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 S-300 P系列防空导弹系统
这是巨浪上的舰队第499款装备
相关阅读
2023-11-09苏联 S-75 Dvina德维纳 (北约:萨姆-2 SA-2导线 )防空导弹系统
2023-11-10苏联S-125 涅瓦河Neva萨姆-3SA-3果阿Goa 地对空导弹系统
2024-05-14 苏联 2K12 立方体 (萨姆-6 SA-6 Gainful)防空导弹2.0
2025-08-19俄罗斯 山毛榉M3 防空导弹
2025-08-21苏俄 S-300V 防空导弹系统
2025-08-23俄罗斯 S-350 防空导弹系统
简介
S-300P 系列作为苏联 / 俄罗斯国土防空体系的核心支柱,其发展历程完整映射了冷战至后冷战时期防空技术的迭代逻辑 —— 从单纯应对高空轰炸机,到兼顾低空突防目标、巡航导弹,最终实现对战术 / 中程弹道导弹的有效拦截,每一代型号的技术突破都紧扣实战需求,逐步构建起 “全空域、多目标、防空反导一体化” 的作战能力,成为全球防空系统发展的标杆之一。
1979 年列装的 S-300PT(“T” 意为 “车载运输”),是 S-300P 系列的 “初代探索者”,核心使命是取代 S-75/SA-2、S-125/SA-3 等老旧系统,填补苏联对低空高速目标(如美国 FB-111A 战斗轰炸机、AGM-86B 巡航导弹)的拦截空白。彼时苏联国土防空军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老式系统对低空 “野鼬鼠” 反辐射飞机和电子战飞机几乎无计可施;另一方面,美国轰炸机的低空突防战术已成为主要威胁,而高炮和传统防空导弹难以应对。
S-300PT 的设计定位虽为过渡型号,却在苏联防空史上留下多个 “首次”:首次在国土防空系统中采用相控阵雷达(30N6/5N63 “唇瓣”-A 火控雷达),可同时跟踪 24 个目标并制导 4 枚导弹攻击 4 个目标,多目标拦截能力较前代实现质的飞跃;首次尝试导弹无弹翼布局,将 4 枚导弹集成于一辆半挂发射车(5P85-1),备弹量较 S-75 系统提升 4 倍,作战效能大幅增强。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成熟度,S-300PT 仍存在明显短板:采用单纯的无线电指令制导,虽能实现 25 米超低空拦截,但抗干扰能力较弱;半挂式底盘导致系统展开时间需 30 分钟,远未达到军方 “5 分钟快速部署” 的要求;初期配备的 5V55K 导弹射程仅 47 公里,射高 25-24000 米,作战范围有限。此外,在低空高速飞行测试中,导弹控制舵面因空气密度大、热载荷过高出现烧毁问题,最终通过敷设防热玻璃纤维才得以解决。尽管存在不足,S-300PT 的试验与列装,为后续型号积累了相控阵雷达集成、无弹翼导弹设计、垂直发射技术探索等关键经验,奠定了系列发展的技术基础。
1983 年列装的 S-300PS(“S” 意为 “自行式”),是首个完全满足苏联国土防空军战术要求的型号,核心突破在于 “全自行化” 与 “快速反应”。此前 S-300PT 因 MAZ-543 全地形底盘交付延迟,不得不采用半挂式设计,而 S-300PS 全面换装 8 轴驱动的 MAZ-7910 底盘 —— 该底盘越野性能优异,承载能力强,可将雷达、指挥站、发射车等所有核心设备集成于车载平台,彻底摆脱对固定阵地的依赖。
这一改进带来了革命性的战术优势:系统展开时间从30 分钟骤降至 5 分钟,发射后可快速转移阵地,有效规避美国反辐射导弹的 “猎杀”。在火控系统方面,S-300PS 换装 30N6E/5N63S “唇瓣”-B 雷达,波束扫描角度扩展至 90 度扇形区域,可同时跟踪和照射 6 个目标,控制每 2 枚导弹攻击 1 个目标,多目标拦截效率较 PT 型提升 50%。导弹方面,除沿用 5V55K(47 公里)、5V55KD(75 公里)外,新增 5V55R 导弹,通过优化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和弹道设计,射程提升至 90 公里,可覆盖更大范围的空域。
