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隐形战场:舌战群儒的外交高手们
公元229年,武昌城外,一位蜀汉使者面对东吴君臣的刀剑相向,坦然自若地说道:“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吞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今若委质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说话的正是蜀汉使臣邓芝,而他刚刚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夷陵之战后重修吴蜀之好。
这段对话,展现了三国时期一个常被忽视的战场:外交舞台。
当我们谈论三国历史时,往往聚焦于官渡、赤壁、夷陵等著名战役。
然而,在刀光剑影之外,还有一个同样精彩的外交世界。
在这里,胜负不取决于兵力多寡,而取决于使者的智慧与口才。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只身赴江东,说动孙权联合抗曹,这是外交;
黄初二年(221年),赵咨出使曹魏,为孙权讨来吴王封号,这也是外交;
章武二年(222年),邓芝使吴,重修吴蜀联盟,这同样是外交。
这些外交活动往往在历史叙述中被一笔带过,但它们对三国格局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大战。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智慧较量的隐形战场,认识那些凭借三寸之舌周旋于各国之间的外交高手。
邓芝,这个在《三国志》中与赵云同传的人物,堪称蜀汉最成功的外交家。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病逝白帝城。吴蜀关系降至冰点,曹魏虎视眈眈。在这个危急时刻,诸葛亮选择了邓芝出使东吴。
临行前,邓芝对诸葛亮说得很直白:“现在后主年幼,刚刚即位,应该派大使前往东吴与其重新和好。”但他心里清楚,这次出使凶多吉少——孙权刚刚大胜,怎么可能轻易与仇敌和解?
果然,到东吴后,孙权迟迟不肯接见。邓芝不慌不忙,上表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而不仅仅为我们蜀国。”
这句话打动了孙权。见面时,孙权直言不讳:“我的确想与蜀国和亲,但是担心蜀主年幼,蜀国弱小而外敌强逼,被魏国欺凌,不能自我保全,故此心存犹豫。”
邓芝的回答堪称外交辞令的典范,他首先承认了蜀汉的弱势,然后巧妙地将两国命运捆绑在一起:“吴、蜀二国占据四州土地,大王您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有天险固守,吴国有三江阻隔,将这两个优势合起来,结为唇齿联盟,进可并吞天下,退可鼎足三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他接着指出投降曹魏的后果:“大王您现在如果去投靠魏国,魏国必定首先要求您去朝拜,继而想要让您的太子入朝作作为质子,如果您不从命,他们就有了进兵前来讨伐的借口,那样蜀国也必定会随势顺流而见机行事。这样一来,江南之地恐怕不再是大王的国土了!”
这番话有理有据,既肯定了孙权的实力,又点明了利害关系。孙权沉默良久,终于回应:“君言是也。”于是决意与魏断绝关系,与蜀汉联合。
邓芝此次出使,不仅修复了吴蜀联盟,更为这个联盟续命四十年。直到蜀汉灭亡前,两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这在外交史上堪称奇迹。
如果说邓芝擅长构建联盟,那么东吴的赵咨则精通如何维护国家尊严。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暂时向曹魏称臣。派遣的使者正是赵咨。
曹丕居高临下地问:“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
赵咨不卑不亢:“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让他具体说明,赵咨答道:“他从平凡之辈中起用了鲁肃,这显示了他的聪慧;他从行伍之中提拔了吕蒙,这显示了他的明察;他俘获了于禁却没有加害,这显示了他的仁德;他夺取荆州而军队不动一刀一枪,这显示了他的智谋;他占据三州之地,如猛虎般雄视天下,这显示了他的雄威;他能够向陛下屈身称臣,这显示了他的韬略。”
这段回答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孙权的才能,又解释了称臣是战略选择而非软弱。更妙的是,赵咨在维护孙权的同时,丝毫没有贬低曹丕。
曹丕又问:“你们吴王很博学吗?”这个问题暗藏机锋,暗示东吴是蛮夷之邦。
赵咨立即回应:“我们吴王统率着上万艘战船,拥有百万雄师,任用贤才,发挥他们的才能,志向在于经营天下、开疆拓土。即使有空闲时间,也会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和历史典籍,以汲取奇闻异事,增长见识,并不像那些普通的儒生那样只知道死抠字句、寻章摘句。”
曹丕还不死心,追问:“吴国可以被征伐吗?”
赵咨斩钉截铁:“大国拥有征伐的军队,小国也有坚固的防御。”
曹丕最后问:“吴国能抵御魏国的进攻吗?”
