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欧专家都说:美国三大垄断,中俄各破其一,就剩美元霸权还没动

耀世娱乐介绍 2025-11-22 07:06:01 56

说实话,看到那场研讨会的发言记录时,我第一反应是:这话太狠了。

“美国曾经的三大垄断,如今只剩下一个。”——就这么一句,轻飘飘扔出来,却像砸进水里的铁块,沉得让人喘不过气。

不是夸张。

技术、军事、金融,这三样东西过去几十年就是美国横着走的底气。

现在呢?

两个已经被撕开口子,只剩美元还在硬撑。

你真觉得这还能叫霸权吗?

先说军事。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西方媒体几乎一边倒地预测俄罗斯撑不过三个月。

结果呢?

三年过去了,仗还在打,俄罗斯没垮,反而把美国逼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它不敢下场。

这不是战术问题,这是秩序问题。

以前美国想打谁就打谁,伊拉克、南联盟、叙利亚……动手之前没人问它凭什么,打完之后也没人敢让它负责。

制裁?

不存在的。

解释?

更不需要。

美军一动,全世界就得配合节奏。

那种“我说了算”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一代人。

可这次不一样。

俄罗斯在全面制裁、SWIFT切断、能源禁运、武器禁运的围剿下,居然稳住了战线,还推进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这不是赢不赢的问题,而是它证明了一件事:军事干预不再是美国的专利。

别人也能干,而且干的时候不用看美国脸色。

2015年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已经让华盛顿措手不及。

那次行动直接打乱了美国在中东的布局,让阿萨德政权活了下来。

当时很多人觉得那是偶然,是局部胜利。

现在回头看,那其实是第一道裂缝。

乌克兰战场则是第二锤。

锤得更重,范围更广。

全球都看到了:一个被西方全面封锁的国家,照样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维持军工生产,甚至反向输出战术经验。

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对美式军事垄断最直接的否定。

美国现在连“威慑”都变得犹豫。

它不敢派兵,不敢设禁飞区,连提供远程武器都要反复权衡。

为什么?

因为它知道,一旦自己下场,俄罗斯不会退,中国可能表态,欧洲内部会分裂,全球南方国家会冷眼旁观。

它不再是那个可以单方面定义战争规则的玩家了。

军事优势不是消失了,而是被稀释了。

再说技术。

很多人还停留在“中国只会模仿”的老印象里,但现实早就变了。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量子通信到六代机,中国不是在追,而是在建自己的体系。

2023年,中国六代战机试飞成功。

注意,是试飞,不是模型,不是PPT。

同一年,爆震发动机公开亮相。

国际航空界直接炸锅——这种发动机理论上能让飞行器速度突破7马赫,彻底改变空天作战规则。

美国人自己都承认,这是“打破美式垄断”的标志性事件。

北斗系统更不用说了。

全球137个国家接入,民航、海运、农业、救灾……关键基础设施里越来越多地用北斗替代GPS。

这不是简单的“多一个选择”,而是标准权的转移。

谁掌握导航系统,谁就掌握时空基准。

过去这个权力在美国手里,现在中国拿回了一半。

华为2024年重返欧洲市场,5G订单不断。

你以为这只是商业胜利?

不,这是供应链主权的胜利。

它的基站、芯片、操作系统全部自主可控,不再依赖美国授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哪怕明天美国再搞一轮极限施压,华为照样能交付、能运维、能升级。

中国科技投入不是突然爆发的。

从2000年开始,研发经费年年涨,最近十年更是加速。

这不是赌运气,是战略定力。

别人在搞金融投机的时候,它在建实验室;别人在削减基础科研的时候,它在招工程师。

结果就是:AI专利连续三年全球第一(WIPO 2025年初报告),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千公里纠缠分发,EUV光刻技术取得原理性突破……这些不是宣传口径,是实打实的产出。

技术垄断的墙,已经裂了。

肉眼可见。

最后说金融——也就是美国现在唯一还能攥紧的那张牌。

美元确实还是全球主流。

石油结算、外汇储备、跨境支付,大部分场景还是绕不开它。

SWIFT系统依然是美国的金融武器,能冻结资产,能切断通道,能让一个国家瞬间“失血”。

但问题在于:大家开始怕了,也开始躲了。

2024年,中俄本币结算比例突破50%。

这不是象征性数字,是实际贸易中真金白银的选择。

中东一些产油国也开始尝试用本币卖油,虽然规模还不大,但方向已经明确: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越来越成熟。