与美国同期的MIM-104 “爱国者” 系统相比,S-300PS 的优势十分显著:“爱国者” 采用半挂式发射架,展开时间需 30 分钟,而 S-300PS 的全自行化设计使其在野战环境下的部署灵活性更强;在低空拦截能力上,S-300PS 可拦截 25 米高度的目标,而 “爱国者” 早期型号的最低拦截高度为 60 米。到 1987 年,苏联已在莫斯科周边部署 80 个 S-300PT/PS 阵地,构建起环绕首都的密集防空网,成为冷战后期苏联国土防空的 “中坚力量”。
1989 年部署的 S-300PM(“M” 意为 “改进型”),是 S-300P 系列从 “纯防空” 向 “防空反导一体” 转型的关键型号。此时美国 “潘兴” 中程弹道导弹、“长矛” 短程弹道导弹已形成实战部署,苏联陆军对 “拦截弹道导弹” 的需求迫切,而 S-300PM 通过技术改进,首次具备拦截末端速度 2.8 千米 / 秒弹道导弹的能力,填补了国土防空军反导作战的空白。
技术上,S-300PM 的核心升级在于雷达与导弹:采用 30N6/30N6-1 “墓碑” 火控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对雷达反射面积 0.02 平方米的隐身目标(如巡航导弹)的探测能力显著提升;引入改进型 54K6 移动指挥站,可整合 36D6 “锡盾” 监视雷达、76N6 “贝壳” 低空补盲雷达的数据,实现多雷达协同探测,抗干扰能力增强。导弹方面,除 5V55KD、5V55R 外,新增 5V55RD 导弹,通过减轻战斗部重量、优化气动布局,射程提升至 150 公里,作战包线接近后续的 48N6 导弹,可同时应对飞机、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三类目标。
1992 年推出的出口型 S-300PMU(“U” 意为 “改进 / 简化”),则针对国际市场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为控制成本,将自行式发射车改为 5P85T 半挂式拖车(采用 KrAZ-260 底盘),越野性能有所下降,但公路行驶速度更快、造价更低;导弹方面仅提供 5V55K(47 公里)、5V55R(90 公里),射程 150 公里的 5V55RD 未对外出口,体现了俄罗斯 “自用与出口差异化” 的传统。尽管进行了降级,S-300PMU 仍凭借 “防空反导一体” 的综合性能,成为当时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远程防空系统之一。
1999 年列装的 S-300PM1(自用型)及出口型 S-300PMU1,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 S-300P 系列的 “技术重构”,核心目标是应对海湾战争后 “战术反导常态化” 的新趋势 ——1991 年 “爱国者” 拦截 “飞毛腿” 的实战案例,推动全球防空系统向 “反导优先” 转型,而 S-300PMU1 通过三项革命性技术,实现了性能的跨代提升。
其一,引入64N6E “大鸟” 反导雷达。这款双面相控阵雷达工作在 2 吉赫波段,天线阵元数量达 3400 个,对战斗机类目标的探测距离 260-280 公里,可同时跟踪 200 个目标并锁定 12 个高威胁目标(如弹道导弹),具备 “边扫描边跟踪” 和 “固定区域重点搜索” 模式,能精准捕捉弹道导弹的高速飞行轨迹,性能接近美国 “宙斯盾” 系统的 SPY-1 雷达,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陆基机动反导雷达之一。
