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龙国似乎真的无比强大了。参考消息援引美国世界评论网站的文章,为对付无人机没有灵丹妙药

耀世娱乐介绍 2025-08-26 08:20:41 53

战场上的无人机像蚊子一样嗡嗡盘旋,70%的伤亡由它们造成,俄乌双方年产量竟达数百万架! 可为什么至今没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威胁? 答案很残酷:无人机没有“万能解药” 。

无人机早已不是单一形态。 从市场随手可买的四轴飞行器,到翼展超过波音737的军用侦察机,乌克兰战场上就出现了近100种不同系统。 反制技术再先进,也无法覆盖如此庞杂的“无人机动物园”。

更致命的是数量碾压。 俄乌战场常同时出现数万架无人机,而多数反制手段(如电子干扰或激光)只能点对点防御。 一旦遭遇蜂群战术,系统瞬间过载瘫痪。 2024年金门岛台军斥资45亿新台币购买干扰枪,却被大陆无人机轻松穿透——干扰仅导致GPS信号丢失,无人机仍完成航拍并返航。

技术迭代更是让防御者疲于奔命。 一款反无人机系统刚投入战场,几个月后就被新一代无人机突破。 乌克兰士兵抱怨:“干扰设备今天有效,明天对方换个频段就失效了。 ”

为应对困境,各国转向“电子干扰+动能拦截+物理捕获”的三层防御体系。 2025年巴基斯坦用中国“寂静狩猎者”激光系统,在卡拉奇上空6秒锁定目标,以几元电费成本烧穿印度无人机,创下25:0的战绩。 捷克推出的“猎人”反无人机系统则用弹性网罩物理捕获目标,单兵即可操控。

但这些方案仍存在致命漏洞。 电子干扰难覆盖跳频无人机(1秒可切换128个频点);激光武器受天气制约;拦截网速度追不上敏捷型FPV无人机。 更讽刺的是,自杀式无人机被比作“子弹”——正如子弹无法全数拦截,低成本无人机也不可能100%防住。

反无人机最现实的矛盾是效费比失衡。 印度一架价值2亿美元的无人机被巴铁用几千元电费击落,而台军45亿新台币的干扰枪沦为摆设。 传统防空导弹打无人机? 专家直斥:“这是烧林子赶蚊子! ”

步兵的处境更绝望。 俄乌战场80%的步兵伤亡由无人机造成。 士兵尝试用霰弹枪反击,命中率却低于1%;手持干扰枪因型号差异频频失效;射网枪速度太慢,连无人机发射的子弹都拦不住。 一名乌克兰老兵苦笑:“我们像举着苍蝇拍对抗马蜂群。 ”

反无人机真正的瓶颈在工业体系。国防采购从规划到交付需数十年,而无人机革新周期仅数月。 乌克兰公司Defender Dynamics研发的Foton反制无人机,从设计到测试只用11个月,却因产能不足难以铺开。

模块化生产成为破局关键。 中国“寂静狩猎者”采用氮化镓半导体,通过更换组件适配新威胁;捷克“猎人”系统靠可拆卸动能效应器降低成本。 但这类案例仍是少数——多数国家仍被传统军工供应链的“蜗牛速度”拖垮。

俄乌前线的教训已重塑军事逻辑:胜利不取决于完美防御,而在于“对抗尽可能多无人机的能力”。 乌克兰士兵用GoPro摄像头和自制信号干扰器组成简易防御网,虽拦截率仅60%,却大幅降低伤亡。

金门台军从三次拦截失败中摸索出新战术:用热成像仪提前20分钟预警,配合多设备组网定位操控者。 虽未击落目标,但争取到撤离时间。 正如美军报告所述:“当无人机如雨点般落下时,能当一滴是一滴。 ”

无人机战争没有神话。 从巴基斯坦的激光网到乌克兰的自动猎杀无人机,从金门的狼狈到俄乌战场的尸山血海,所有尝试都印证着同一铁律:灵丹妙药不存在,唯有接受漏洞中的生存。 当70%的伤亡率高悬头顶,战场已容不下幻想。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