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战功赫赫的“泰山军”为何会消失?皆因主将方先觉投降后,在重庆上演了一出颠倒黑白的荒唐大戏
抗战时期很有一些奇谈怪论,如齐燮元的“曲线救国”论就很是为一些贪生怕死的人找到了投降的借口。
这位老牌军头为了在世人面前证明他不比老蒋差,甚至效仿黄埔开办了一所军校,专门为伪军培养人才。
如果这篇内容打动你,就关注一下我吧!下次我还会带来更多分享~感谢陪伴,一起成长!
一九四四年,陪都重庆出了件怪事。
一群刚从日军战俘营回来的降将,非但没上军事法庭,反而被当成了英雄。
为首的,就是在衡阳苦战了四十七天,最后放下武器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
更离谱的是,这群人还整出了一套惊世骇俗的理论给自己开脱。
这套理论一出,直接让所有还在前线卖命的军人都傻眼了。
01
这事儿吧,还得从衡阳保卫战说起。
1944年6月,日军气势汹汹杀到衡阳城下,放话三天之内解决战斗。守城的,就是方先觉和他手下不到两万人的第十军。这支部队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叫“泰山军”。
日本人这回是下了血本,飞机大炮跟不要钱似的往城里招呼。方先觉也不是软柿子,早就做好了死守的准备,战前就把全城三十万老百姓给疏散了。战斗一打响,这位军长就放出狠话,要与阵地共存亡。
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日本人以为是手到擒来,结果一头撞在了钢板上。第十军的士兵们,硬是用血肉之躯,把阵地守得跟钉子一样。日军发动了三次总攻,每次都被打得灰头土脸,尸横遍野。日本的战史都承认,这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伤亡也是空前的。
02
可英雄也怕弹尽粮绝啊。
打了四十多天,衡阳城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城里的守军,能打的都打光了,剩下的全是伤兵。吃的呢?只能把烧焦的米煮成糊糊,配着盐水往下咽。伤兵没有药,伤口溃烂生蛆,只能眼睁睁等死。
重庆那边呢?蒋介石两次空投手令,命令方先觉死守待援。可援军就像天边的云彩,看得见,摸不着。各路援军被日军死死地挡在外围,就是冲不进来。
到了8月7号,日军突入了城内,巷战开始了。方先觉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和手下的师长们联名给重庆发了最后一封电报,内容很悲壮,大意是职等誓以一死报效国家,来生再见。
发完电报,方先觉拔枪想自尽,被手下死死拦住。看着满城的伤兵弟兄,再打下去,这些人也活不成。经过痛苦的挣扎,8月8号凌晨,方先觉派人与日军谈判,放下了武器。
仗打赢了人投降了,功劳还在节操没了,这叫里外不是人。讽刺的是,就在他投降的第二天,望眼欲穿的援军终于赶到了衡阳城下。可惜,一切都晚了。
03
一个军的黄埔系将领集体投降,这消息传回重庆,老蒋的脸都绿了。
要知道,抗战以来,投降的“杂牌军”将领不少,可他最器重的黄埔学生搞出这么一档子事,还是头一回。这下子,那些杂牌军将领们可找到话柄了,什么“黄埔长、黄埔短,黄埔学生当降将”的风凉话,气得老蒋直拍桌子。
怎么办?真要是按军法处置,把他自己的学生,一个苦战了47天的功臣给毙了,面子上也挂不住。
思来想去,老蒋想出个绝招。
8月20号,他突然下令,全国军民为衡阳殉国的将士默哀三分钟。紧接着,又发了一篇长篇电文,盛赞方先觉等人“慷慨就义,视死如归”,还说“深信其生平至死不屈之志”。
这操作把所有人都看呆了。人明明还活得好好的,在日军战俘营里,怎么就成“殉国”了呢?
其实老蒋这招很高明。第一,混淆视听,给黄埔系遮丑。对外就说他们已经“成仁”了,这事儿就算翻篇了。第二,这是在给方先觉他们递话呢,意思是你们最好自己了断,给我这位校长把脸挣回来。
可老蒋算错了一点,既然已经选择了投降活下来,哪还有勇气再去死呢?
04
方先觉他们在战俘营的日子也不好过。
日本人看他们是将军,待遇上没亏待,可心里的压力比山还大。不管之前打得多英勇,降将这个身份,就像一块烙铁,深深地印在了他们身上,活着比死了还难受。
终于,有人顶不住了。第3师师长周庆祥和军参谋长孙鸣玉找了个机会,趁着看守松懈,跑了。
他俩一跑,方先觉也坐不住了。1944年11月的一个深夜,他也成功逃出了战俘营。至于具体怎么逃的,说法很多,有说是军统接应的,也有说是旧部帮忙的,反正人是平安回到了后方。
一到重庆,方先觉做好了上军事法庭的准备。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老蒋不仅没半句责备,反而设宴为他接风洗尘,作陪的都是何应钦这样的大佬。
这下子,方先觉悬着的心放下了。重庆的报纸也开始大肆宣传,什么“抗战的灵魂归来”,把他说成是从敌人魔爪中胜利归来的英雄。
这场面,实在是太魔幻了。
05
紧接着,师长葛先才等人也在军统的帮助下逃回了重庆。待遇跟方先觉一样,授勋、安排职务,虽然都是些闲职,但好歹是给了个台阶下。
本来以为要倒大霉的几个人,这下彻底放心了。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不仅无罪,反而有大功。
老蒋这么做,本意是为了掩盖丑闻,搞搞危机公-关。可没想到,这几位降将的自我感觉却膨胀了起来。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股为投降唱赞歌的歪风,就这么在重庆刮起来了。而这股歪风的核心理论,就是方先觉他们贩卖的“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论。
这是个什么逻辑呢?
