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发声: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升温

新闻动态 2025-09-10 15:44:49 160

降准空间再度确认,释放哪些信号?

2024年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仍有一定下调空间。这一表态被市场广泛解读为央行释放的宽松信号,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邹澜指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供给长期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之一,与7天期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等中短期工具相配合,今年还新增了国债买卖工具,目标在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政策空间有多大?专家:下限或在5%

尽管邹澜未明确提及具体降准时点,但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或成为降准落地的重要窗口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已执行5%的存款准备金率,且未再进一步下调,5%可能是当前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下限。

据此推算,若每次降准0.5个百分点,未来还有约2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相当于可再降准4次,每次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降息为何受限?银行净息差成关键掣肘

与降准空间相比,降息的空间则相对有限。邹澜指出,虽然央行持续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1年期和5年期LPR年内已分别下调0.1和0.35个百分点,但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分流、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对进一步降息构成约束。

当前,银行净息差已处于历史低位,若继续下调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未能同步下行,将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和金融系统稳定性。

货币政策“三箭齐发”:总量、利率、结构并重

央行副行长陆磊在同场发布会上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将围绕**“总量、利率、结构”**三个维度展开:

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利率上,发挥政策利率和LPR下行带动作用,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结构上,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通过结构性工具如再贷款、专项借款等,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

年初降准效果仍在显现,政策节奏或趋稳健

邹澜特别强调,年初降准0.5个百分点的政策效果仍在持续显现,这表明央行对当前流动性状况整体满意,短期内或更倾向于观察政策传导效果,而非急于加码宽松。

从经济数据看,当前制造业PMI、物价水平、房地产销售等关键指标仍处收缩区间,市场对政策进一步发力存在期待。但央行显然更倾向于**“相机抉择”**,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节奏。

市场影响几何?股债汇市反应分化

债市:降准预期升温,推动长端利率小幅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期内或维持低位震荡。股市:流动性宽松预期提振市场情绪,金融、地产、基建等利率敏感板块或阶段性受益。汇市:降准若落地,或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贬值压力,但央行已表态将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国际视角:全球央行宽松潮下的中国选择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已陆续进入降息周期。中国央行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立场,在保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适度释放宽松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内需动力。

未来展望:降准或可期,降息需谨慎

综合来看,四季度实施一次0.5个百分点的降准具有较高的概率,既能补充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又能传递政策支持经济恢复的信号。但在通胀预期、银行息差、汇率稳定等多重约束下,短期内连续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央行将更倾向于通过结构性工具+降准组合,实现“精准宽松”,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声明:以上内容与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和操作建议。

#搜索话题9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