重新捡起国债买卖这个工具,核心就两个字:掌控。
她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市场,一个波动可控的市场,一个能精准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市场。那个草莽英雄辈出,靠着胆子大就能一夜暴富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慢慢过去了。未来,会是精细化、专业化、机构化的时代。
这就像一个家庭,孩子小的时候,满地乱爬,家长也就看着,别摔着就行。等孩子长大了,要上学、要工作了,家长就开始给你定规矩了:几点回家,跟谁交往,以后干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不自由,不刺激了。
但没办法,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懂这一点,比去猜明天国债期货是涨是跌,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这决定了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钱,该放在哪儿,以及,我们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无聊”的金融市场。
这事儿,你怎么咂摸味儿?来,评论区碰一碰。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