他们说,关羽为什么能被后世尊为“武圣”,享受世代香火?关键就在于他投降曹操那一段经历。如果关羽不降曹,哪有机会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来展现自己的忠义呢?
所以,投降不可怕,关键是降了之后得“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再想办法回来就行。
按照这个逻辑,他们守衡阳是功,为了保全弟兄们的性命而投降是“仁”,后来又逃回来,那就是“义”。这一套下来,他们不就成了当代的“活关羽”了吗?
这套歪理邪说,简直让人三观尽毁。仗打不赢就投降,投降了还能当英雄,那谁还愿意死战到底?
06
这股歪风越刮越邪乎。
时任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就觉得这事太离谱了。他专门找到闹得最凶的师长葛先才谈话,不咸不淡地问了一句,好像第十军军、师长没有一个人殉职?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你们这些当官的都活得好好的,靠投降捡了条命,还有啥好得瑟的?
可葛先才当时已经被“英雄”光环冲昏了头,压根没听出话里的讽刺,梗着脖子就顶了回去,要是军、师长都殉职了,那也打不了四十七天。
言外之意,能守这么久,全是咱们指挥有方,我们就是最大的功臣。
白崇禧听了也只能苦笑,谁让人家是黄埔嫡系,是老蒋亲自树的典型呢?
前线的将领们更是炸了锅。大家在前头流血牺牲,后方倒好,把降将捧上了天。这以后队伍还怎么带?是不是打不赢都可以学方先觉,投降了还能拿勋章?
更搞笑的是,一些之前投靠日本人的汉奸,也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们竟然也派人跑到重庆,要求老蒋承认他们的“曲线救国”功劳,给他们发经费。
这下,老蒋也坐不住了,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07
眼看局面越来越荒唐,蒋介石的心腹,陈诚,亲自出面找方先觉谈话,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陈诚一出马,方先觉的脑子总算是清醒了一点。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玩得有点过火了。那些跟着瞎起哄的人,也渐渐明白了过来,衡阳之战有功是事实,可投降失节也是事实,这事儿能拿来歌颂吗?
可方先觉清醒了,不代表他手下那帮人也清醒了。
特别是葛先才,还是觉得委屈,到处嚷嚷。
这下,终于引出了一个重量级人物,第十军的老军长,李玉堂。
李玉堂在第十军威望极高,是方先觉、葛先才等人的老长官。他实在看不下去这帮旧部把第十军的脸都丢尽了,于是把方先觉、葛先才、周庆祥、容有略、孙鸣玉这几个核心人物,全都召集到了一起,开了个座谈会。
一上来,李玉堂的脸色就很凝重。他告诉这几个人,衡阳保卫战得分两段看。前一段,第十军打得确实好,谁也抹杀不了大家的功劳。可后一段,投降失节也是事实。
李玉堂接着分析,说校长(指蒋介石)为什么给你们这么高的待遇?又是全国默哀,又是开欢迎会,这是大智慧,是为了保全黄埔的面子。
你们要是能明白校长的苦心,低调点享受待遇,这事儿就过去了。可你们倒好,忘乎所以,跟着媒体瞎起哄,真以为自己是英雄了?这是愚蠢!
方先觉听懂了,低下了头。
可葛先才这个粗人,还是没转过弯来,张嘴就反驳,他们都说我们是降将啊!
这话一出口,李玉堂再也压不住火了。
难道不是吗?
李玉堂见葛先才还在这油盐不进,顿时勃然大怒,他指着葛先才的鼻子,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他质问葛先才,继续闹下去,我看你要吃不了兜着走!不掉脑袋,也要进监牢。
这句话就像一盆冰水,从头到脚浇在了这群沾沾自喜的降将身上。屋子里瞬间安静了下来,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大家这才猛然惊醒,原来自己一直走在悬崖边上。所谓的“英雄”待遇,不过是校长为了大局演的一场戏。他们要是再当真,把戏台子给拆了,那等待他们的,绝对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冰冷的牢房和枪口。
老长官的智慧和雷霆之怒,终于让这群人彻底清醒了。
08
这场“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的闹剧,总算是收场了。
方先觉、葛先才等人老实了下来,开始“见好就收”,低调地接受了安排的职务,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方先觉后来被任命为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之后又带过青年军。抗战胜利后,他卷入了内战,但再也没有打出过什么像样的战绩,最终去了台湾,晚年因为这段投降的污点屡受攻击,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他和他的将军们,保住了性命和一时的体面。
可是,那支在抗战中杀敌无数,从长沙会战中打出赫赫威名,被誉为“泰山军”的英雄部队——第十军,却永远地消失了。
虽然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序列里也出现过整编第3师或者第十军的番号,但那都只是一个代号的延续罢了。
那支在衡阳城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屈战魂的“泰山军”,自方先觉带着它的高级将领们放下武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死了。
功是功,过是过。一场惨烈的血战,和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共同构成了一段复杂的历史。而那支英雄的部队,最终却成了这场荒唐闹剧最大的牺牲品。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不能忘记,73年前的8月8日》、《方先觉-维基百科》、《毛泽东极赞赏的方先觉与惨烈的衡阳保卫战》等公开资料】,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