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风向转变!高市早苗或持续执政,信号出现,中方提前准备

新闻动态 2025-11-23 12:49:50 62

高市早苗的民调飙到82%,而且领头支持她的,不是传统右翼老粉,而是18到29岁的年轻人。这个数字摆在那,足够让外界反应过来,日本的政治风向已经变了。过去大家以为日本年轻人更务实、爱和平、对军事提不起兴趣,可现实是,他们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停滞、工资原地踏步、房价高到离谱之后,开始对老一代的那套温吞政治不耐烦了。

年轻人现在追求的是一个有声音的日本,而不是继续当那个在国际会议里低声附和的大国配角。高市早苗就是在这种情绪里走上台面的,她讲话直接,不拐弯,甩出的“强势日本”“自主防卫”“科技立国”几个口号,正好击中年轻人心里的那根弦。对外强硬,不被牵着走,这样的形象在二十多岁的选民中,反而成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可有意思的是,舆论上她却摔了不少跟头。亚太会议和台湾代表出现在同一个镜头,多国媒体直接贴了个“外交冒失”的标签。特朗普访问期间,她的安排被不少日本网友调侃成“过度迎合美国”。这种组合拳的效果,按理说足够让一个首相陷入信任危机,没想到她的支持率反而越爬越高。

这股支持背后,是日本社会的右倾化。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日本民众支持把军费提升到GDP的2%,而这在二战后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冻结防卫预算,原本是日本“和平国家”的象征,如今这条红线正在集体被踩过去。原先支持更激进右翼政党的票仓,也在她上台后开始回流,她成了保守势力的汇聚点。

她上台后动作很多,尤其在台湾问题上。上任伊始就频频公开强调“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国际会议上公然与台湾方面互动,合影、发文一套下来,直接触到中日关系的政治底线。更关键的是,日本外交机构没有踩刹车,反而给她的行为开了绿灯。外相的表态是“没有违反任何协议”,把敏感问题语义化处理,但事实就是,过去的外交克制被撕掉了。

日本国内的保守智库和媒体也推波助澜,直接赞高市有勇气,说日本要在台海问题上承担国际责任。结果就是台湾问题被进一步国际化,日本被推到了对华博弈的最前沿。与此同时,她还推动大幅增加防卫费,未来几年要把军费翻倍,买更多远程打击武器、部署新导弹系统,还打算跟美澳加强军事协作。

这已经不只是预算数字的变化,而是在动摇日本长期的“专守防卫”根基。对高市而言,这些强硬外交动作有个额外作用,巩固她在年轻人中的支持度,面对党内的派系压力,也能用外部声势做内部筹码。

但她的政治根基,没想象中牢。自民党内部派系复杂,她既不属于传统大派,也没自己的亲密班底。很多关键岗位的安排,看起来是她的决定,实际上背后是麻生派和安倍派的平衡结果。她能上台,本质上是各派妥协的产物,不是党内完全支持的结果,这意味着,她更像是在强势表象下孤立运作。

为了议会票数,她还和日本维新会等右翼政党搞起临时合作。这种合作有点“闪婚”味道,日本媒体甚至用“成田离婚”来形容,上台时热烈,分开时更快。如果经济一旦有波动、内阁出丑闻,盟友撤得比谁都快。

经济问题才是她的潜在大雷。日本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GDP的两倍,债务累积到惊人程度。她推“积极财政”,一边增加国防开支,一边提高社会投入,钱从哪来?还是靠借。一旦国际市场对日元信心下滑,债券收益率往上蹿,日本就会遇到债务和汇率的双重压力。到时候,民众对她的信任可能会迅速翻转。

日媒已经注意到,她在外交上的“外放”姿态,跟内部压力的消解需求是一体的。日本政治历史上多次走过这个套路:内政问题难解,就在外交上制造声势,用外部对抗来换内部团结。

这也意味着,未来中日关系的波动很可能更频繁。因为在她的政治逻辑里,越是内部难搞,越要对外表现强硬来塑造形象。高市的崛起,其实是日本社会心态深处的集体转向,年轻人右倾化、保守势力整合、外交强硬化,交织在一起,让她短时间内看似不可撼动。

但这种不可撼动是建立在流动的砂土上。一旦派系平衡失效、债务压力爆发、政治盟友撤退,这座看似高耸的塔也可能迅速塌陷。只是短期内,她还会沿着这条对外强硬的路线往前走,而这条路,已经把日本推向一个更复杂的地区安全局面。

对中国而言,这种变化的核心,不在于她个人,而在于日本年轻一代的心态变化和社会的整体右移。亲华派没法拉回方向盘,经贸关系也不足以对冲政治对立。如果中国要在这样的局面里保持主动,前提就是自己国力更稳、产业链更牢、战略更清醒,否则面对这种“外部施压+内部团结”的组合拳,空间只会越缩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