非洲、东南亚陆续建起人民币清算中心。

“一带一路”项目里,本币结算成了默认选项。

中国没喊“取代美元”,但它在做一件更聪明的事:让人民币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备选方案。

2025年初,中国和沙特签协议,部分石油合同改用人民币结算。

消息一出,美股能源板块当天暴跌。

这不是巧合,是市场对美元特权动摇的真实反应。

更关键的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规模突破300亿美元。

它不设政治条件,不搞“华盛顿共识”,只谈项目可行性。

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比IMF的贷款香多了。

美国财政部自己都慌了。

2024年底那份内部评估报告写得很清楚:如果本币结算继续扩大,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份额可能在2030年跌破50%。

注意,这是他们自己人写的,不是阴谋论。

信任一旦松动,再坚固的体系也会崩。

美元现在就像一座外表光鲜的大楼,地基却在悄悄渗水。

回到那场研讨会。

前塞尔维亚外长耶雷米奇说:“中国和俄罗斯分别击破技术与军事两个堡垒,只剩美元仍在苦苦支撑。”

这话听着刺耳,但数据支持他。

中方专家黄婧说得更直白:“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时刻。”

她没说“将要”,而是“正在”。

因为多极化不是未来蓝图,是当下事实。

欧洲学者以前总说“多极世界需要美国领导”,现在也不得不改口。

俄乌冲突三年,欧洲发现自己既不能左右战场,又无法摆脱能源困局,还得看着中美在技术、金融上另起炉灶。

它开始意识到:单极时代真的结束了。

俄专家杜金补充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美式“多极化”其实还是单极,只是换了个说法;而中俄推动的多极,是真正平等参与的合作模式。

这话未必全对,但点出了关键分歧——新秩序要不要以美国为中心?

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不要”。

印度在买俄油的同时加强与美合作,巴西推动南美共同货币,印尼牵头东盟本币结算框架,沙特同时和中美谈安全协议……这些动作背后是一个共同逻辑:我不站队,我要自主。

中国策略很清晰:不挑战现有体系,但在体系之外建新通道。

技术上自立,金融上多元,安全上不结盟但合作。

它不追求“取代美国”,而是确保自己在任何秩序里都有话语权。

这比直接对抗聪明得多。

特朗普现在坐在白宫,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他上台时承诺“让美国再次强大”,但现实是,美国的强大正在被结构性削弱。

技术优势被追赶,军事威慑被对冲,金融特权被分流。

他能怎么办?

加关税?

已经加过了。

制裁?

效果越来越差。

拉盟友围堵?

欧洲心不在焉,全球南方根本不理。

问题不在政策,而在趋势。

这个世界正在从“美国定义规则”变成“多方共商规则”。

不是谁赢了谁输了,而是游戏本身变了。

你去看联合国、WTO、IMF这些机构,发言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杂。

以前美国一句话就能定调,现在得听中国讲产业链安全,听印度讲发展权,听非洲讲债务公平,听拉美讲资源主权。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也是不可逆的。

有人焦虑,有人兴奋,更多人只是默默调整策略。

企业重新布局供应链,央行增持黄金和非美元资产,智库研究“去美元化”路径……这些都不是口号,是真实发生的动作。

回到开头那句话:“美国曾经的三大垄断,如今只剩下一个。”

它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不敢承认的事实。

技术垄断?

裂了。

军事垄断?

破了。

金融垄断?

在漏。

剩下的不是霸权,是惯性。

而惯性,总会耗尽。

现在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变”,而是“谁准备得更充分”。

中国在建技术生态,俄罗斯在测试军事韧性,欧洲在找战略自主,全球南方在争取议价权……大家都在赌未来的牌局。

美国当然还有牌,比如它的创新生态、高等教育、资本市场深度。

但这些优势没法直接转化为控制力。

你有最好的大学,可别人不送学生来了;你有最强的股市,可别人开始减持美债了;你有最先进的科技公司,可它们的产品被限制出口了。

优势还在,但转化效率在下降。

这才是最致命的。

2025年,站在俄乌冲突三周年的节点上,没人能准确预测五年后的世界什么样。

但有一点几乎确定:那个由美国单方面主导的时代,已经翻篇了。

不是因为谁打败了它,而是因为世界长大了。

长大了的世界,不再接受只有一个中心。

所以你看,中俄没喊“推翻美国”,它们只是做了两件事:一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强,二是让别人看到还有别的活法。

这就够了。

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