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导弹如何击穿航母甲板?戈壁靶场给出答案

新闻动态 2025-07-18 16:28:47 103

从预警机到伯克级舰桥,模拟打击细节令人震撼

美国卫星照片里,西北戈壁滩上躺着几十架F-35战斗机的残骸,机翼断裂变形,机身上布满焦黑的弹孔。 旁边日本空自最先进的E-767预警机模型被拦腰炸断,雷达罩碎得像摔裂的玻璃。 这些1:1复制的美日现役战机,在占地300平方公里的中国导弹靶场上被炸得面目全非。

这个位于沙漠深处的靶场里,八条百米长的轨道像巨型传送带横贯地面。 轨道上固定着导弹发射车和油罐车模型,轮胎印显示它们以30公里时速移动时被击中。 一辆模拟防空系统的车辆侧翻在轨道尽头,车体被高温熔穿的空洞边缘光滑平整,和东风导弹特有的穿甲痕迹完全吻合。

混凝土掩体区立着七座三层楼高的建筑群,墙体厚达两米的水泥表面完好无损,但每个建筑核心位置都嵌着碗口大小的圆洞。 其中模拟指挥所的内部结构被炸成粉末,五米外的假弹药库却连墙皮都没脱落。 这种“点穴式”打击专门破坏核心设备,最大限度减少附带损伤。

三公里外刚清理出的3000平米空地上,残留着巨型金属底座的焊接痕迹。 轮廓曲线和美军尼米兹级航母甲板比例一致,焊点周围沙地被高温熔成玻璃状晶体。 这片空地引发美国分析师托马斯·舒盖特的推测:这里可能模拟过航母甲板或军事基地的定点清除。

移动靶场的设计暴露更多细节。 钢制轨道自带变频调速器,能让车队模型在15-50公里时速间变换。 轨道中段散落的导弹碎片经光谱分析含90%钨合金,正是东风导弹穿甲弹头的特有材料。 一辆油罐车模型烧得只剩空壳,三米外的指挥车却只掉了层漆,显示导弹能精确控制爆破范围。

混凝土掩体群中央的指挥所模型顶部,直径三米的卫星天线仿真件被精准洞穿基座。 支撑柱仅轻微变形,与央视曝光的东风-26打击地下指挥所试验效果相同。 这种打击依赖智能引信延迟起爆,确保穿透三层结构后才爆炸。

沙漠西侧沙地留着八百米长的波纹状灼痕。 美国地理情报局分析这是高超音速导弹滑翔时特有的气动痕迹,中心温度超1800度,将沙粒熔成玻璃态晶体。 波纹形态与东风-17试射数据完全匹配。

戈壁滩的烈风卷起沙尘,扫过E-767预警机断裂的机翼。 裸露的线缆模型在风中摇晃,仿真数据总线接头反射着冷光。 三百米外,混凝土掩体上的弹孔在正午时分投下笔直光柱,如同刻在戈壁滩上的战争密码。

当五角大楼推行“分布式作战”时,靶场图像显示二十个间距超两公里的加固地堡被同时摧毁。 所有打击发生在三分钟内,舒盖特在报告中用红笔标注:这意味着中国建成覆盖西太平洋的实时侦察打击体系,从发现目标到导弹落地只需十分钟。

沙丘背面散落着F-35模型的零件,左侧机翼的仿隐身涂层大面积剥落。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技术顾问指出,涂层剥落方式显示导弹破片密度达每平方米120片以上,专攻隐身战机的发动机舱与航电系统等薄弱部位。

轨道旁发现未爆弹体的阴影轮廓。投影显示该弹体长八米,直径八十厘米,与东风-17实弹尺寸误差小于五厘米。 残骸周边沙地呈放射性灼烧纹,这是高超音速弹头特有的热辐射效应,瞬间温度超过钢铁熔点。

海军节展板的争议场景在戈壁重现。 当时驱逐舰垂发系统旁的展板标注“有效打击阿利伯克级”,而此刻靶场上,等比缩放的“伯克级”舰桥模型被拦腰斩断,上层建筑坍塌在甲板上。 钢铁断口呈现高温剪切特征,是高超音速武器独有的热熔效应。

新建的二十七个飞机掩体靶标间隔五百米排列,复刻了关岛安德森基地的机库布局。 十五个机堡顶盖被整个掀飞,内部战机模型被压成金属饼。 分析报告指出,这种毁伤状态证明单枚导弹可同时摧毁三个加固机堡。

舒盖特在报告附录中标出轨道靶场的动态测试细节:当四辆导弹车模型同时机动时,轨道系统实时调整着车间距。 其中两辆车模间距扩大到八十米时仍被同步击中,证实导弹具备多目标实时追踪能力。 该技术指标超过美军现役“堤丰”导弹系统的测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