其二,配备48N6E 新型导弹。该导弹在 5V55 系列基础上加长 250 毫米、加粗 10 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量增加,射程达 150 公里,最小拦截高度降至 10 米;采用 TVM(经由导弹跟踪)制导体制,综合指令制导(弹道优化)与半主动雷达制导(末段精度)的优点,弹上半主动无线电测向仪可接收目标反射信号并回传地面,由地面站计算控制指令,抗干扰能力较传统指令制导提升 3 倍;战斗部重量 143 千克,破片初速 1900 米 / 秒,对飞机的单发命中概率 80%-90%,对巡航导弹 40%-85%,对弹道导弹 50%-77%。
其三,实现“多弹种混装”。S-300PMU1 首次支持在同一系统中发射 5V55R、48N6E 和 9M96E/E2 三种导弹:9M96E 射程 1-40 公里,9M96E2 射程 1-120 公里,重量仅 330-420 千克,采用 “侧向推力发动机 + 鸭翼” 复合控制,机动性远超传统导弹,2 枚即可实现 70% 的弹道导弹拦截概率,大幅提升系统应对 “饱和攻击” 的能力。此外,系统还引入 96L6E “干酪板” 全高度探测雷达,可取代 36D6 和 76N6 雷达,展开时间 5 分钟(自行式),探测距离 300 公里,进一步简化了系统配置。
1997 年推出的 S-300PMU2 “骄子”,是 S-300P 系列的 “终极版本”,针对海湾战争中 “爱国者” 拦截 “飞毛腿” 的缺陷(仅改变弹道未摧毁战斗部),重点优化反导效能,最终实现对中程战术弹道导弹的有效拦截,整体性能超越美国 “爱国者” PAC-2 系统。
在核心配置上,S-300PMU2 的升级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导弹升级为 48N6E2,通过增加发动机装药量和优化弹道设计,射程从 150 公里提升至 200 公里,最小拦截高度 6-9 米,可在更远距离拦截低空巡航导弹;采用定向破片战斗部,装药呈 “药型罩” 结构,破片聚焦于目标方向,能在空中直接引爆弹道导弹的战斗部,解决了 “爱国者” 战斗部威力不足的问题。二是指控系统升级为 83M6E2,整合 54K6E2 移动指挥站、64N6E2 “大鸟” 雷达和 30N6E2 “墓碑” 雷达,数据处理速度提升 2 倍,可同时控制 12 辆发射车,应对多方向来袭目标的能力更强。三是引入 NK “奥林蒂尔” 卫星导航系统,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测量技术,定位精度达 15 米(长度)、6 分(弧度),减少对地形勘测车的依赖,系统可在陌生地域快速完成部署与射击。
值得注意的是,S-300PMU2 保持了高度的 “向下兼容”—— 不仅可发射 48N6E、5V55R 等前代导弹,还能通过软件升级将老旧的 S-300PM 系统改造为 PMU2 标准,大幅降低了俄军的换装成本。在实战测试中,48N6E2 导弹多次成功拦截模拟 “飞毛腿” 的靶弹,并在空中引爆其战斗部,验证了系统的反导可靠性,成为俄罗斯对外出口的 “王牌产品”,中国、伊朗、越南等国均批量采购,用于构建国家层面的远程防空反导体系。
从S-300PT 到 S-300PMU2,S-300P 系列用 30 年时间完成了 “从防空到反导、从固定部署到全机动、从单一目标到多任务” 的三次跨越,其垂直冷发射、TVM 制导、无弹翼导弹设计等核心技术,至今仍是俄罗斯 S-400、S-500 系统的基础。
关于模型
1. 重制发射车(2种),指挥车,火控雷达车底盘,悬挂,传动,轮胎并添加驾驶室内构透明化玻璃
2. 重制maz拖车,添加天线,灯,中部附件箱(3个)灭火器,中部挡泥板级平台
3. 大鸟雷达拖车添加牵引结构,轮胎,悬挂,桥架重制并修正后部大梁
4. 锡盾拖车和雷达各自考证调整比例并重制拖车轮胎
5. 高塔添加牵引结构,悬挂,桥架重制并修正轮胎,后部大梁并添加前部升起液压机构及平台和备用轮胎吊车
6. 添加高塔两节折叠机构和牵引机构
7. 添加士兵
8. 统一涂装为绿色并修正3处UV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