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板块大涨,多部门齐发声,A股市场信心明显修复
周末闲着没事,翻了翻今年的交易记录,软件很“贴心”地给我统计了全年的交易佣金。
数字不大不小,但足以让我换一部新款手机。
这笔钱,最终都流向了券商的口袋。
然后我就看到了券商三季报的新闻,一片红彤彤,几十家券商净利润同比大增,十几家直接翻倍,两家“浓眉大眼的”总资产都破了两万亿。
这感觉挺奇妙的。
就像你天天开车走高速,年底一看,高速公路公司财报亮眼,利润暴增。
你作为使用者,除了贡献了一点过路费,好像也没分享到半点喜悦,甚至还会因为堵车而心情烦躁。
券商之于股民,大抵如此。
我们得把这事儿捋捋清楚。
券商的业绩,到底是什么?
它本质上是一个“后视镜”指标。
业绩爆表,尤其是经纪和自营业务驱动的增长,翻译过来就是:过去这个季度,市场成交很活跃,而且市场整体是涨的。
前者贡献了手续费(无论涨跌,只要交易就收费),后者让券商自己下场博弈的资金赚到了钱。
所以,把券商的靓丽财报,当成未来市场走牛的“冲锋号”,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逻辑上的误会。
它不是预言,而是总结。
它证明的是“过去很好”,而不是“未来会更好”。
历史上,券商股的行情往往伴随着市场的剧烈波动,业绩兑(dài)现之日,常常是板块行情阶段性见顶之时。
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明牌”的利好,预期打满了,资金反而会寻找新的洼地。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最绚烂的那一刻,也意味着表演即将结束。
券商“靠天吃饭”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业绩周期性和市场的Beta(贝塔)属性强相关。
只要它的利润大头还依赖于交易佣金和方向性的自营投资,那它就还是那个“周期股”,而不是能穿越牛熊的“成长股”。
所以,看到券商业绩高歌猛进,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去审视一下,支撑这种业绩的“天气”——也就是宏观经济基本面,还能持续多久。
这就得看另一份刚出炉的数据了,10月份的PMI。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49.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0.1%。
这两个数据,必须放在一起“翻译”,才能咂摸出味道。
PMI以50为荣枯分界线。
制造业PMI跌破50,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那些开工厂的、搞出口的、生产我们日常所需商品的企业,他们接到的新订单在减少,生产活动在放缓。
对于在这些工厂里上班的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体感就是:加班可能少了,奖金可能悬了,新一年的招聘名额可能冻结了。
这是经济的“肌肉”部分,正在感受一丝凉意。
而非制造业PMI呢?
50.1%,刚刚好浮在水面上。
这部分主要包括服务业,比如国庆长假大家出去吃饭、旅游、看电影,贡献的就是这部分。
它能维持在扩张区间,说明我们的消费需求还在,但“微升0.1个百分点”这个描述,透露出一种“聊胜于无”的勉强。
节假日的脉冲式消费,并没有带来摧枯拉朽的复苏动力,更像是一场狂欢后的疲惫。
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也只是“谨慎乐观”。
把这两个数据捏在一起看, картинка(图景)就很清晰了:生产端(制造业)在收缩,消费端(服务业)在勉强维持。
这就像一个家庭,爸爸在工厂上班,感觉活儿没以前多了,收入预期在下降;妈妈开个小卖部,节假日生意还行,但平时也就那样。
这个家未来的整体开支,会变得更激进还是更保守?
答案不言而喻。
宏观数据反映的“现在时”,是偏冷的。
可市场先生的表现,却像是在过夏天。
指数没怎么涨,但小盘股、微盘股异常活跃,各种概念满天飞。
比如最近被反复提及的“数据要素”、“智慧城市”。
五部门联合发文,规划到2027年、2035年,听起来宏大而美好。
这又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
政策文件,尤其是这种长周期规划,它提供的是一个“未来时”的叙事。
它告诉你,远方有一座金山,我们正在规划通往金山的道路。
这当然是好事,代表了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方向。
但问题是,从文件发布,到形成产业集群,再到相关公司真正产生稳定盈利,最后体现在财报上,这个过程需要多久?
是三年、五年,还是更久?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拧巴的局面:
1. 财报的“过去时”:券商业绩靓丽,告诉我们Q3很不错。
2. 数据的“现在时”:PMI数据显示,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体感偏冷。
3. 政策的“未来时”:各种宏大规划,为市场描绘了遥远的蓝图。
市场选择了什么?
它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现在时”的冷,一手拿着“过去时”的成绩单,一手指向“未来时”的大饼,然后开始了一场狂欢。
这种指数不涨、个股乱舞的分化行情,本质上是存量资金在基本面不明朗的情况下,“避实就虚”的无奈之举。
因为代表经济基本盘的大票、蓝筹股(比如银行、保险、核心制造),它们的走势和PMI数据是高度相关的,起不来。
资金无处可去,只能涌入盘子小、弹性大、自带“未来”概念的小票里抱团取暖,进行一场高风险的击鼓传花。
这种行情,对投资者的要求极高。
你得有能力分辨哪个是真正的“未来”,哪个只是借着概念的“表演”;你得有精准的择时能力,在鼓声停止前离场。
说实话,这钱太烫手,我这种普通人是赚不到的。
我自己的应对很简单,甚至有点“无聊”。
我不会因为券商财报好就去追券商股,也不会因为某个政策文件就去all in所谓的概念股。
我的仓位里,大部分依然是那些能提供稳定现金流、估值合理的资产,它们构成了我的“财务安全垫”。
它们可能在短期内跑不赢那些飞在天上的小票,甚至会因为市场的风格挤压而下跌,但这让我晚上能睡得着觉。
投资这件事,算账很重要。
不仅要算金钱账,更要算情绪账和机会成本账。
为了追逐那些短期暴涨但逻辑链条很长的机会,而让自己陷入每日的焦虑与不安,情绪账上是亏的。
把本该用于构建长期核心仓位的钱,拿去参与一场胜率不高的博弈,机会成本账上也是亏的。
所以,面对这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撕裂的市场,我的选择是立足“现在”。
承认当下的不确定性,降低收益预期,守好自己的能力圈。
远方的金山很美好,但得先确保自己能活着走到那里。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