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惊天大逆转!日本态度180度大转弯,中国亮出王牌震慑东京
今年的东海,静得有点反常。
对于经历过十年前那场风波的人来说,这种平静,甚至有些震耳欲聋。
一艘编号3306的中国海警船,万吨级的身躯,在海面投下巨兽般的阴影。甲板上,直升机随时可以起飞。
不远处,日本的“琉球号”巡逻船,只敢远远地跟着,再也没了当年横冲直撞的劲头。
时光倒回十多年前,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2012年,一个叫石原慎太郎的东京老头,挑起“买岛”闹剧,日本政府跟着就宣布“国有化”。
消息传来,国内炸了锅。许多城市的街头,都能看到日系车和店铺的玻璃碴子。那会儿,日本电视台恨不得24小时都在播防务节目,整个东亚,空气里都是火药味。
可现在呢?除了打打电话,例行公事地“抗议”一下,日本官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几乎集体哑火了。那个曾经要把“尖阁诸岛”刻在脑门上的日本,怎么突然就蔫了?他们到底想通了什么?
嗓门再大也没用
日本一度以为,只要自己嗓门够大,世界就得听它的。
2012年,当时的首相野田佳彦,跑到联合国大会上高喊:“绝不容忍用实力改变现状!”话还没说完,底下的人就开始到处发材料,地图、讲义、历史书,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决心”。
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公关”开始了。
从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演讲,把中国说成“坏孩子”,到外务省让全球使领馆统一口径,甚至花钱在欧美报纸上登文章,想抢占道德高地。他们连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都不放过,翻来覆去地改。
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
法国人明确说,这事儿我们不掺和。美国国务院打起了太极,说主权问题我们不站队。他们精心制作的宣传片,被各国网友当段子看。
日本想导演一出国际社会声援自己的大戏,最后发现,台上就他一个独角戏演员,台下观众没几个,还大多是来看热闹的。
你吵你的我干我的
就在日本满世界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中国用行动说话。
2012年9月14日,日本宣布“国有化”没几天,中国的海监船编队,直接开进了钓鱼岛12海里。这不是一次作秀,这是一个开始。
国家海洋局随即宣布:常态化巡航,正式启动。从此,“每月必见”成了新常态。第二年,中国海警局挂牌,船更大,人更多。钓鱼岛海域,成了中国海警的专属训练场。
最经典的一幕,发生在2013年的冬天。中国海警2151舰,和日本的PLH22巡逻艇,在寒风里死磕了整整28个小时。双方的探照灯,把黑夜照得跟白天一样。
最后,是日本人先撑不住,灰溜溜地走了。从那一刻起,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这些年,中国海警的万吨大船跟下饺子似的。光这一级别的巨舰就有16艘,比日本整个海上保安厅的大型巡逻船加起来还多。
当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领海内,用广播公开驱离日方船只,新华社向全世界发消息时,日本外务省,屁都不敢放一个。
中国的逻辑很简单:主权不是辩论赛,是实践题。你在联合国发稿子,我在钓鱼岛标航迹。你讲你的历史,我用我的坐标说话。事实证明,在冰冷的海面上,船的航迹比稿子好用。
大哥也靠不住了
舆论战打不赢,现场对峙又吃亏,日本最后的希望,只剩下太平洋对岸的那个盟友。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把钓鱼岛和《美日安保条约》捆绑,想把美国拉下水。
美国嘴上确实给足了面子。好几次都说,钓鱼岛“适用于”安保条约。但身体却老实得很。
每次中方在钓鱼岛有大动作,五角大楼和白宫要么装没看见,要么就呼吁“冷静”。嘴上喊着我来帮你,脚却一步都没挪过来。
这种变化,在官方文件里更明显。2024年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协防钓鱼岛的措辞,从“明确承诺”悄悄变成了“根据情况判断”。这个“情况”是什么,谁都懂。
一位驻过冲绳的美军退役上校一针见血:当中国航母战斗群在宫古海峡搞实弹演习时,五角大楼通往白宫的热线电话,一次都没响过。
当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的消息传到东京,防卫省的官员面对记者,额头上渗出的细汗,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真实。
日本终于搞明白了,盟友的承诺是有价格的,而这个价格,随着中国海军的总吨位超过日本两倍,已经贵到美国付不起了。
结语
日本不是不想喊了,是没底气喊,也不敢喊了。
他们终于想通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你的声音有多大,取决于你身后的筹码有多厚。
当你的抗议只能通过电话线,而对方的执法船全年无休地在你眼前晃悠时,这片海,到底谁说了算,一清二楚。
如今,当中国的科考船在钓鱼岛放下深海浮标时,日本海上保安厅能做的,就像当年拍辽宁舰过宫古海峡一样,安静地保持距离,然后,按下快门。
历史就是这样。当力量的天平发生不可逆的倾斜时,就连沉默,本身都成了一种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