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落地,短债套利缩水;买ETF和货币更稳

耀世娱乐介绍 2025-10-09 02:11:55 92

上周五,监管层抛出一份《公募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我第一时间读完后感觉像两把刀同时落下——它会改写公募产品的流动性和销售生态。问题很直接:一是压降认购/申购费与销售服务费并设上限;二是重新界定赎回费,规定股票、混合、债券、FOF等产品,未满6个月持有者不得免赎回费。征求稿里的示例甚至写明,持续持有满30日但不足6个月的,最低收取0.5%赎回费。

这两条会带来什么变化?先说债券类基金。把钱放短期纯债、先赚利息再跑的玩法要受重创。0.5%的赎回费可不是小数目:不少今年表现不错的纯债年化收益也就在0.5%上下,上证国债指数年内涨幅仅0.9%,一刀下去收益几乎砍半。简单点说,场外短债、纯债的短持套利基本被按住了。例外是同业存单基金:多数设7天持有期,7天后免赎回费,成为货币基金之外流动性最好的固收替代品,但每只基金规模上限约100亿元,历史业绩也普遍平平,能否吸引散户还不好说。

钱会往哪里搬?场内债券类ETF最先受益:可以随买随卖,不用拆赎回,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货币基金和存单基金仍是稳妥选择。对个人投资者还有个结构性变化:A类与C类份额的套利空间被压缩。过去C类靠免申购费、短期免赎回费吸引波段资金,但若统一要求6个月才免赎回费,C类短线优势大幅削弱;如果场外申购费还能维持折扣,A类在费率上可能反而更占优。预期是:场外权益基金的C类短线“搓波段”玩法会显著减少,短线交易者更倾向于用ETF完成买卖。

机构端也会调整。长期以来,不少银行理财把流动性管理的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公募债基,散户一拉钱,银行就赎回公募债基应急。如果公募债基被要求6个月以上才能免赎回费,它们作为流动性工具的功能被弱化。部分机构资金可能转向场内债券ETF,另一部分可能直接回到现券持有或购买短融、票据等,反过来会推动债券现货市场和ETF的发展。

监管的意图其实很清楚:降低投资者成本、引导零售向被动投资迁移、推动市场长期化。这份征求意见稿可以算是落地动作之一。我的建议很直接:短期固收配置以场内债券ETF、货币基金、存单基金为主;打算买场外纯债基金的,务必准备至少持有6个月以避免赎回成本;偏短线交易的权益投资者优先用ETF;关注基金公司产品线与销售渠道的调整,提前布局可能受益的标的。

问题抛给你:在规则发出信号的当下,你准备好用ETF和货币类工具重构资产配置了吗?市场在变,理解规则并提前调整,才是理性的应对。免责声明: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