赵咨答得更妙:“我们有百万披甲的士兵,长江和汉水就像护城河一样,有什么难以抵御的呢?”
这场外交交锋,赵咨完胜曹丕。他既完成了称臣的任务,又维护了东吴的尊严。更难得的是,他对答如流,不辱使命。连曹丕都不得不感叹:“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谓然乎!”
并非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能成功。曹魏的蒋干,就是一位悲剧色彩浓厚的外交官。
建安十四年(209年),蒋干奉命前往江东游说周瑜。他以为凭借自己与周瑜的旧交,能够说服这位老朋友归顺曹操。然而,他低估了周瑜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的口才。
《江表传》记载了这次著名的会面。蒋干布衣葛巾,以私人身份见周瑜。周瑜一眼看穿他的来意,开门见山地说:“子翼(蒋干)辛苦了,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吗?”
蒋干只好否认:“我与您的同乡相隔甚远,虽未谋面却久闻您的高尚品德,特来叙旧并观察您的风范,却听闻您自称说客,莫非是故意欺诈吗?”
周瑜不为所动,带着蒋干参观军营,展示军资,然后在宴席上说:“大丈夫立身处世,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表面上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有如骨肉至亲,情深恩重。君主对我言听计从,我与君主福祸同当。即使像苏秦、张仪那样能言善辩的人死而复生,或者郦食其那样的说客再度出现,我都能拍着他们的背,驳倒他们的言论。(他们尚且不能说服我,)又岂是阁下你这点浅薄的言辞所能动摇的呢?”
这番话彻底堵住了蒋干的嘴。他在江东三日,竟无从开口劝降,回去后只能对曹操说:“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并非能够通过言辞离间的”
蒋干的失败,在于他错误判断了形势和周瑜的决心。在外交活动中,单凭个人关系和口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在对局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
除了这些知名使者,三国时期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外交推手。
例如蜀汉的费祎(yī),曾多次出使东吴。
孙权为人“性格既滑稽,嘲弄没有分寸”,而诸葛恪等吴臣才博果辩,论难锋至。
费祎“说话合乎道义,据理力争,绝不屈服”。
孙权十分欣赏他,说道:“您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的重臣,恐怕再也找不到别的人了。”
还有伊籍,刘备派他出使东吴。
孙权听说他辩才出众,想在见面时用言语折辱他。
伊籍刚行完拜礼,孙权就说:“你辛辛苦苦地侍奉一个无道的君主吗?”伊籍最早依附刘表,但很早就与刘备结交,并在刘表死后果断追随刘备,属于刘备集团的早期成员。这里的“无道之君”是孙权在言语上贬低刘备。
伊籍应声答道:“我这才一拜一起行了个礼,算不上辛苦。”
孙权被他的机智折服,从此对他十分敬重。
东吴方面,除了赵咨,沈珩(háng)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击败刘备后,与曹魏关系恶化,派沈珩出使解释。
曹丕质问孙权为何自立年号,沈珩回答得很艺术:“我愚钝无能,尚未达到能够洞察事物征兆、预知微妙变化的境界,但私下实在为陛下感到忧惧。凡是帝王兴起,必定会有承受天命的征兆,以及取代前朝的合法依据。如今汉朝皇室衰败微弱,天下动荡不安,这正是忠臣竭尽心力、志士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臣虽微不足道,仍冒昧向陛下陈述这些想法。”
他既没有否认事实,又将孙权的行为解释为忠臣之举,为双方留下了转圜余地。
分析这些成功的外交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具备一些共同特质:
首先,知己知彼。邓芝了解孙权的顾虑,赵咨清楚曹丕的傲慢,他们都做了充分准备。其次,不卑不亢。面对强权,他们既不过分强硬导致谈判破裂,也不过分软弱损害国家利益。第三,随机应变。外交场合瞬息万变,使者必须能够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策略。第四,忠于使命。无论面对什么诱惑或威胁,他们都牢记自己的任务和立场。
这些特质,在今天的外交活动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三国外交史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往往在战场之外就已经决定。出色的外交能够化敌为友,扭转局势,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我们重温邓芝重修吴蜀之好、赵咨不辱使命、费祎应对自如的故事时,不禁为这些外交家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用三寸之舌,创造了不亚于千军万马的功业。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外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三国使者的智慧,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更要有化解矛盾、争取朋友的智慧。#三国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